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文化知多少?全藏在那窗花里了

走進麗江 發佈 2019-12-19T19:28:34+00:00

因為爸媽工作的原因,童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老人」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部分。阿公做的剪紙、風箏、小船,婆婆做的糖粑粑、蒸南瓜、桂花炒飯,跟爺爺一遍又一遍的背寫、默寫課文,甚至於午後鄰居老人們圍坐一起用來打發時間的「小遊戲」,我也都能記清。

因為爸媽工作的原因,童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老人」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部分。阿公做的剪紙、風箏、小船,婆婆做的糖粑粑、蒸南瓜、桂花炒飯,跟爺爺一遍又一遍的背寫、默寫課文,甚至於午後鄰居老人們圍坐一起用來打發時間的「小遊戲」,我也都能記清。而在這些記憶中,倚在門邊的阿公,講著故事的婆婆,喝著下午茶的爺爺,好像都有一個精細「物件」——木雕。

木雕,在麗江傳統的民居古建築中使用極為廣泛。從門窗、廳堂、樑柱到日常生活器物中的床、櫃、茶几都可以看到木雕的存在,因此也固有:「無雕不成(器)物,非刻不是(家) 具的說法。」而今天,這份屬於麗江人的門窗木雕文化,小編將在這裡慢慢講給你聽。

說到木雕,這木材的選用也極為講究。作為素有「植物王國」之稱的雲南,植物資源、種類可以說是極為豐富,而麗江適宜的氣候,充沛的水資源更是使得這裡的木材質量極高。這也為當地居民以木為建築材料、以木雕頗負盛名提供了強有力的前提。

「那時候的窗戶哪有條件像現在一樣裝玻璃,雖然要保持美觀但是漏風性也同樣要考慮, 所以以前的圖案與現在也有很大的差別,不同於現在大片大片的『鏤空』,那時候圖案都是很『緊湊』的,不然到了冬天,堂屋裡根本就待不下去。」當問及父親覺得現在的木雕與以前有什麼差別時,他這樣回答。

木雕之所以「巧」,圖案可以說是絕對的占了大頭,精湛的工藝、優美的造型、精細的雕法, 使得木雕文化一度在雲南甚至於在中國都聞名遐邇。不同於徽派、閩派建築特徵,由於交通相對封閉,麗江的木雕文化多以反映民間特色、自然崇拜、著力寫實為主,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留住了一份自然之美。

動物紋樣(麒麟紋、鶴紋、鹿紋等),分別就有:迎賓送子、福祿雙全、松鶴延年等寓意;植物紋樣(蘭花紋、石榴紋、梅花紋等),有:吉祥長壽、多子多福、自強不息之意;除此以外,幾何紋樣、器物紋樣甚至是人物紋樣都在窗戶木雕的圖案中占有一定比重。

抹頭、格心、邊框、裙板、長窗(隔扇)、半窗(短窗).....門窗的木雕文化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得多。以麗江傳統建築三房一照壁為例,完成一座木結構的房屋所需的木材就要很多,其中還不算木窗、木門這類的精細工藝所需。

「門可出入於塵世;窗能游思於仙境。」、「窗,聰也。由內窺外為聰明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門窗在傳統建築中熠熠生輝的地位。從一開始的實用、裝飾作用到之後的趨吉,表現不同的象徵、祈願、辟邪、憧憬美好生活,直到現在的教化,在人文情懷、藝術生活上建築木雕門窗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古樸的木雕門窗下,婆婆言笑晏晏,身旁的阿公面帶羞澀,這樣的畫面總是給人一種寂靜平和的感覺,讓我記憶深刻的其實也莫過如此:你在鬧,他在笑,你在等,而我會來......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總策劃:劉志文

終 審:周雪蕾

初 審:李 萍

編 輯:王永悅

文 稿:李玉婷

法律顧問:陳耀軍律師丨雲南泰聯律師事務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