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讀繪本,到底要不要指讀?

東西兒童教育 發佈 2019-12-20T09:08:30+00:00

周末送小朋友去跳舞,休息區等待的時候,聽身邊幾個家有小學生的媽媽吐槽:"每晚任務好重啊,除了書面作業,老師還要求天天指讀打卡,打卡視頻必須發到群里……"千尋她們學校也一樣,每日指讀打卡是慣例。



周末送小朋友去跳舞,休息區等待的時候,聽身邊幾個家有小學生的媽媽吐槽:"每晚任務好重啊,除了書面作業,老師還要求天天指讀打卡,打卡視頻必須發到群里……"


千尋她們學校也一樣,每日指讀打卡是慣例。


不得不說,老師重視指讀,把它作為低年級閱讀的常規練習是有道理的。指讀的確能給孩子帶來很多好處,識字量提高,讀課文不容易漏行掉字,也不會因為讀題不準確導致作業完成慢,考試出錯。


千尋的指讀階段學前已經完成,所以小學沒出現跳行漏字,讀題不順的狀況,每日打卡也算熟門熟路,沒怎麼讓我操心。


不過回想起來,我也不是一開始就很堅定地教千尋指讀。因為學前指讀在閱讀界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覺得它是幫孩子大量識字的閱讀必殺技,但也有人覺得它太過刻意,會破壞孩子的閱讀體驗。


正因為有擔心,「我們的指讀經歷」充滿了審慎地思考和反覆試探的實踐。


如今看來,這些思考和實踐都變成了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寶貴經驗,希望它們能幫你釐清思路,發自內心地說一句:「呃,原來如此。」:)



01

4歲前,儘量不指讀


親子閱讀是我一直深耕的領域,平常也會有很多媽媽諮詢我閱讀方面的問題,每次遇到有人問:"千媽,閱讀怎麼做"這種很宏觀的問題時,我總喜歡從閱讀分階段說起,閱讀一定是要根據孩子年齡劃分階段的,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閱讀目標。


比如,四歲前的閱讀目標,就是讓孩子喜歡讀書,養成讀書的習慣。至於識字,對字詞句的理解,不是4歲前閱讀的重點。


從這個角度看,孩子4歲前指讀的意義不大。


而且,指讀是有導向性的,它讓孩子聚焦在文字上,而忽略了圖畫與細節。


記得和千尋讀《綠綿羊在哪裡?》,我手指文字,一心想往故事深處發展,小人兒卻固執地盯著封面圖看了又看,過了一會,又把書倒過來,捧著封底看了又看。


我很好奇她在看什麼。


突然,千尋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叫起來:"媽媽,綠綿羊真的不見了!"


我這才知道,她剛剛是在封面和封底的畫里找綠綿羊。


有趣的是,畫上有紅色綿羊、黃色綿羊、紫色綿羊……還真就缺了綠綿羊。



這個藏在繪本里的"設計思維",竟被細心的小人兒發現。


試想,那時候如果我急著指讀,是不是反而破壞了她這份寶貴的觀察力呢?


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也說過,4歲前正是孩子觀察、想像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繪本,第一關注點是圖畫,喜歡透過圖畫猜內容,這也是非常棒的觀察想像拓展練習。此時,任何"強導向性"的方法介入,都是破壞。


所以,我不太建議教4歲前的孩子指讀。要指讀,也最好放在通讀之後(通讀時,如果孩子在某幅畫面上停留,不要急著往下講,不妨問問他發現了什麼)。


要知道,充分想像、主動探索的空間,才是這個年齡孩子最需要滴!


02

4-6歲,

嘗試練習「指讀出聲」


4歲前,我們儘量減少"強勢"的導向,鼓勵孩子想像,保護閱讀樂趣,養成讀書習慣。


4歲後,孩子慢慢過渡到邏輯思維、思考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逐漸邁入"幼小銜接期"。孩子的發育規律和現實需求告訴我們,這個階段,"充分想像"依然重要,卻不能局限於此了,閱讀面臨升級:


我們需要從精讀中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前幾天,逃媽分享了相關文章《為了孩子在閱讀中深度思考,美國老師給家長「布置」了7個任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頭看看);


也需要開始藉助一些閱讀技巧比如指讀,幫孩子識字、提高語感,為小學的語文學習做好準備。

閱讀梯級訓練法」是小學老師常用的方法:

1、第一步:「指讀出聲」;

2、第二步:練習「指讀不出聲」和「出聲不指讀」,這是通往「默讀」的過渡階段;

3、最後一步:是「默讀」。


參考梯級訓練法,咱們可以在孩子4-6歲階段,嘗試練習第一步:"指讀出聲"。


我曾請教老師,為何必須「指讀出聲」,老師的答覆很堅定:


「指讀出聲」是防止跳行、讀錯字、增減字最有效的閱讀技巧。


原因有二:


1)孩子小的時候,閱讀容易分心,不是他們搗亂不聽話,是因為神經系統不成熟,對行為的調控能力還不夠。改善閱讀專注力,「指讀出聲」很有效--「口到,眼到,心到!」


2)出聲是閱讀發展的起點,是語感的必經之路。它使孩子腦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在讀的過程中,積極建立起對字形、字音和字義之間的聯繫,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識字辨義。(還記得前幾天我分享的《「每天十分鐘,語文成績想不好都難」,原來最好的方法最簡單!》嗎?語文屆泰斗於永正老師超級重視「大聲讀出來」,也是同理哦)


03

「指讀出聲」,怎麼讀?


「指讀出聲」不難理解,顧名思義,就是手指著書中文字,指到哪裡就出聲讀到哪裡。


它的難點在具體實操上,「孩子不肯指讀咋辦、是不是4歲之後每本書都應該指讀......」,接下來,千媽就給大家分享幾個簡單有效的策略(都是我走過的彎路啊),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從一根「指讀魔法棒」開始


孩子不肯指讀?太正常了!


小人兒稍加對比就會發現,隨意講故事比一個字一個字讀自由啊。識字後,媽媽還要我自己指著讀出來,我好南嘛,自然是能躲就躲,嘿嘿。


還記得剛教千尋「指讀出聲」,我倆就是火星撞地球,那畫面不要太美:


我指著讀,她用心不在焉表示抗議。讓她自個指著讀吧,多遇到幾個不認識的生字,就開始撂挑子大叫:「媽媽,我讀不好......」


後來我想了個辦法,在某寶上買來長型書籤,給千尋做了個美美的「指讀魔法棒」,類似圖上這種:



這樣一來,指讀變得很有儀式感。


我戲稱她是魔法森林的「漢字精靈「,大聲讀出來就能拯救被巫師抓走的小動物,千尋很喜歡這樣帶入的方式,讀得很起勁。


再往後,我們又增加了遊戲元素,比賽誰的魔法更厲害,我指讀一段,她指讀一段,看誰能夠不跳行不漏字不讀錯。


這個方式,剛開始引導孩子練習「指讀出聲」時特別有效,嘻嘻哈哈中降低了畏難情緒,順利進入到指讀階段。


男孩也可以做他們喜歡的「指讀魔法棒」,買一些彩色冰棍棒和男孩喜歡的貼紙就ok,前幾天我還做了幾個動物款的送鄰居,她表示孩子很喜歡,現在每天晚上都會在家玩一會「魔法指讀遊戲」。:)


既然只是工具,靈活運用就好


當孩子開始接受和適應指讀,家長又有了疑問:


是不是每本書都需要指讀呢?


我的體會是,「指讀出聲」只是一個輔助閱讀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靈活運用就好了,沒有必要刻意。


千尋大概4歲後開始指讀。剛開始,為了降低難度,我每周只挑一兩本「字少圖多」的繪本和她一起指讀。後面她熟悉指讀模式了,再逐漸增加難度。總的來說,我們經歷了這麼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


字少圖多型繪本--高頻字多的繪本--文字多一些的繪本


日常數量也沒有固定的標準。


剛開始,一周指讀一兩本,到後面,有時一周指讀五六本。我就堅持了一個大原則:時不時穿插指讀,但不強求孩子每本書都指讀。


靈活運用的好處是大人心理沒有負擔,你不會因為本周沒有完成指讀目標而焦灼,也就不會情緒化地Push孩子,避免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帶著問題指讀


「指讀出聲」的後期,孩子難免膩味。這時候,可以試試給孩子準備幾個問題,讓他帶著問題指讀。


在讀《我們要去捉狗熊》前,我提醒千尋先觀察封面的畫,然後給她提了一個問題:封面上的人,他們最終捉住狗熊了嗎?



她可以自己猜一個答案,讀完後,如果故事結果與她的答案一致,她就能得到一顆星星(星星是千尋日常閱讀表里一個重要指標,累積到一定量可以換遊戲時間)。


有了獎勵制度,娃動力十足,又是分析又是琢磨,想了半天才說:「應該沒有捉住狗熊。因為狗熊很兇猛,還會吃人,他們就算髮現狗熊,也只會嚇得趕緊逃。」


真的嗎?我們讀一讀呢......


帶著問題指讀的娃可得勁了,不論是專注力還是流暢度都提高了好幾倍。讀到結尾處,「爸爸帶著孩子們和狗,狼狽地跑回家,躲在被子裡發出感嘆:我們再也不去捉狗熊了!」千尋高興得蹦起來:「媽媽-媽媽,你看,我說得對吧,他們就算髮現狗熊,也只會嚇得趕緊跑!」


溫馨提醒:一開始儘量使用概括性問題,再慢慢發展為細節類問題,由淺入深哦,別來不來就整狠滴。


看到這兒,你對指讀的了解,是不是更清晰了呢?


原來,指讀能不能用,跟孩子的年齡很有關係,好不好用,跟我們的方法很有關係。:)


這兒我還要多囉嗦一句,每個孩子個體差異不同,有的孩子可能從來都沒有指讀過,一樣不存在讀書跳行漏字的狀況,一樣順利邁入了自主閱讀。如果你剛好擁有這樣的天使寶寶,千媽只能暗暗羨慕三秒,道一聲「恭喜」。不過我相信,對大多數普通孩子來說,在合適的年齡介入指讀,是有好處的。


細心的讀者還可能發現了,受篇幅所限,千媽今天分享的主要是適合學前和低年級孩子的「指讀出聲」,沒來得及解讀梯級閱讀訓練法的後幾步:指讀不出聲、出聲不指讀和默讀。這幾步也是有一些技巧的,咱們留個白,後邊再慢慢分享吧。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資訊」,可點擊下方了解更多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