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三國:蜀漢歷任江州都督及任期

不讀三國 發佈 2019-12-31T10:40:00+00:00

蜀漢共設有漢中、江州、永安、庲降等都督,這些都督手握重兵,駐守一方,事關蜀漢政權的安危。此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嘉陵江、長江在此會合,江州即處於二江夾峙間,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恰可控長江水道。

蜀漢共設有漢中、江州(治今重慶市區)、永安(治今重慶奉節縣)、庲降等都督,這些都督手握重兵,駐守一方,事關蜀漢政權的安危。

江州在巴地中獨特的地理位置。江州是秦漢、蜀漢巴郡的郡治,核心地區即今重慶市區。此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嘉陵江、長江在此會合,江州即處於二江夾峙間,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恰可控長江水道。在蜀漢統治者眼中,漢中巴地一南一北相連,漢中若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江州駐軍可以及時支援。這一點在諸葛亮北伐時最為明顯。

江州有如此明顯的戰略地位,蜀漢執政者欲在巴地駐防,不能不選擇江州。

蜀漢政權要想控制巴地長江水道,支援他處,並保證巴地的賦稅源源不斷地供應軍國之需,都必須在江州駐紮足夠的軍事力量,而江州都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設置的。首任江州都督費觀於章武年間出任,其後趙雲、李嚴、李豐(李嚴之子)、李福(諸葛亮臨死之前,劉禪派李福詢問諸葛亮國家大計)、鄧芝等。在江州都督設立後,緊接著蜀漢又設立了永安都督,二都督組成了巴地兩道堅固的防線,從而確保了蜀漢東部的安全。

江州都督的作為主要表現在:一是支援諸葛亮北伐;二是維護巴地的穩定。

費觀

《三國志·楊戲傳》賓伯名觀,江夏鄳人也。劉璋母,觀之族姑,璋又以女妻觀。觀建安十八年參李嚴軍,拒先主於綿竹,與嚴俱降,先主既定益州,拜為裨將軍,後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加振威將軍。觀為人善於交接。都護李嚴性自矜高,護軍輔匡等年位與嚴相次,而嚴不與親褻。觀年少嚴二十餘歲,而與嚴通狎如時輩雲。年三十七卒。失其行事,故不為傳。

《華陽國志·巴志》劉先主初以江夏費觀為太守,領江州都督。後都護李嚴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為洲。求以五郡置巴州,丞相諸葛亮不許。亮將北征,召嚴漢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蒼龍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嚴子豐代為都督。豐解後,梓潼李福為都督。延熙中,車騎將軍鄧芝為都督,治陽關。十七年,省平都、樂城、常安。咸熙元年,但四縣,以鎮西參軍隴西怡思和為太守,二部守軍。

趙雲

《雲別傳》: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李嚴

《三國志·李嚴傳》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

李豐

《三國志·李嚴傳》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嚴改名為平。

李福

《華陽國志·巴志》豐解後,梓潼李福為都督。

《三國志·楊戲傳》孫德名福,梓潼涪人也。先主定益州後,為書佐、西充國長、成都令。建興元年,徙巴西太守,為江州督、楊威將軍,入為尚書僕射,封平陽亭侯。延熙初,大將軍蔣琬出征漢中,福以前監軍領司馬,卒。

鄧芝

《三國志·鄧芝傳》亮卒,遷前軍師前將軍,領兗州刺史,封陽武亭侯,頃之為督江州

蜀漢四大戍衛重鎮,雖然不同時期重要性也不同,但是總的來說最為重要的還是漢中都督,其次是永安都督,然後是庲降都督,最後才是江州都督。鄧芝死後史書中再無有人出任過江州都督的記載,原因可能在於永安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為支援永安後方的江州地位下降,東防的重心全部東移到永安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雲別傳》、《華陽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