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有錢但不閒?學會唐玄宗的三個用人方略,有錢又有閒

歷萊順授 發佈 2019-12-20T09:58:50+00:00

一次有幸和某樓盤的老闆一起吃飯,在席間2個小時我們幾個人的手機一直叮噹響,但唯獨是該老闆的手機只響過一次,而且只說了不超過30秒鐘。這個狀況讓我們在座的後輩十分羞愧,在飯局的最後,終於有人問這個問題:「趙總,您貴人事多,但是您的手機就響過一次,您是怎麼做到的?

一次有幸和某樓盤的老闆一起吃飯,在席間2個小時我們幾個人的手機一直叮噹響,但唯獨是該老闆的手機只響過一次,而且只說了不超過30秒鐘。

這個狀況讓我們在座的後輩十分羞愧,在飯局的最後,終於有人問這個問題:「趙總,您貴人事多,但是您的手機就響過一次,您是怎麼做到的?」

這位老總笑了笑,給我們說了兩個原因,頓時我們更加羞愧:

  1. 你們沒有規劃好自己的時間;
  2. 你們手下的副手能力不足或者是權力不足;

而這位趙總,就給我們講了一段玄宗治國的事情,讓我們幡然大悟。

一個國家是否能夠穩定發展,首先是其內部政權是否穩固,每一任皇帝都有自己的集權方式,但幾乎每一個皇帝都過得十分忙碌,唯獨是唐玄宗,把國家治理得條條有序之餘,還能有時間和妃子們你儂我儂,私生活十分恰意。

李唐之所以影響世界至今,是因為在彼時李唐是世界第一強國,任何領域都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玄宗的一個用人舉措,甚至被沿用至今。

皇帝之下,最重要的副手就是宰相。在唐玄宗之前,無論是唐太宗也好,還是武則天乃至唐中宗、睿宗也好,同一時間任用的宰相都非常多。多到什麼程度呢?中宗一朝號稱三無坐處(宰相、御史、員外郎)。宰相多到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這麼多宰相權力差不多,誰也管不了誰,只有依靠皇帝做決定,好處就是中央集權,缺點呢?就是對皇帝的要求非常高,皇帝既要當國家元首,還得當政府首腦,事必躬親,這就需要皇帝精力過人才行。

唐前期誰能做到這一點呢?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唐太宗,一個是武則天。只有這兩個政治強人才能一邊當皇帝,一邊再兼著宰相。

趙總說到這,反問了我們一句,你們當中誰覺得自己能比肩李世民、武則天?包括他自己也不行。

而玄宗是怎麼樣用人的?放權,充分放權,貫徹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

但這又會產生其他的問題:宰相權力過大,皇帝就被架空了,一旦宰相心思一歪,皇帝的統治就瞬間崩潰。玄宗是怎麼樣來預防這樣的事情的呢?

第一個方略:宰相專任而不久任的原則

開元盛世之前,玄宗用人的舉措就凸顯了這個「宰相專任而不久任的原則」:

第一次,是政變之前

在與太平公主爭奪皇權之前,玄宗身邊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能人異士,就如李世民時期玄武門之變一般。

但與李世民不同的是,彼時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能人異士各自拜相,而跟隨玄宗政變的人,一個都沒有因此而拜相。

為什麼?因為玄宗認為這些人殺戮氣息太重,而且隨機應變能力很強,如果在亂世、政變時期是可以用上,但是現在需要平穩發展則與國家發展格格不入;

第二個原因,是這些人能力有之,但是資歷尚淺,可以說是政治上的愣頭青,基本上這些人原先都是中下層的官員。

第三個原因,是這些人一起在政變這個戰場上拼搏過,相互感情極深,容易形成一個排外的小集團,不利於中央集權;

第二次,是任命姚崇以及罷免姚崇

姚崇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名相,而且非常高傲,整了一出堪比三顧茅廬的情節--當玄宗邀請姚崇當宰相的時候,姚崇要玄宗答應他十個要求(史書記載的「十事要說」),他才願意走馬上任。

姚崇在任時權力極大,也幫助玄宗實行他的意志,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厲害的宰相,任期只有三年多一點。為什麼?

因為姚崇奸詐,一上任為了實施他的「十事要說」就排除異己,表面看來,姚崇下台是因為姚崇縱容兒子和下屬腐敗,而且涉嫌樹私恩,搞小集團。但實際上,深層次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羽翼已豐,玄宗信任姚崇的政治才幹,願意創造條件讓姚崇不受掣肘,充分地施展才華。可是,如果一個權相統治時間過於長久的話,就會形成過分的權威,就會威脅到皇權。

第二、他的歷史使命完成了。姚崇的歷史使命是什麼?用一個詞概括,就是撥亂反正。利用了姚崇的奸詐,玄宗順利的把裙帶關係、外戚擾政、宦官亂政、鼓勵官員進諫等政治問題給解決了,朝政穩定了,自不需要這份奸詐了。

第三次,是宋璟拜相及罷免宋璟

如果說姚崇堪比太宗時期的房杜二人,那麼宋璟,就是玄宗時期的魏徵。宋璟是在姚崇下台之後上任的,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守正,就是剛直不阿了,他是出了名的「鐵筷子」,倔脾氣上來,敢公然和皇帝對著幹。說難聽點叫死守規矩,鋼鐵直男。

宋璟有多直?玄宗要給岳父造個大墓,這是皇帝家事,但是宋璟不幹了,當場就開懟,說於理不合、勞民傷財,一點面子都不給玄宗。

朝政穩了之後,就需要守了,這就好比創業和守業之間的關係。宋璟可是和姚崇是同等級的人才,只是性格截然相反,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都對李唐十分忠心,事事先為國家考慮。

在彼時玄宗還沒是太子之前,宋璟和姚崇與玄宗並沒有什麼關係可言,但出於國家安穩考慮還是冒著得罪太平公主的風險直諫,推舉李隆基為太子,甚至還因此被貶官。

選擇宋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施政主線上與姚崇是一致的:推行「十事要說」。

宋璟同樣是一個十分出色的宰相,但是同樣的,任期只有三年多一點,下台的原因是一致的:國家發展到另一個進度了,宋璟守正的優勢,已經變成了劣勢。

第二個方略:紅花綠葉相互搭配的原則

玄宗用人的過人之處,第二點體現在搭配上,在宰相任命的技術上,玄宗考慮得十分充足,給了一個宰相十足的權力和自由度,讓其才能可以得以施展。

但是玄宗時期實行宰相專任制,同一時期只有兩個宰相,其中還有主有從,那就需要主從之間相互配合,一個當紅花,另一個就得甘當綠葉,絕不能互相爭權打架。這樣一來,搭配宰相要考慮兩個人的性格、能力乃至私人關係,這是相當不容易把握的事情。

可是,唐玄宗把握得非常好。他給姚崇搭配的宰相是盧懷慎。這個人辦事能力不強,所以,讓他給姚崇當「伴食宰相」,他絕不會和姚崇對著幹。而且,姚崇的奸詐並不符合國家的正面形象,而盧懷慎是彼時的道德典範,在形象上形成了互補。

給宋璟搭配的宰相叫蘇頲,才氣縱橫是蘇頲的一個優點,但其最大的優點和盧懷慎一樣,是能夠擺正跟首席宰相的主從關係。

有時候宋璟和皇帝有分歧,皇帝比較強硬,眼看宋璟這根鐵筷子都要堅持不住了,蘇頲還在那裡堅持,一定協助宋璟把皇帝說服。所以,宋璟對蘇頲是百分之二百的滿意。

第三個方略:愛護老臣、發揮餘熱的原則

姚崇辭職之後,玄宗馬上給了他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官銜。開府儀同三司是一品官,也是最高官階的文散官,雖然是個虛銜,但是從政治經濟待遇來說,無可挑剔。

不僅如此,玄宗此後遇到政治難題,還會諮詢姚崇,讓他當顧問。玄宗規定,姚崇每五天就到宮裡來覲見一次皇帝,對大政方針發表意見,直到去世為止。

這麼對待姚崇,也這麼對待宋璟。宋璟下台後,玄宗特地對他講:愛卿你是國家的元老,也是我的股肱耳目。現在雖然不當宰相了,但是,你有什麼想法,一定即時告訴我。

宋璟不是喜歡直言極諫嗎?一聽皇帝這麼說,馬上提了一堆意見。那玄宗是怎麼對待他這些意見的呢?玄宗親筆給他寫了回信,說:你提的建議,我都貼在座位旁邊了,這樣我每天進來出去都能看到,終身都能受用。這對老臣是個多大的激勵啊!

玄宗的辦法就非常好,既順應時勢需要罷免老臣,又不忘舊恩,創造條件讓老臣繼續貢獻智慧,發揮餘熱,這不是既講人情又有原則,兩全其美了嗎?

講了這麼三個用人原則,大家都為之讚嘆:這個玄宗,別看才30多歲,可治理國家真是有一套。這是什麼?這是帥才!

聽了趙總的一席話,我們才知道為什麼人家能那麼成功,把玄宗的三個用人方略運用熟練,還會如此忙碌的電話叮噹響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