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站正在成為 Chinese YouTube

劉言飛語 發佈 2019-12-19T19:50:38+00:00

前段時間寫過一篇 我為什麼全倉拼多多?來表達對拼多多的認可。不過我之前曾經提過,自己看好的上市公司/產品不止拼多多,還有:特斯拉Bilibili美團瑞幸咖啡為啥全倉拼多多,主要是這裡面大多股價已經漲起來了,未必是入手的好時機。

前段時間寫過一篇 我為什麼全倉拼多多?來表達對拼多多的認可。

不過我之前曾經提過,自己看好的上市公司/產品不止拼多多,還有:

  • 特斯拉

  • Bilibili

  • 美團

  • 瑞幸咖啡

為啥全倉拼多多,主要是這裡面大多股價已經漲起來了,未必是入手的好時機。但對我來說,這裡面每一家都可以持續觀望並做長期價值投資。

我會陸續講講對這幾個公司/產品的個人看法。

今天聊聊 B 站。

B 站已經破圈,橫縱兩路

在幾年前,B 站還一直是宅男宅女以及所謂 Z 世代的代表社區,就如虎撲之於體育運動愛好者、豆瓣之於文藝愛好者、知乎... ...算了。

現在 B 站的變化肉眼可見。

我回憶了最近幾次看到/聽到 B 站的情景:

  • 在一次飯局上,李老西老師說,在座的一個妹子酷似@愛做飯的芋頭SAMA,還勸我們都去看她的美食視頻;

  • 金葉宸老師在朋友圈,反覆安利@湯質看本質,他的邏輯和哲學視頻講得不錯;

  • 同樣的,馮大輝老師(Fenng)在朋友也安利了@李永樂;

  • 微博上我關注的幾個脫口秀演員,都在推薦他們自己的 B 站主頁,是摘錄表演的片段;

  • 跟朋友聊到摺疊屏手機,他建議我去看看@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他剛做了一期視頻有不少啟發;

  • ......

讓我感觸很深的是兩點:

  • 李老西是特教老師,離二次元很遠,卻是 B 站高頻用戶;金葉宸雖然自稱是二次元宅男,但在 B 站看的是邏輯和哲學;

  • 凡是 PUGC 的內容,別人推薦發來的連結,三大站(愛優騰)已經絕跡,全部都是 B 站視頻。

這說明,B 站正在破圈且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B 站的破圈是從兩個維度的。

第一是面向的用戶群體,在向更高齡的人群拓展(圖中向上的箭頭)。除了話題和內容在吸引更多年紀大的人來,更重要的是,我們這批第一代 B 站的用戶,已經陸續邁入中年,內容需求在發生變化。

第二,是話題類型的拓展。二次元、音樂、宅舞、鬼畜、vlog...... 都是年輕人喜歡的話題內容,看起來很難轉移到其它嚴肅話題。但 B 站這一兩年內,新主題層出不窮,而且也有海量受眾,多少彈幕都在講「我居然在 B 站學習」。

我個人感覺,這與 B 站自己 PUGC 的生態氛圍有關。三大站是各種版權和自製劇的大型戰役,而抖音快手包括淘寶直播的民間巷戰也是烽火連天。反而讓在夾縫中生存的長視頻內容生產者,都聚集在了 B 站。

B 站的創作紅利

B 站對於創作者來說,有幾大紅利。

第一,創作成本低。

抖音的快速發展,短視頻創作的低門檻功不可沒。抖音這個名字原本代表的是音樂類平台,是由於音樂模仿的成本極低,幾乎是不用任何準備、看一遍自己就能上。更多搞笑和娛樂的視頻都是在冷啟動後依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發展出來的。

B 站的視頻創作,當然要比抖音高得多,畢竟是長視頻。但實際上,B 站創作的最簡單工具,也是一台手機足矣。(要讓視頻效果更好,可能再需要電腦處理一下。)

為什麼?因為 B 站的用戶對作品質量的要求,遠比三大站的自製節目低得多。

我在 Jellow 上曾經發過這麼一個帖:

道理是一樣的,用戶的心理錨點不同。正如我的朋友 Lydia 在豆瓣是小透明,到了知乎則經常被稱為「女神」一樣。(參見:【三五環·第6期】不想做大V的小學老師當不了好的出版人—Lydia)

當你在 B 站看的都是鬼畜和網友剪輯的趣味視頻,那你就不會對下一個視頻是大製作、音畫效果有期待。同樣的粗糙視頻,你在愛優騰看到,可能就會覺得很垃圾。

《人生一串》這個美食綜藝,據說當初在圈內無人敢投,覺得口味太重、且畫面髒亂。只有 B 站敢投,最後用戶也敢看,甚至覺得真香。這就是用戶預期的差異。

當然綜藝還是需要製作班底的,而這幾個月大火的《巫師財經》,是典型的 PUGC。節目的畫面就是拼湊的網絡視頻和圖片,核心的內容並不在畫面,而是在文案內容。本質上就可以理解為是 PPT 式的解說視頻,或者公眾號文章的 PPT 化。

像網紅名師李永樂的視頻,全程都是用板書,甚至沒有任何影音素材。製作成本更低。但用戶毫不介意,沒看到有人說希望李永樂老師做成 BBC 紀錄片那樣的質量,反倒看到有人說,看李永樂老師有回到高中上課的美好體驗。(順便推薦這一期視頻《如何才能擺脫貧窮?窮人和富人有什麼差別?》)

用戶對內容製作質量的寬容,讓創作者有更低成本嘗試的空間。

說到這個,前幾天跟劉少楠(關於少楠,推薦: 【三五環·第4期】跟產品經理劉少楠聊聊產品經理)聊起當年許多 PUGC 的內容沒有火起來的原因,感覺其中很重要一點是:幾年前用戶都是使用電腦看視頻,螢幕大、環境舒適,因此對影音效果要求高;而現在絕大多數用戶都是用手機看視頻,螢幕小,且很多時候碎片時間並不會太集中注意力,對影音效果的要求就低了。

這也許是另一個原因。

B 站的創作紅利,第二點,社區氛圍健康。

說到健康,就不得不說到知乎。

我自己有個觀點,就是內容社區的不可能三角:平台賺大錢;普通用戶滿意;頭部創作者滿意。這三者很難平衡。

我經常跟別人吐槽,知乎的奇特點在於,不是缺了一者,而是三者都缺。

知乎是官方跟頭部創作者關係巨差(嚴控商業化行為、不給收入機會)、官方跟普通用戶關係巨差(用戶認為知乎管理不善、偏袒部分大V)、創作者跟普通用戶關係巨差(槓精橫生逼走大V、用戶對創作者來說毫無黏性)。

而同時,官方還賺不到錢。真的神奇。

對比來看,B 站的氛圍就真的友好很多。首先,官方與創作者關係良好,有不少扶持計劃,逢年過節也會邀請頭部創作者聚會和參與共創;其次,創作者與用戶關係通常也比較好,用戶黏性高,彈幕中不友好的程度可能是全網最低的(在三大站開過彈幕,差點得眼癌);最後,用戶對官方也頗有感情,「小破站」這種愛稱隨處可見。

從我剛才提到的不可能三角來看,B 站目前也主要在普通用戶滿意這點上比較出色,尚需努力,讓平台和創作者都有更清晰和持續的商業化能力。

(見智研究員統計的 B 站用戶行為,可見用戶使用頻次在顯著提升。)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用戶黏性。

為什麼對於 MCN 或者主播來說,快手比抖音更有商業化前景?就是由於快手更多基於「人」分發而抖音是「內容」。用戶在黏性層面,快手比抖音好得多。

而長視頻雖說製作成本高了,但用戶黏性對於短視頻來說,一定是碾壓式的。

從一個簡單數據看就知道,財經類 up 主「巫師財經」的粉絲數是 135 萬,節目的播放量通常能達到 200 萬,最少的也有 80 萬。也就是 59% -148% 的播放/粉絲比。

再看同樣是財經類博主的「第一財經」,在抖音上最近幾個視頻的轉化(綠色框是我計算出的播放/粉絲比):

用戶的轉化情況可見一斑。你可能會說,短視頻畢竟成本低,可以以量取勝。但「第一財經」在抖音平均幾千的播放,哪怕乘以 470(作品數),也就剛剛到粉絲數而已。

所以「第一財經」的朋友要不要考慮下 B 站開個帳號?身邊還有不少做嚴肅話題的朋友都在盯著抖音快手硬啃,真心勸你們也關注下 B 站的市場。

當然這也跟財經屬於嚴肅類話題有關,這就說到了第三點。

B 站的創作紅利,第三點,嚴肅類型內容存在藍海。

Copy to China 有很多成功案例,但 Copy YouTube 的產品,大都夭折了。我覺得並非是產品做得不夠好,比如土豆,當年還是很優秀的。更重要的,可能的確是市場不夠成熟、用戶用電腦看嚴肅內容的習慣沒有養成。

而如今 B 站的大量嚴肅內容,不管是財經還是科技,起量飛快。雖說背後市場變化的原因很多、尚未拆解得特別清楚,但從結果看,就是當年中國的 YouTube 模仿者們的夢想,正在 B 站實現。

像 up 主「巫師財經」,僅 3 個月,粉絲數已破百萬。

為什麼提到 YouTube ?因為有能力訪問 YouTube 的同學就會知道,現在 B 站上大量受歡迎的內容,在 YouTube 上早就生態成熟。

甚至,包括封面設計風格。

(遊戲 YouTuber : The Spiffing Brit 的視頻列表)

(Yahoo TV 的視頻列表)

(B 站李永樂老師的視頻列表)

(B 站 up 主「眼見為識」 的視頻列表 )

如果時間機器理論生效,那麼 B 站這麼順利發展下去,成為 Chinese YouTube,是指日可待的。

19Q2 的 B 站財報中寫了這麼一句話:「內容的質量和數量取得突破,內容上沒有做大量補貼,整體內容供應至少可以支持兩倍於現有用戶的基礎。」

實際上我認為這句話是小看了現在的用戶需求。俞軍老師講過,用戶是需求的集合。意思是,用戶和需求是兩個概念,你掌握了一個用戶,其實只是掌握了用戶的一部分需求;而當你從這個視角去拓展用戶需求時,從平台數據上看用戶量無變化,但有更多用戶需求在被滿足、你還是在創造更大價值。

在這點上, B 站也是典型案例。用戶從最初僅是二次元相關的需求,已經拓展到了生活主題、泛娛樂主題,而現在也在往嚴肅主題進發。海量用戶的潛在需求,我認為是目前內容供應遠遠跟不上的,用戶只有 1 類需求在 B 站,但未來可能變成 5 類,需求是成倍地增長。不少主題下,可看的優秀視頻還遠遠比不上 YouTube。

另外,也是從需求視角看,這類 PUCG 的內容與抖音快手的需求不同,是提供了更高信息密度的,而且通常不會在幾秒內就引起用戶共鳴。這樣場景上跟短視頻差異很大,也互不干擾、互為補充。

從這三個維度看,B 站對於創作者是有巨大紅利的。

B 站的社區壁壘

我在一年半前接受《介面》雜誌採訪的時候,就提到過,B 站的內容,以及內容背後的 up 主,將是 B 站最寶貴的資源。(介面:B站的圍城)

剛剛提到的社區氛圍和社區紅利,都能讓 up 主的黏性更強。不過,對於一個多邊平台來說,供需匹配或者說流量分發創造的價值,才是最能體現不可替代價值的一面。

B 站早期不太重視個性化推薦,也不太重視產品體驗,我在採訪中也提到過:「大家用 B 站的方式,要麼當搜索工具用,要麼是關注了幾個大 V,看大 V 的更新。」

比較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多過去,B 站在這方面有大幅提升。推薦算法越來越精準。我過去知道的 up 主和很喜歡的視頻 100% 是站外了解(朋友推薦、公眾號看到等等),現在已經有 30% 是站內獲取的。

張一鳴在做頭條之前講過一句話:「我一直在想的是,怎麼讓一條剛創作出來的內容,在 10 分鐘內被人看到」(大意,原句找不到了)。這是說到匹配的核心價值,一是讓需要的人和創造的人準確匹配,而是不需要長期積累才能被看到。

這種價值是傳統場景提供不了的。在傳統搜索+關注的場景下,用戶就只能看熱門排行那幾個視頻,和自己關注的人;而創作者也要想盡辦法去到頭部,在傳統信息匹配模式中,無非就是抱大腿或者花錢。

但真正好的信息撮合,會讓一條內容在最短時間內被需要的人看到。這樣用戶能持續不斷獲得好的內容,而創作者也不需要有海量粉絲成為頭部,才能有生存空間。這是用戶、創作者和平台的三贏。

所以我會把 B 站的社區壁壘定義成兩點:

  • 良好的 up 主黏性和他們帶來的差異化內容

  • 個性化推薦帶來的供需匹配價值

另外想提一點,B 站的社區氛圍下,彈幕也是很重要的體驗環節。愛優騰的彈幕真的是致郁好幫手。根據社會心理學,人是一定會從眾的,那 B 站的氛圍就會是個正向循環。

不過這對於 B 站恐怕不是決定性的體驗,就不算到壁壘里吧。

B 站的商業化

看 B 站目前財報,55% 是遊戲收入,其中又有六成是 《FGO》,上市幾乎全靠《FGO》一款遊戲了。

(我書架上的 FGO 遊戲手辦,雖然不知道為啥葛飾北齋是個萌妹子......)

一家公司,收入大頭是遊戲,其中又有一個爆款...... 聽到這麼描述,恐怕更多人會說,這不是網易嗎?網易可是吃《夢幻西遊》的金山吃了很多很多年了。

由於收入結構的不平衡,網易在寒冬期就只能裁撤大量的商業化不佳的產品。大規模裁員也導致前段時間的嚴重糾紛。那 B 站會不會像網易一樣,也面臨這種境況呢?

我覺得可能會,但機率不大。主要就是 B 站有用戶底盤,這是網易沒有的。網易的用戶早期的基礎是郵箱用戶(稱不上有太高黏性),後來也是相對區隔的用戶群(考拉、嚴選、雲音樂、有道之間用戶有區隔),但 B 站每天平均在看 5-6 個視頻的用戶黏性極高、產品內容互通,是很有價值的「底盤」。

國內最大的用戶底盤自然是騰訊。過去騰訊在商業化上也被人詬病,自己也在摸索。有幾千萬活躍用戶的時候,馬化騰還要賣掉 QQ;在嘗試做遊戲的時候,也沒有覺得會是多核心的業務。但只要用戶底盤在,找到最佳的轉化方法,商業化是船到橋頭的事情。

平台的商業化我不是特別擔心,不過 up 主的生態是要格外關注的。對內容社區來說,up 主能有什麼商業化渠道、有什麼物質和精神激勵,這些基本的策略直接決定了三角關係的平衡。做偏頗了,要麼就是 up 主過於清貧或痛苦,會流失(知乎干過);要麼就是 up 主太有營銷色彩,劣幣驅逐良幣(知乎也干過)。

最後

說到最後 ,並不是想要各位去買 B 站的股票。我覺得比 B 站股票更有價值的,是剛剛提到 B 站 up 主的藍海生態。如果你所在的領域有內容製作的可能性,真的可以去試試。

另外,最重要的來了。我作為業餘的內容創作者,也決定下海了!

這裡就是我的 B 站視頻第一期。

如果你還不是 B 站用戶,那看下我的視頻,正是成為 B 站用戶、了解 Chinese YouTube 的最好時機。

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