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他是明末清初的一道閃亮的高光,照耀著思想界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發佈 2020-01-17T03:58:02+00:00

他的寡母王氏,十六歲未婚失夫,她居然告別娘家,請求顧家收留。顧炎武自27歲起,棄絕舉業,專讀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

那些書法家們~第269篇

【原創連載】他是明末清初的一道閃亮的高光,照耀著思想界!

文/盧秀輝

顧炎武於明末清初是一道閃亮的高光,照耀著中國的思想界;是知識分子的良心、節操的再現。


顧炎武江蘇崑山千燈鎮人,從小過繼給去世的堂伯顧同吉為嗣。他的寡母王氏,十六歲未婚失夫,她居然告別娘家,請求顧家收留。顧家為對得起未亡人,將侄子顧炎武過繼給她為子,她靠紡織獨立撫養顧炎武成人。

顧炎武14歲就是秀才了,與歸莊是莫逆之交。十八歲時,二人結伴往南京參加鄉試,並共入復社。二人屢試不中,卻個性特立耿介,時人號為「歸奇顧怪」。顧炎武自27歲起,棄絕舉業,專讀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


清兵入關後,顧炎武由崑山縣令楊永言推薦,入南明弘光朝廷,任兵部司務。他剛剛才到鎮江,清兵即破了南京,弘光朝傾覆了。顧炎武和摯友歸莊參加了僉都御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然書生起兵,且於大廈既倒,不能敵八旗精銳,義軍剛攻進蘇州城即遇伏而潰。

顧炎武只得潛回崑山,沒有幾天,崑山又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顧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顧炎武城破之前,已往常熟語濂徑守護嗣母王氏了,不在城中而僥倖得免。而此時的語濂徑,顧炎武嗣母王氏剛絕食殉國,臨終囑咐顧炎武:「我與國俱亡,是為了行大義。記住,你是大明的臣子,不要辜負國恩浩蕩。你不忘初心,我就可以長眠於地下了。」


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遙授顧炎武為兵部職方司主事。顧炎武由於嗣母新喪,難以赴任,與陳子龍、顧咸正、楊延樞等,暗中策動吳勝兆舉義反正。順治四年(1647年)夏,事情敗露,吳勝兆被解往南京斬首,陳子龍往投顧炎武,而顧炎武已經離家出亡。陳子龍只好往奔顧咸正之子顧天遴、顧天逵家躲藏,被清軍捕獲。陳子龍乘人不備,投水自盡。顧咸正父子先後遇害,受此案株連而死者40餘人。顧炎武仍不甘死心,又與歸莊等人共結「驚隱詩社」,以詩社為掩護,繼續進行抗清活動。


顧炎武堂叔等人為了爭奪遺產,勾結蓄意侵吞顧炎武家產的葉氏,將顧炎武在崑山千燈的房子和在常熟語濂徑的住所洗劫一空,然後縱火焚燒。逼得顧炎武離開崑山,更名為蔣山傭,以商賈為存。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季,顧炎武回到家鄉崑山,殺了打算置他於死地的惡僕陸恩。葉家私下將顧炎武綁架關押,逼令顧炎武自裁。顧炎武的摯友路澤博與松江兵備使者有交情,在他們的幫助下,顧炎武一案移交給松江府審理,最後,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

期間,歸莊去常熟找錢謙益幫忙。錢謙益說:「我出來說話,事出無名,除非顧炎武是我學生,我就好說話了。」歸莊為了救好友,沒有顧炎武同意,私自代顧炎武拜錢謙益為師。顧炎武在獄中知道後,請人找錢謙益,索取歸莊代書的門生帖子,錢謙益不肯給。於是,顧炎武令人寫告示到處張貼,聲明自己從未列於錢氏門牆,他不屑與貳臣為伍,弄得錢謙益很尷尬。


順治十三年(1656年)春,顧炎武出獄後,葉家派遣刺客跟蹤,於仲夏之際,在南京刺殺顧炎武,幸而遇救。迫使顧炎武,將崑山家產盡行變賣,一去不歸。

顧炎武出走,並非逃避,而是宣傳自己的思想和實現自己的志向,他在中國各地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後20多年間,顧炎武孑然一身,遊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他每到一地,便買幾個妾婢,置房屋和地產,先墾田自給,之後交由門人僕婢輩管理。而他自己則繼續行走另尋他所,繼續重複。顧炎武就是不做順民,他誓不損節。每逢端午節,他按風俗,在門前懸掛一塊菖蒲,並塞上蒜青,用白布寫上「避青」,掛在後面,意思是惡清而避之。


顧炎武的三個外甥,徐乾學中過探花,徐秉義是進士,徐元文是狀元。徐乾學做過尚書,而徐秉義、徐元文則是大學士,這三個外甥,使得他晚年百毒不侵,基本沒有麻煩。而外甥們也亦為他驕傲。

有一次,顧炎武在北京,他的外甥們設宴款待他。可是他只吃了兩口,即匆匆要去。外甥說:「菜才上,舅舅怎麼就要走?吃飽喝足了,我差人送你。」,顧炎武說:「只有淫奔、納賄這樣的人才會走夜路,哪有正人君子走夜路的?」外甥們聽了,屏息肅容,心中暗生敬佩。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葉方藹欲薦他入試,顧炎武三次寫信給葉方藹,以死堅拒推薦。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三人中,顧炎武如文所述,終生不為清朝服務;王夫之則終生不剃髮;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禮敦請」黃宗羲主修《明史》,黃宗羲以年老多病堅辭,推薦其子黃百家及弟子萬斯同參與修史並總裁。他們每有疑難,則問於黃宗羲,黃宗羲實為幕後總裁。

顧炎武倡導的學術,曾對清代乾嘉學派產生過廣泛的震撼,是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顧炎武踐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


顧炎武書法,蒼茫、雄強、沉穩、大氣,他以筆的輕重、墨色的濃枯,表現濃筆不覺肥,枯筆不覺輕,濃枯交錯,相映成輝,可謂枯潤相生,虛中運實。他的書法如同他做詩,不求工,而能得自饒淵懿之別。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漢族,明末清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