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陶器的起源

雲竹文齋 發佈 2021-10-11T19:53:02+00:00

中國江西省景德鎮以「中國瓷都」名揚中外,那裡生產的陶瓷器具色彩繽紛,形狀各異,兼具實用、觀賞、收藏價值,就算列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第五大發明也不為過。從時間上看,陶器的前身是瓷器,先有陶器後有瓷器。本文就來說說古代人製作陶器的相關歷史。

中國江西省景德鎮以「中國瓷都」名揚中外,那裡生產的陶瓷器具色彩繽紛,形狀各異,兼具實用、觀賞、收藏價值,就算列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第五大發明也不為過。從時間上看,陶器的前身是瓷器,先有陶器後有瓷器。本文就來說說古代人製作陶器的相關歷史。

人類製造陶器約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概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這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明。

陶器的發明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人類從生產實踐中發現黏土和(huo)水後具有可塑性,可以捏造成一定的形狀;隨後,人類在長期用火的實踐中,又得到了半干黏土經火燒之後變硬的認識。變硬的這些土塊不但更堅硬,而且不變形不透水不乾裂。在這樣的啟發下,人類便開始塑造和燒製成型的陶器。這大概就是陶器出現的簡單過程了。

陶器的發明,也成為考古學家劃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時間界線。

最古老的陶器製作方法主要有兩種:泥條疊築法和旋轉壓疊法,最早的陶器注重實用,顯得厚重結實,部分呈現不規則形狀。後來旋轉壓疊法改進成為轉輪制陶法,人們可以隨心所欲控制陶器的形狀、厚薄,大大減輕了勞動量,增強了陶器產量、質量和美觀性,提高了成品率。

人們還建造了陶器製作專用的火窯,可以控制陶器胚胎的加熱溫度、加熱時間、加熱位置(保證受熱均勻),還掌握了加入雜質控制陶器顏色和硬度的技術,例如在採用嚴密封窯的情況下,將窯溫燒到1000度,胚胎中的鐵氧化物發生還原反應,燒成的陶器因為含鐵發黑且硬度大大增強。

人們用陶器來貯藏五穀,盛裝食物飲水,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陶器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大小形制日益增多,外表紋飾日益精美,燒制工藝日益成熟,因黏土土質不同做成的品類也不同。從龍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圈出土的大量陶器都證明了這一點。其中龍山文化的制陶技術達到了中國原始社會制陶工業的頂峰。

彩陶:

考古發現,彩陶大量出現在黃河流域一帶的仰韶文化圈,如河南澠池仰韶村的彩陶、陝西半坡的彩陶,甘肅臨洮馬家窯彩陶,距今六、七千年前。

胎質基本上偏紅,陶器上繪有精美的用毛筆繪製的彩色圖案,多數是彎曲多變的幾何形紋,其次是動物、植物紋路,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某些特定的符號,已具有中國漢字的雛形。

黑陶:

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圈考古發現了極為典型黑陶品種,距今約六至四千年。黑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黑如漆、薄如紙"的"蛋殼黑陶"最為著名,質地堅密,色澤全黑,它造型小巧別致,有的上面還有鏤空雕花。器壁極薄且光滑,厚度僅為0.5—1毫米,很有鐵質感,燒成後再經細緻打磨而成再加煙燻而成,整體顯得黑漆光亮,別具一格。

白陶:

目前發現最早的白陶是出土在湖南和出土在浙江桐鄉的白陶,距今在六千至七千多年前。白陶原料的化學成份已非常接近制瓷用高嶺土。商代的白陶質量更高,胎質潔白細膩,質地堅硬,配之以精美的類青銅紋飾,花紋線條流暢而動感,形制莊重而嚴謹,雕刻精細而華美,與當時青銅藝術交相輝映。白陶在商代極名貴,只為貴族所享用。

隨著原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分工的產生,特別是夏商周三代以後,制陶業已經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成為手工業生產中獨立的一支,許多工匠專門從事制陶業。後世制陶業進一步發展。

秦代秦兵馬俑製作了數量眾多的彩繪大型陶俑,專用於陪葬;唐遼宋三彩陶是二次燒制工藝製成的彩色釉陶,多用於觀賞;創始於宋代一直盛行到現代的紫砂陶製品,則除了把玩欣賞,還可用於泡茶品茗。

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我並等待更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