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論壇:賈寶玉這塊「頑石」一詞來自哪裡?出典何處?

鳳岐論壇 發佈 2020-01-29T17:55:34+00:00

元明時期,戰亂頻繁,人們生活甚至生命得不到起碼的保障,這樣,就使得人們的"及時行樂"的享受思想日益膨脹,一方面,人們就拚命地煉製靈丹妙藥,想通過成仙得道,延長自己的生命;一方面,隨著人們自我價值的進一步覺醒,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擺脫以前束縛人的本性的"理",張揚人們自身的"情",

"頑石"作為一種意象,最先出現在宗教傳說"女媧補天";然後經過文人的改造,成為一種文學意象,並形成一種固定的表達模式,並賦予了新的固定的內涵,並上升到了文化的層次,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一)

最早的關於"石頭"的意象,出現於古代神話《女媧補天》篇,出自《淮南子.覽冥篇》。原文如下: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燃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是以補蒼天,斷螯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證;淫水涸,積周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舟,抱圓天。

這個神話中,"五色石"經過女媧的歷煉,擔當起了補天的重任,成為一種可用之材,構成女媧補天神話中的一種鮮明的意象。

"頑石"作為"意象"的產生,卻來源於一個宗教故事。有個成語叫"頑石點頭",講的是道生法師傳經布道的故事。該成語見於晉書《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篇,具體的情節是這樣的。

師被擯,南還,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菩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雲集。

清代翟灝《通俗編.地理.頑石點頭》,也記載了相同的事件。

這段文字大意是說,道生法師被遺棄,回到南方,居住在虎丘上,聚了一些石頭作為自己的徒弟。他把這些石頭當作自己的徒弟,向它們講《涅磐經》,講到闡提處,說有了佛性,就說,"像我說得這樣,跟佛心相契合嗎?"那些石頭都紛紛點點,似乎聽懂了他的話。於是,沒有過十天,跟他學道的徒弟,就像雲一樣的聚集。

這個事件意在說明,道生法師是個得道的高僧,他對佛理悟得深透,講得也很是生動、透徹,竟然是那些冥頑不靈的石頭,都懂得了佛性,紛紛點頭。它還說明了佛法廣大無邊,一切東西皆有佛性的道理。

這樣,"頑石"形象就和宗教有了聯繫,"頑石"就成為了一個宗教意象而存在了。

(二)

"頑石"這種宗教意象,隨著古代宗教思想的發展,地位的上升,逐漸地跟古代文人們所尊崇的儒家學說,相互競爭,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成為古代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文人們在仕途失意或窮困潦倒的時候,便投入到宗教的懷抱,用宗教的這付良藥去治癒心中的創傷,宗教便成為了文人們的失意時候的避難所,這樣,宗教思想就進入了古代文人們的意識,成為了文人們思想或生活的一種武器。宗教觀念經過魏晉南北朝文人們的"玄學思辨"以後,就進入到文人思想的領域,開始影響文人們的思想和思維模式。唐宋時期,儒、佛、道,三教合一,宗教思想便和儒家學說一樣,融入了文人們的血脈,成為了文人思想意識的一個部分。如唐朝詩仙李白的無拘無束、放蕩無羈、嗜酒如命,就和他從小接受的道家思想有著直接的聯繫;王維官場失意後,隱居在終南山,專心練畫、習文,寫出的令世人讚嘆的《秋居山暝》等名篇,跟他投身於佛教也有著直接的聯繫。宋代的大文豪蘇軾的名篇《赤壁賦》所抒發的哲理,恐怕跟他所接受的宗教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

元朝的統治,儘管只有九十來年,但卻把釋教的地位提到了至尊的地位,僧侶和尚開始進入官府參與朝政,成為官府中的一個部門或組成部分。因此,佛教、道教,乃至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區都得到發展。信仰的多元化,強化了宗教在廣大群眾的影響,宗教思想普及化。文人作品,除了董解元的愛情主題的《西廂記諸宮調》,產生了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黃粱夢》、《陳摶高臥》等,反映了全真教的盛行。表現宗教內容的劇目,進入了文學作品的領域。

到明代,宗教思想進一步盛行,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宮廷生活日益腐爛,求仙煉藥,成為時尚。同時,隨著商業的發展,新興的商人和市民階層的增多,享受思想也日益嚴重。此時,話本小說,開始盛行。有一些文人,把宗教思想、當時的社會現實,有機結合,為了甄別或校正當時"情與理"的爭論"至情說"所帶來的濫觴,或為了迎合消費群體的胃口,對才子佳人的文學理念、模式進行發展、繼承,便創作出了世情小說,形成古代文學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樣"頑石意象"便經過文人的借用,進入了文人的創作當中,成為一種文學意象。

(三)

在世情小說里,"頑石意象"成為諸多意象中主要的典型的一種,文人們創造了很多個頑石意象,賦予了自己的思想和獨特的意義,他們把宗教與情愛巧妙結合,使得世情小說在敘事上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固定的模式。

頑石——————情愛———————超脫

(靈性) (慾火) (歸宿)

(抱負) (歷煉) (皈依)

具體呈現的序列為:

(1)主人公與佛有緣、氣質軒昂、身懷絕技、抱負遠大,想占有天下最美的女人,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

(2)遍歷人間的美色,情愛的火焰得到歷煉,遭受到情慾的煎熬,身心受到創傷。

(3)得到報應,幡然悔悟,皈依佛門。

《肉蒲團》書中最後部分這樣寫道:

孤峰走下蒲團,一把纏住道:"閒居是重來賜顧,就是盛情了,為何行此重禮?快請起來。"未央生道:"弟子愚蒙,悔當初不曾受得教誨,以至肆意胡行,把種種落地獄之事都做出來。如今,現在的陽報雖然受了,將來的陰報還不曾受,要求老師父哀憐,收在法座之下,使弟子懺悔前因,歸依正果,不知老師父可肯收約否?"孤峰道:"既然收我皮布袋近來,我豈有不收納之理。只恐你道念不堅,將來又有入塵之事。"未央生道:"弟子因悔恨之極,方才猛省回頭。如今只當是從地獄裡逃走出來,那裡還敢回去。自然沒有反覆的,只求師父收納。"孤峰道:"既然如此,收納你就是。"未央生爬起身來,從新行禮。孤峰就揀個好日子,替他落了頭髮。未央生告過孤峰,自取法號叫做"頑石"。一來自恨回頭不早,有如頑石;二來感激孤峰善於說法,使三年不點頭的頑石依舊點起頭來,從此以後,立意參禪,專心悟道。

你看,未央生這塊"頑石",在經歷了人間的情愛之後,終於悔悟,最後還是依歸了佛門,立意參禪,專心悟道。這個故事也意在讚揚孤峰長老,這位得到的高僧,善於說法,花費三年時間,終於使未央生這個"不點頭的頑石依舊點起頭來"的事跡。這樣,"頑石"這一形象的內涵被深化了,又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意義,它又增添了男女之間情愛、婚姻等因素,把宗教信仰與男女之間的情愛、婚姻聯繫了起來,它已上升到文化的層次,是作為一種宗教、情愛情結而存在了,但已經是一種新的"文學意象"。

(四)

世情小說《紅樓夢》,更是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模式,創造了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頑石意象",即主人公賈寶玉的形象。這從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開頭的文字可以看出,原文如下:

原來女媧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雖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異,說說笑笑走至峰下,坐於石邊高談快論。先是說謝雲山霧海神仙玄幻之事,後便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此石聽了,不覺打動凡心,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著榮華富貴,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說道:"大事,弟子蠢物,不能見禮了。適聞二位談那人世間榮耀番話,心切慕之。弟子質雖粗蠢,性卻稍通,況見二師仙形道體,定非凡品,必有補天濟世之材,利物濟人之德。如蒙發一點慈心,攜帶弟子得入紅塵,在那富貴場中,溫柔鄉里受享幾年,自當永佩洪恩,萬劫不忘也。"二仙師聽畢,齊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有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得好。"這石凡心已熾,那裡聽得進這話去,乃復苦求再思。二仙之不可強制,乃嘆道:"此亦靜極生動,無中生有之數也。既如此,我們便攜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時,切莫後悔"。……

於是,那個僧人念咒書符,大施法術,就將一塊大石變成了一塊鮮明美潔的美玉,並且縮成扇墜大小可拿可佩,又寫上了幾個字。後來,不知經過了多少世劫,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忽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認得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鎮人攜入紅塵,歷盡人間悲歡離合世態炎涼的"頑石"的一段故事。

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有一僧一道攜入紅塵,歷經紅塵的富貴榮華、溫柔風情之後,又悟透佛理,依舊皈依佛門,這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頑石意象",他在故事的開頭增添、演繹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運用的筆法更為含蓄、精妙、高超,情節更為複雜,人物更加繁多、主題更加深刻而已,但它也終究沒有逃出艷情小說的模式。

(五)

那麼,世情小說中的"頑石意象"到底賦予了什麼樣的內涵呢?

一、對人生有限與宇宙永恆的關係的探討。應該說,從漢末開始,文人們便意識到了人生的短暫與宇宙的無限,發出了"人生苦短"的慨嘆,這從漢末文人的《古詩十九首》、張若虛《春江花夜月》以及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得到例證。元明時期,戰亂頻繁,人們生活甚至生命得不到起碼的保障,這樣,就使得人們的"及時行樂"的享受思想日益膨脹,一方面,人們就拚命地煉製靈丹妙藥,想通過成仙得道,延長自己的生命;一方面,隨著人們自我價值的進一步覺醒,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擺脫以前束縛人的本性的"理",張揚人們自身的"情",便掀起了一場對世俗的物慾、情慾的極度享受的熱潮,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人們試圖通過這種對物慾、情慾的極度享受,來彌補人生短暫的缺憾。於是,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頑石意象",這些"頑石"想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想盡人間所有的美色,來彌補人生短暫的缺憾,人們尋找,彷徨,尋找,彷徨,最後,這個在現實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卻在宗教中找到了不是答案的答案,便認為,投身佛門,皈依宗教,就可以長生不老,得到永生,便是與宇宙永恆了。因為神仙是長生不死的,死是一種超脫,是一種生,生即是死,死即是生,遁入空門,便是長生。

二、對人的本性與社會性的矛盾關係的認識。情愛,本是人的一種本性,是人的一種正常的要求,除了保證人類種族自身的繁衍延續外,還對人的生存的衣服良藥,對壓抑人的本性進行了批判,這在《肉鋪團》的第一章節、《痴婆子傳》的《序》中,說得非常明顯。但人的這種愛情是與古代社會道德所要求的"理"相矛盾的,這種人的自然性的情愛,如果極度膨脹,無休止的放縱並任其發展,勢必導致個體人生的悲劇,如西門慶的縱慾而死,未央生縱慾的結果----是導致別人家庭的破裂,妻子玉香的自殺,東門生縱慾的結果,使得麻氏失節,金氏、趙大里、麻氏因縱慾而死亡等。作者看到了人們自我價值覺醒後,放縱人的自然本性所帶來的危害,開始重新認識人的本性,探討人的本性與社會性的關係問題,並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使得人的本性與社會性和諧發展。

三、演繹宗教原理。宗教認為,人間是苦海,是人的煉獄。人來到人世間,就意味著苦難的降臨,就是要遭受人間的各種各樣的劫難,尤其是人間的情劫,那是任何人所逃脫不了的。人世間的一切都是空,所以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兒女情長,到頭來只不過是過眼煙雲。而逃避人間劫難的唯一途徑,便是投身宗教,進入天堂,可以得到解脫,得到快樂。所以,天堂是快樂的,但人必須經過人間的煉獄之後,皈依宗教,才能進入天堂。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即使是作惡多端的人,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說明佛是寬容的,佛門是脫離苦海的岸頭,是一切遭受苦難人的最後的終極的歸宿。

這樣,"頑石意象"由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意象,經過文人的改造,成為了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學意象,並賦予了固定的含義。在古代的世情小說中,敘事上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頑石意象已經成為一種特有的情結,進入到人類文化層次,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成為古代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