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會議,英國「攪屎棍」損人不利己

一梭煙雨江湖行 發佈 2020-04-11T02:11:54+00:00

如果說1678年法荷戰爭結束後法國成為歐洲霸主也成為英國頭號勁敵,那麼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國則取代法國成為英國在歐洲的頭號勁敵。

如果說1678年法荷戰爭結束後法國成為歐洲霸主也成為英國頭號勁敵,那麼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國則取代法國成為英國在歐洲的頭號勁敵。英國在德國的威脅下不僅放棄了長期堅持的「光榮孤立」政策不得不和平時期與法國、俄國結盟,而且「開足馬力」發展海軍軍備避免被德國海軍迎頭趕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英國損失慘重,雖然增加了大量殖民地,但英國經濟霸主地位已經無可挽回的被美國奪走,甚至英國從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來就保持著的海上霸主地位也被美國趕上。凡爾賽會議上顯然英國需要站在法國一邊,限制德國復甦的潛力,避免德國「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問題是此時的英國政治家已經「集體弱智」,看不到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國力並不如德國。一旦德國恢復元氣必然超過法國與英國,重新成為英國心腹大患。

英國當時應該站在法國一邊,支持法國削弱德國的計劃。英國不僅需要支持法國收復阿爾薩斯與洛林,甚至要支持法國割占萊茵河西岸,從而讓德國的魯爾區直接暴露在法軍威脅下。英國甚至要支持波蘭發展壯大,例如德國奧得河以東地區都割讓給波蘭,從而「東普魯士」真正成為波蘭領土,也就使得波蘭有能力制約德國。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曾經讓比利時與荷蘭合併,讓它們有能力遏製法國。1919年凡爾賽會議上就應該讓波蘭與立陶宛合併,從而既能抗衡德國又能制約俄國。

凡爾賽會議上,英國竟然成了「攪屎棍」,不願意「過分削弱法國」,甚至客觀上成為「德國保護人」。正是在英國的「保護」下,德國避免了被嚴重削弱,薩爾區也沒有被法國割占,萊茵河西岸只是「非武裝區」而不是劃歸法國,東普魯士還在德國版圖內。英國這種短視政策,壯大了德國實力,德國很快就國力蒸蒸日上,甚至1928年德國工業總產值超過英國與法國,再次恢復到1913年的狀況。

更為嚴重的是,英國1924年就承認了蘇聯,還給予蘇聯大量資金支持,此時的蘇聯又與德國「抱團取暖」德國長足發展。到了1938年,英國工業總產值已經遠不如美國,也不如蘇聯與德國,不得不與法國抱團。問題是法國已經失去了遏制德國的能力,英國又不願意與法國、蘇聯再來一次「三國協約」,也就只能與「難兄難弟」法國一起面對磨刀霍霍的德國。

更有甚者,英國還在凡爾賽會議上不願意支持中國收復山東,它忽視了日本比中國強大得多,不聯合弱國中國如何制衡日本?一些人說「光榮革命」以來英國沒有戰略失誤,其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戰略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如凡爾賽和約忽視了遏制德國復甦,莫斯科會議忽視了聯合蘇聯遏制德國擴張,甚至日本全面侵華後竟然關閉滇緬公路限制戰略物資輸入中國,這種極端短視的弱智政治,也能談戰略?

不過,看風使舵是英國的「一貫作風」。1922年英國被蘇聯「賴帳」,1924年卻在西方大國中率先承認蘇聯。1949年被解放軍胖揍,1950年英國也在西方大國中率先承認「新中國」。這種看風使舵,其實與義大利是一個德行,只是每次都成了「戰勝國」,也就避免了尷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