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什麼立長不立賢?原因很簡單,

用歷史來說歷史 發佈 2020-05-13T12:49:28+00:00

古語中一直有一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說法。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不一定是長子,但一定要是嫡子。

古語中一直有一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說法。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不一定是長子,但一定要是嫡子。在古代妃子生的孩子只能叫庶子,皇帝的第一個兒子如果是妃子生的也只能是庶長子。

在古代皇帝立接班人一般都是嫡長子,就比如說李淵立嫡長子李建成而不是立賢子李世民;朱元璋立嫡長孫朱允炆而不是立賢子朱棣;朱棣立嫡長子朱高熾而不是賢子朱高煦。

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帝執著於立嫡長子而不是賢子?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

出身

在古代,皇后的出身一般是名門望族,我們以周幽王為例,周幽王的正室是申後,嫡長子是太子姬宜臼,而申後是申國國君的女兒。周幽王擅自廢嫡立庶導致申侯大怒,申侯勾結犬戎一齊進攻西周,導致周幽王被殺,前任太子繼位是為周平王。而後世把周幽王抹黑成烽火戲諸侯,其實就是太子勾結外人。

正因為皇后是名門望族的出身,如果皇帝立他人為太子,這時候皇后的母家當然不樂意了,本來穩坐外戚世家,現在位子被別人奪了,那自然會沒事找事。出於正室出身的原因,所以一般都會選擇立嫡而不是立庶。

為什麼選擇立嫡而不立長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長是絕對的,而賢是相對的。

皇帝不一定知道皇子是否賢明,我們先看清朝是怎麼做的?清朝是秘密建儲,也就是立賢不立長。康熙晚年的時候爆發了九子奪嫡,最終是四阿哥和八阿哥兩人對決,多數人都說八阿哥賢明,但是康熙還是選立了四阿哥。因為康熙知道,那是八阿哥籠絡朝臣手段高明,並不是他真的賢明。

不得不說康熙看人還是非常的準的。雍正即位後勤勤懇懇十三年。

另一個就是道光立賢,一個是四子另一個是六子。其實兩人平分秋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四子並不如六子。但是四子的老師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就是以仁愛感動道光帝,最終道光帝立四子為繼承人,也就是咸豐帝。從這兩處就能看出來,立賢是相對性的,並不一定真的是賢而是其手段高明。

在歷史上有一部分原因,皇帝是沒有嫡子的,這時候就需要過繼宗世子做皇儲,就比如宋仁宗就沒有皇子,過繼的趙宗實為儲君。還有一些是兄終弟及,就比如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即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