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孩子不聽話的真相只有一個!|深度學習營

自閉症在線 發佈 2019-12-20T10:49:32+00:00

上期知識回顧·孩子不服從指令,原因既要從孩子身上找,也要從家長身上找。·兩個不服從指令孩子的干預案例,幫助大家詳細了解服從指令必備的先備技能。·正確的干預流程與啟示。

上期知識回顧

·孩子不服從指令,原因既要從孩子身上找,也要從家長身上找。

·兩個不服從指令孩子的干預案例,幫助大家詳細了解服從指令必備的先備技能。

·正確的干預流程與啟示。

深度學習營,幫助30%的家長先成長起來

本期重點搶先看

·教學服從是對於語音指令的服從,一個重要基礎是孩子對於語音的準確區辨。

·在孤獨症早期行為干預中,建立良好關係,發現有效強化物,與強化物配對,實現孩子的安坐和配合,訓練感知覺關注,注意力集中追隨,這些都很重要,但光有了這些,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對於教學指令的服從。

本文共5747字,預計學習時間15分鐘

孩子康復的第一步·系列之6

-------不服從指令,先備技能到位嗎?②

周立明,恩啟特聘研究員旅美孤獨症行為干預專家,Ph.D.,國際認證BCBA-D。

擁有24年科研臨床經驗,在ABA核心學術刊物 《應用行為分析學報》上發表科研論文5篇,其中有3篇為第一作者,均被收入BCBA考證教科書《應用行為分析》參考文獻目錄。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之處常常只有幾步。

— 路遙:長篇小說《人生》

接上篇·點擊此處即可閱讀

「孩子不服從指令,從總體上分析,無非是兩種情況:也許是他不具備技能服從,也許是他不願意服從」。

在本系列之三「為什麼服從,為什麼不服從?」里,我們介紹了孩子服從教學指令必須具備的3項先備技能感知覺專注,動作技能聽者區辨行為。在系列之五「為什麼不服從,先備技能到位嗎(之一)」,通過對個案Bob和Cliff的測評數據分析提出行為功能假說:不服從指令可能是因為缺乏第一項先備技能。依據這一假說設計干預計劃,針對感知覺專注缺陷進行密集訓練,使得這一先備技能得到改善,結果感知覺專註上升,不服從指令行為下降,教學效率也隨之上升。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幫助Bob和Cliff克服了感知覺缺陷,建立起教學指令服從的技能,從而走出康復的第一步。

從應用行為分析的邏輯看,至此,根據測評數據提出的上述行為功能假說獲得證實:Bob和Cliff不能服從教學指令,的確是因為缺乏這第一項先備技能,或者說,他們的不服從指令行為缺乏感知覺專注技能之間存在功能性關係。

孩子不同,不服從教學指令的原因可能不同。即使同樣是因為缺乏先備技能,缺乏的技能也可能不同。

要發現不服從行為與內外環境變量之間的功能關係,必須對具體孩子的不服從指令行為做客觀測評量化分析行為實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不服從行為的功能假說,依據功能假說來策劃干預,實施干預,分析治療結果,驗證功能假說。

從測評到假說,從假說到干預,從干預到驗證。只有通過這樣一個嚴密論證的過程,依據最終對治療結果的數據分析,才能證實或者證偽測評分析提出的功能假說。這就是ABA一貫強調的功能假說和治療分析,離開了功能假說和治療分析,我們無法理解行為與其內外環境之間的功能關係,行為干預設計就會成為無本之木,信口開河,ABA就會失去科學實證的高地。

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學習ABA實證邏輯和科學思維方式,用來分析和干預不孩子的不同行為問題,讓我們來看第三個案例。

案例三

Cathy,女孩,41月齡,中度孤獨症譜系診斷,VB-MAPP評估40分。

進學校干預7個月了,進步始終不明顯。老師反映Cathy對教學指令的服從有明顯困難。家長和老師分別作了3輪指令服從行為測評。

A.行為測評結果:

1、家長做的三輪測評,Cathy的指令服從行為為13%,「服從但錯誤」行為為30%,不服從行為為57%,問題行為為0%。結論是Cathy在家裡不能服從指令。

2、老師做的三輪測評,Cathy的指令服從行為為9%,「服從但錯誤」行為為35%,不服從行為為56%,問題行為為0%。結論同樣是Cathy在學校教學中不能服從指令。

Cathy的不服從行為在學校高達56%,在家庭高達57%,家長的測評結果與老師的測評結果僅相差1%,可見Cathy確實在服從教學指令上有很大困難。

而且她的不服從指令行為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發指令者面前,對於不同的任務,表現相當一致。

應該如何分析這一測評結果,如何解讀Cathy的不服從指令行為?

B.行為觀察報告:

1、家長報告說,Cathy從小聽話,很少表現問題行為,但是她反應遲鈍,學習任何技能都很慢,總是需要肢體輔助或者視覺輔助,這些輔助很難撤退;她的言語行為發展遲緩,很少開口,很少詞彙量,表達性語言非常有限。

平時語音指令好像對她不起作用,因此學習仿說的困難特別大。

2、老師報告說,Cathy上課很配合,與老師關係良好,也很容易適應學校環境。進入學校7個月了,她換過3位個訓老師,3位老師都都能很快和Cathy建立良好關係。為Cathy篩選的偏好物,Cathy樣樣喜歡,經過偏好物增強測試,這些偏好物對增強行為有效。

Cathy的感知覺專注,注意力集中和追隨都不比其他孩子差。Cathy不表現問題行為,配合老師,增強物對她有效,感知覺專注也不見得差。具備這些優點,按理說Cathy在學習上應該進步很快。但是與其他孩子相比,她學習進步緩慢,特別是語言學習方面,學習仿說和卡片言指,幾乎是寸步難行。

教過Cathy的三位老師都覺得她的問題是教學指令無法控制學習行為,在聽到指令時Cathy常常睜大眼睛看著老師的臉,一臉困惑,好像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對教學指令做出反應緩慢,而且常常是錯誤反應。

C.測評結果分析:

Cathy不能服從教學指令,她是否缺乏服從指令所必需的三項先備技能?

第一,她是否聽得見看得清?

醫生檢查表明,Cathy的視覺沒有問題,聽覺略偏弱,但屬於正常範圍。Cathy能聽得見,也能看得清。

第二,她是否能做到感知覺專注,注意力集中追隨?

對Cathy做了感知覺專注,注意力集中與追隨的觀察和試驗,結果家長與老師的結論一致:Cathy能做到感知覺專注,注意力集中追隨。這一先備技能不是不服從問題的癥結所在。

第三,Cathy是否具有動作先備技能?

觀察表明,Cathy具備一定的動作模仿技能,特別是在老師動作示範的條件下,她是能夠表現這些動作模仿的。

第四,Cathy是否具備言語行為中的聽者區辨技能?

她是否能聽得「懂」老師家長的語音指令?指令控制是老師的語音指令對學生行為的控制,服從指令必須以學生「聽懂」老師的語音指令為基礎。「能聽懂」就是能區辨語音所代表的字詞句,或者說語義。

Cathy是否能夠區辨語音與非語音?是否能夠區辨語音之間的相同與不同?是否能夠依據對語音的區辨來辨識由聲母和韻母組合的字、詞、句?是否能夠依據對字詞句語音的區辨來識別它們的語義?是否能夠根據語音指令來表現言語行為(仿說)和非語言行為(聽指令做動作)?也就是說,Cathy的聽覺語音區辨是否準確到位?BCBA,家長和老師對這聽者行為鏈中的環節一個一個地檢查分析,結果發現,Cathy在聽者區辨,識別字詞方面存在著很大缺陷。

在對測評數據進行分析時,老師和家長還注意到:Cathy表現的「服從但錯誤」反應比例很高:家庭測評時「服從但錯誤」占30%;老師測評時「服從但錯誤」占35%,都遠遠超過她的服從行為(13%和9%)。

又是什麼原因造成「服從但錯誤」反應占那麼高的比例?

D.不服從行為原因假說:

Cathy在聽者區辨行為上有很大缺陷,而且她的「服從但錯誤」比例又是如此之高,對這兩點進行分析,對Cathy的服從指令行為進行觀察,BCBA的假說是:Cathy不具備足夠的語音區辨的技能,她不能準確區辨語音指令,不能依據語音區辨來識別字詞句,不能根據語音指令來表現言語行為和動作行為。

她的「服從但錯誤」反應很可能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Cathy聽到了指令,但是不能準確區辨指令中由語音構成的字、詞、句,不能辨識語音所含的語義,也就是說,她不能「聽懂」老師家長的語音指令,但是出於對老師家長的配合,她做出了反應,這時她做出的反應可能是隨機猜想的反應,常常也是錯誤的反應。

例如:

老師的指令是「拍頭」,Cathy如果不能區辨語音「拍頭」和「拍手」的不同,就可能錯誤地拍手;

老師的指令是「指出大吊車」,Cathy不能區辨語音「大吊車」和「大卡車」的不同,就可能錯誤地指大卡車;

媽媽的指令是「拿牙膏」,Cathy不能區辨語音「拿牙膏」與「拿牙刷」的不同,就可能錯誤地拿牙刷。

Cathy在測評中表現較高比例的不服從(無反應)和的「服從但錯誤」反應,原因可能是因為她缺乏聽者區辨這一先備技能,無法聽懂指令,因而也無法服從指令。這是一個需要證實的假說。

為了檢驗這一假說,BCBA設計了聽覺刺激配對實驗,看Cathy能不能區辨相同與不同的聲音,對聽到的相同聲音準確配對,能不能對聽到的由聲母韻母組成不同的語音所代表的字、詞、句子,準確區辨配對。實驗結果發現,Cathy雖然能夠區辨語音與非語音,能夠區辨配對一部分字、詞、句子,但是對字、詞、句識別區辨的準確率不到20%。

實驗結果表明,Cathy缺乏聽者行為中的語音區辨技能

聽者的語音區辨能力是服從指令的重要先備技能。不具備這一技能,聽不懂語音指令,孩子即使聽話配合,即使與老師關係良好,即使有學習動機,即使能做到感知覺專注,但是要表現服從教學指令的反應,還會有很大困難。

怎樣來驗證這一假說?更重要的是,怎樣來幫助Cathy,為她設計有效的干預計劃,彌補聽者區辨行為缺陷,幫助她走出教學指令服從這關鍵第一步?

E.行為干預計劃:

a.干預目標:通過密集語音區辨,字詞識別的聽力訓練和仿說訓練來改善聽者區辨行為。

b.干預計劃:依據功能假說,依靠Cathy的優點和長處,針對她目前的語音的聽者區辨技能缺陷,制定針對性聽者區辨與仿說訓練計劃。

c.家長老師培訓:BCBA對家長和老師進行培訓,通過理論學習,示範實操,幫助家長老師理解聽者區辨與指令服從之間的密切關係,幫助家長熟悉干預策略和訓練步序,數據記錄方法,輔助與強化的漸進漸退等,全面掌握對Cathy進行語音區辨,字詞識別和仿說的正確訓練方法。

d.訓練程序:運用DTT,NET,和IT等不同訓練形式,對聽者區辨行為和字詞句語音識別(語音配對,語音區辨,字詞句識別,仿說,聽指令做動作)進行密集訓練。

以Cathy生活學習環境中運用得多的字詞語音為樣本,從語音差別大的字詞一對一對地開始訓練,逐漸向語音差別小的字詞漸進;以聽覺訓練為主,訓練Cathy觀察模仿老師口型,穿插進行仿說訓練和聽指令做動作訓練,訓練目標是對語音字詞句的準確區辨(聽懂)。

e.增強物篩選與運用:訓練開始前進行偏好物測評,運用MSWO(多刺激物不重複)方法,選擇偏好物,並驗證偏好物的行為增強功能。運用密集增強程序(FR1:固定增強1)。訓練正確反應比例上升以後逐漸減退(參見本系列之五Bob和Cliff的方法部分)。

f.輔助:在訓練中適當運用視覺,示範,指點等必要的視覺輔助。Cathy的視覺區辨技能較強,在聽者區辨訓練中可以先藉助於視覺區辨。正確反應比例達到一定標準後系統地撤退輔助。

g.訓練時間密度:所有其他技能學習項目叫停,把學習時間集中到聽者區辨訓練。學校的一天6節個訓課(30分鐘一課,一天3小時),全部用於聽者區辨和語音字詞識別訓練。回家後家長用同樣的方法在家庭環境訓練,15分鐘一個單元,一天不少於12個單元(即家庭訓練保證一天3小時),總計一天6小時的一對一訓練時間。無論是在家裡,在學校,在社區,無論是整段時間還碎片時間,家長和老師儘可能多地為Cathy創造機會,表現聽者區辨指令服從,獲得增強。

h.數據記錄:家長和老師分別記錄不少於30%的訓練數據,同時錄下部分視頻,以核對數據的可信度(data reliability)。

i.指令服從行為複測:每完成一周密集語音區辨訓練後,做一輪新的服從行為評估複測,作為對一周治療的評判。根據對服從測評數據與聽者區辨數據相關性分析比較,安排下周訓練計劃調整。

F.干預結果:

密集的聽者區辨訓練,使得Cathy的語音區辨技能每周都有進步,她的指令服從行為也隨之穩步上升。經過12周強化密集的聽者區辨訓練,她的字詞句區辨準確率從20%上升到70%,服從教學指令行為從11%上升到75%,達到第一目標線。

BCBA對訓練計劃做了時間調整:聽者區辨訓練從占個訓時間的100%減少到75%,其餘25%的時間用於IEP確定的言語行為訓練(仿說,要求,言指,內聯式語言)。18周以後,聽者區辨準確率上升到88%,指令服從行為上升到90%,達到第二目標線。

治療組把聽者區辨訓練時間進一步減少到30%,言語行為與其他IEP技能訓練時間上升到70%。22周以後,Cathy的語音區辨準確率達到95%以上,指令服從行為也維持在95%以上,這是訓練計劃設定的最終目標線。聽者區辨訓練時間再度減少到10%,言者行為和其他IEP其他技能訓練時間上升到90%。這時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自然環境中,與訓練前相比,Cathy的聽者區辨和指令服從行為都有了根本性改善,不服從行為降低到2%,「服從但是錯誤」反應降低到3%,言語行為學習與其他IEP技能學習進步顯著。

BCBA提出的上述行為功能假說,至此通過治療數據分析獲得了證實。

Cathy的康復終於邁出了關鍵第一步!

Cathy的個案告訴我們什麼?

1、在孤獨症早期行為干預中,老師和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發現有效的強化物,老師與強化物配對,實現孩子的安坐和配合,訓練感知覺關注,注意力集中追隨,這些雖然都很重要,但光有了這些,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對於教學指令的服從。

2、教學服從是對於語音指令的服從,一個重要基礎是孩子對於語音的準確區辨。如果孩子不具備語音區辨、字詞句識別的先備技能,對於教學指令的服從會困難重重,這時進行其他技能訓練,很可能成為無效教學,勞而無功。

3、通過客觀量化的服從行為測評,取得數據,加以分析,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不服從指令行為的功能假說(行為與內外環境條件的制約關係,這裡是Cathy對教學指令不服從行為是與語音區辨技能的不到位的功能關係),以功能假說為指導,設計和實施針對聽者區辨/語音識別技能的密集訓練計劃,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彌補這一先備技能,提高聽者區辨技能,進而提高對教學指令的服從行為,走出服從教學指令這關鍵第一步。

4、而這一切,離不開ABA的基本功:實用的、行為的、分析的、概念系統化的、技術的、有效的、泛化的分析與治療,離不開客觀量化的行為測評,離不開對行為的功能分析,離不開輔助、增強、消退、懲罰這些ABA基本技術,離不開針對性的強化密集的教學訓練,也離不開家長對自身行為的觀察、分析、塑造、增強、削弱,離不開家長的自我行為改變,努力學習ABA理論方法,積極參與孩子的分析治療。

(請關注系列之七:為什麼不服從指令,先備技能到位嗎?③)

營內成長計劃

成長,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與其苦苦搜尋真相,不如找個專家給你解答!

在評論區留下你學習本系列內容的疑問:

1、每期我們都將在留言區選擇1位問題最具代表性的讀者,提供與專家1對1深度交流的機會。

2、留言區所有問題都將得到恩啟專業老師的解答。

成長,就從今天開始!

參考文獻

1.Bare, A.M., Rowbury, T., & Bare, D.M., (1973).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control over classroom activities of deviant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6, 289-298.

2.Baer, R. A., & Detrich, R. (1990). Tacting and manding in correspondence training: Effects of child selection of verbalization.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54, 23-30.

3.Baron, A., & Galizio, M. (1983). Instructional control of human operant behavior. Psychology Record, 33, 495-520.

4.Bijou, S. (1995). Behavior Analysis of Child Development, Context Press.

5.Bijou, S. (1984). Parent training: Actualizing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 R. Dangel & R. Polster’s (Eds.), Parent Training: Foundation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Gilford Press.

6.Phillips, C. & Vollmer, T. (2012)Generalized Instruction Following With Pictorial Prompt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12, 45, 37–54.

7.Christensen, D. L. , et al. (2016).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mong 4-year-old children in the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nitoring network.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 Pediatrics, 37, 1-8.

8.David A Wilder, Carelle Harris, Renee Reagan, and Amy Rase (2007).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Noncompliance by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0, 173-177

9.Dennis W. Russo, Michael F. Cataldo, Phyllis Cushing. (1981). Compliance training and behavioral covar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4-209.

10.Ducharme, J.M., & Drain, T.L. (2004). Errorless academic compliance training: Improving generalized cooperation with parental request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3 (2), 163-171.

11.Ducharme, J.M., & Popynick, M. (1993). Errorless compliance to parental requests: Treatment effects of generalization. Behavior Therapy, 24(2), 209- 226.

12.Ducharme, J.M., Sanjuan, E., & Drain, T. (2007). Errorless compliance training: Successfocused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Behavior Modification, 31(3), 329-344.

13.Farley, M., McMahon, W. M., Fombonne, E. Jenson, W. R., Miller, J., Gardner, M., & Coon, H. (2009). Twenty-year outcome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and average or near-average cognitive abilities. Autism Research, 2, 109–118.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7, 215-37

14.Fisher, W. W., Felber, J. M. , et al. (2019). Treatment of resistance to chang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52, 1-20.

15.Gaetner, B., Spinrad, T., & Eisenberg, N.(2008)Focused attention in toddlers: measurement, stability, and relations to negative emotion and parenting.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Volum 17, Issue 4.

16.Hester, P. P., Hendrickson, J. M., & Gable, R. A. (2009). Forty years later – The value of praise, ignoring, and rules for preschoolers at risk for behavior disorder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32(4), 513-535

17.Lovaas, O. I. (1961). Interaction between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2, 329-336.

18.Lovaas, O. I. (1993). The development of a treatment-research project for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and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6, 617-630.

19.Rasmussen, J. 1983. Skills, Rules and Knowledge, Signals, Signs and Symbols, and other Distinctions in Huma Performance Model,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Vol.SMC, 13, 3.

20.Stephenson, K. M., and Hanley, G. P. (2010)Preschoolers』 Compliance with Simple Instructions: A Descriptive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J Appl Behav Anal. 2010 Summer; 43(2): 229–247.

正是考慮到服從指令行為在早期自閉症兒童干預中的極端重要地位,1960年代,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心理學家Lovaas教授在創建著名的早期密集行為干預(EIBI)模式時,就明確地把建立服從指令行為列為第一干預階段的第一干預目標。1987年他的團隊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自閉症早期治療報告,報告19位重症自閉症孩子經過36個月的EIBI干預,取得47% 的治癒率和42%的顯著改善率,推翻了長期以來自閉症不可治癒的傳統觀念。取得如此的成功,Lovaas 教授把」指令服從」作為第一干預目標功不可沒。以後EIBI模式在全世界全面推廣蓬勃發展,成為當今自閉症譜系干預的主流方法,各種學術刊物發表了眾多EIBI實證研究,一再證實了 Lovaas教授的這一干預策略具有「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重要意義。

In fact, treatments for noncompliance often combine both instructional and motivational components, including prompts; reinforcement for compliance; and physical guidance, error correction, or remedial trials for noncompliance (e.g., Horner & Keilitz, 1975; Neef, Shafer, Egel, Cataldo, & Parrish, 1983; Parrish, Cataldo, Kolko, Neef, & Egel, 1986; Russo, Cataldo, & Cushing, 1981)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