原來我們都得了一種叫做戀愛的心理疾病

等閒故人心 發佈 2019-12-20T07:12:16+00:00

精神分析學家茨威格在《精神治療》一書中也對力比多進行了精神分析:「人們不想要永恆,尤其是靈魂不想要精神生活:它只是慾望驅使下的盲目慾望。普遍的慾望是所有精神生活的第一口呼吸。身體渴求食物,靈魂也渴求食物。性慾,原始的慾望,無法克制的靈魂的飢餓,使它面對世界。

精神分析學家茨威格在《精神治療》一書中也對力比多進行了精神分析:「人們不想要永恆,尤其是靈魂不想要精神生活:它只是慾望驅使下的盲目慾望。普遍的慾望是所有精神生活的第一口呼吸。身體渴求食物,靈魂也渴求食物。性慾,原始的慾望,無法克制的靈魂的飢餓,使它面對世界。」

愛情是一種心理疾病,產生於現代文明的婚姻制度。

在現代一夫一妻制中,丈夫和妻子變得有人情味,彬彬有禮。丈夫上班時,妻子通常會說心痛的話:「親愛的,你可以早點回來!」丈夫下班回來後,首先向妻子打招呼:「親愛的,我回來了!」然後禮貌地說,然後上床睡覺。說到假期,丈夫通常很樂意和妻子一起去購物。當他穿著大包小包跟在妻子後面時,他稱讚她的視力和購物能力。我們以禮貌的方式生活和做愛。我真的不能。我向對方道歉:「親愛的,我今天太累了。下一次。」所以,關上燈去睡覺。事實上,沒有人睡著。每個人都平等地考慮自己的事情。在鄰居和朋友眼裡,雙方都很幸福,一對模範夫妻,但在他們心中,卻是冷淡的猜疑——女人擔心男人的嬉戲,男人害怕女人有外遇。這可能是現代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寫照。

在現代婚姻制度下,有一個神話叫「婚姻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也許一對夫婦結婚的前提是喜歡對方。然而,誰能保證婚姻的基礎是「愛」?也許恰恰相反:男人為了愛情而發明了婚姻制度。很明顯,人類婚姻制度的起源並非來自愛情,而是來自宗教和社會的本質。前者以西方為代表,後者以中國為代表。《舊約》的創世記上說:「主上帝會用他從亞當身上取下的肋骨造一個女人,帶她到亞當身邊。」夏娃成為亞當的妻子,人類的第一對夫妻。在西方宗教的背景下,所謂的男性「我們」只是整體的「一半」,而另一半則存在於世界的某個地方;我們生命的意義的一部分是找到另一半成為一個組合。基督教會一直認為性是一種不潔、邪惡的東西,但為了生孩子,性是必須的,因此婚姻成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將性限制在一定範圍內。據Christian Saint Paul介紹,婚姻不存在要生孩子,而是要防止姦淫罪。在他看來,性只有為了純潔才是正當的。這是婚姻的宗教根源。

在中國,婚姻被視為一種「自然」易兮曰:「天地」,萬物成酒。男人和女人構成了本質,萬物都被改造了。」構成本質的男女是夫妻。」《說文解字》中的「妻」被解讀為:「一個女人和她丈夫是一樣的,由女而來又由女而來。」「白鬍同,婚姻篇」中說:「妻,氣也,夫氣身。」婚姻一般被認為是男女自然結合的產物。在中國的婚姻制度中,與男人和女人有關的兩個重要詞是「結婚」和「結婚」。

《說文解字》將「娶」解釋為:「娶女,從女,取聲」,「取」和「娶」在古代是同一個詞。還有耳朵里的「拿走」這個詞。而且,甲骨文就像手一樣。」《說文解字》:「再來一次,手。」再從字上來講,更多的是手相關的「拿」意味著用手抬起耳朵。它的原意是「捕捉」。娶一個女人就是「娶一個女人」。這顯然意味著掠奪一個女人,這可能與「結婚」有關。

「結婚」,從家裡的女兒「婚姻」和「家庭」是同源詞。徐慎將「婚姻」理解為「適合人類的女性」,「白虎通行證」理解為:「婚姻、家庭、女性都適合人類」,「適合」是指結婚。作為一個「合適的人」,女人是成為「家庭」的前提「結婚」是指結婚的時間,意思是「昏倒」男人在女人昏倒時歡迎她們,「結婚儀式持續一段昏倒的時間」。你昏倒的時候,大概是晚上六七點鐘。」爾雅訓詁《雲》:「二日半分後進入昏厥,昏厥至明時黃昏來臨,陽會退而陰會升,這是陰陽結合的好時機。當然,這次也適合男女婚禮。因此,婚姻與感情無關。

事實上,婚姻的價值不在於鞏固愛情,也不在於生孩子,而在於有另外兩層含義。一是對性純潔性的制度安排。西方是最典型的。在基督教中,婚姻是原始意義上的男女永久結合,由雙方的忠誠保證。忠誠是一夫一妻制的倫理基礎;忠誠是指在婚姻中,男女雙方只能相互溝通,婚外任何人的性行為都是被嚴格禁止的,因為這是對忠誠的違背。忠誠還延伸到禁止婚前性行為,這是忠誠所產生的「貞節」概念。同樣,西方嚴格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也禁止離婚或再婚。與神的旨意相反,離婚是正直的瓦解和對信仰的違背。新娘和新郎手上的鑽戒是忠誠的保證,就像太陽行者頭上的金戒指,只能戴,不能摘。

二是「養」的保障。婚姻不是為了性,而是為了限制性;不是為了生孩子,只是為了性。顯然,沒有必要通過婚姻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孩子應該在沒有婚姻的情況下出生——只要看看那些「非婚生子女」;其餘的可能是為了「撫養」。雖然人是動物的一部分,但與其他動物相比,「養」的任務更為艱巨。首先,女性的懷孕期比其他母性動物長。9個月後,孕婦似乎被一塊重達10斤的石頭綁住,不方便移動。稍有疏忽就會流產,所以需要別人照顧。這是次要的。一旦婦女分娩,新生兒需要十七八年才能長大這在動物界是個例外。我們知道器官沒有完全發育,既沒有牙齒也沒有坐姿。學走路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如果人們被孤立地投入動物王國,更不用說文明了,生存就是一個問題。為了生存,其他動物可以用臍帶站立,在短時間內奔跑。這是進化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在本質上是「早熟」的。

在那之後,將有食物和教育。但是,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重的任務,人類社會肯定不可能沒有撫養制度。問題是,哪種「提高」更合理?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設想孩子們將由國家(城邦)撫養長大。這聽起來不錯,但其實很糟糕,因為它忽略了人類的動物本性——血緣關係,也不能保證那些失蹤的父母不會在半夜殺死看門人,把孩子偷走。

這樣,最划算的撫養制度就是把撫養的任務交給孩子的父母。而且,當父母年老體弱時,那些長大成人的孩子必須履行對父母的義務。這是婚姻制度的「反哺」功能,無論是基於血緣關係還是社會制度。在最初的意義上,一夫一妻制婚姻是人工生殖。

「教養」與禁婚之外的性行為有著內在的聯繫。因為,就動物性而言,人們一般不願意撫養別人的孩子,無論是出於嫉妒還是尊嚴。當一個丈夫知道自己家裡的孩子是背著妻子生給另一個男人時,不難想像他會有什麼反應。這就是為什麼男人通常不喜歡頭上戴的帽子是綠色的。妻子也是如此。當然,妻子在撫養一個不是自己的孩子時可能會承受一些壓力,但這並不影響這種判斷。然而,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夫妻無事可做,只能撫養孩子。事實上,自一夫一妻制確立以來,一直伴隨著離婚和婚外情這兩個因素。婚姻並不能根除「婚外情」的潛藏傾向,使宗教和社會制度陷入低谷。換言之,愛情原本是一種基於一夫一妻制的精神疾病。

3

婚外性行為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賣淫,另一種是外遇。兩者都與愛情有關。

當愛被無休止的詩歌表達時,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愛」獻給科學——生物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

在精神分析學中,愛是性慾。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與性有關,性的背後隱藏著一種叫做性慾的東西,它是一種驅使人們追求幸福和釋放本能的潛能。力比多是性慾的原動力,它推動著人類的一切行為,決定著人類生活的主要活動。

《精神治療》一書中也對力比多進行了精神分析:「人們不想要永恆,尤其是靈魂不想要精神生活:它只是慾望驅使下的盲目慾望。普遍的慾望是所有精神生活的第一口呼吸。身體渴求食物,靈魂也渴求食物。性慾,原始的慾望,無法克制的靈魂的飢餓,使它面對世界。」這一觀點也外現於他的許多小說中,如中篇小說《雷潑萊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篇中的主人公具有類似性:原始混沌中的力比多像火山底下的岩漿一樣積蓄、涌動,而不自知;若遇到合適的契機就會在瞬間甦醒,隨即一發而不可收,做出有悖倫常之事。對於這種力量,再苛刻的制度也無能為力。

在生物學和心理學中,愛情與荷爾蒙有關。愛是迷戀,也就是對所愛的人的一種上癮的慾望和想像。這是上癮的,因為這種猜想會產生幸福感,讓人陷入其中。從愛到性,都是因為荷爾蒙。性生活中,人體內的睪丸激素和腎上腺素會加速各種組織的運動,產生愉悅感,而人體內的一系列生物和化學變化很容易使人失去知覺。據說,在愛情中,人體內的睪丸激素含量也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男性血液中的睪丸激素比女性多。一旦墜入愛河,男性的睪丸激素含量急劇下降,而女性則顯著上升。在某種程度上,男人是女性化的,而女人是男性化的。男人是友好和理解的,而女人是衝動的。這樣,男女之間的差別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因此,愛會使人彼此相似。

不幸的是,這種強烈的愛往往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大腦化學物質將恢復到正常水平。」「激情之愛」也轉化為一種叫做親情的感覺。這是一種溫暖、安全和舒適的感覺。它不同於「激情之愛」,它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一旦失去,人們會感到痛苦和失落。從迷戀到親情的轉變為離婚和欺騙提供了前提。

為了彌補失去的愛情激情,丈夫開始背著妻子去賣淫尋找幸福,而妻子也在丈夫的猜疑下覬覦其他男人。離婚和欺騙也隨之而來。」「離婚」常被說成是為現代人尋找新的愛情。是的,每一段新的婚姻都可能以一段新的戀情開始,每一段戀情都有自己的周期。離婚會陷入「尋找愛」的無盡瘋狂之中。離婚還意味著再婚和家庭重組,每一次家庭重組都需要成本;撫養費是一個相當大的成本,不是所有的紅男綠女都能負擔得起。因此,作弊已成為一種較低成本的選擇。欺騙在婚姻中很常見。一方面,夫妻雙方都有出軌的需要和心理;另一方面,對夫妻不忠的行為也有極大的忌妒。有兩種並置:一種是制度婚姻,另一種是無法約束的戀愛。這可能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雖然宗教和制度盡力抑制婚外戀的性行為,但他們也承認存在偽裝的欺騙行為。

在西方基督教中,婚外戀被稱為「禁果」,它試圖通過「懺悔」的倫理教育來保持一夫一妻制的純潔。然而,無論怎樣悔改,婚外戀的情人都要面對這對已婚夫婦。東方佛教把「貪慾」視為六大基本煩惱之首。在所有的貪婪中,男人和女人的慾望被認為是最堅實和最難放棄的,因此被稱為「生死之根」。佛教對性慾有著嚴格的態度。《楞嚴經》提出了「清欲上升」、「清愛下降」的觀點。它認為貪慾的人會墮落為動物或下地獄。慾望是比丘的第一條戒律。如果你想成佛,你必須突破愛的門檻。其實,大多數外行不想成佛,而是為了愛情而受苦。佛教徒知道這一點,但他們沒有很多心理技能,所以他們必須依賴於「武鄉」的實踐。所謂冥想,無非是「無憂無懼,遠離逆轉夢想」的思維方法。這對普通人不起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