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當時最強大艦隊的明朝,為什麼在鄭和之後再沒有下過西洋?

揮墨歷史 發佈 2020-04-12T01:17:40+00:00

在當時,明朝海軍無論是在艦隊規模還是航海技術上都位於世界最高水平,可為什麼在鄭和七下西洋後,擁有強大艦隊的明朝,再沒有做過如此壯舉呢?

本文作者『揮墨歷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讚、關注和留言。

明朝時期的中國,坐擁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因為有航行的實力,所以從1405年開始,明朝派鄭和在29年里七次下西洋,開拓海洋版圖,彰顯明朝國力。

在當時,明朝海軍無論是在艦隊規模還是航海技術上都位於世界最高水平,可為什麼在鄭和七下西洋後,擁有強大艦隊的明朝,再沒有做過如此壯舉呢?

有觀點稱,鄭和之後停止下西洋是因為損耗國力,得不償失。可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通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一書中我們可以得知,鄭和下西洋,不僅沒有損耗國力,反而讓官營貿易獲得高額利潤,充盈國庫。

「將原產地價格、明前期鈔、銀的比價和胡椒在中國的官方價格及其與輸入蘇木折賞、折俸用途製成表格,洪武年間,明廷對海外各國朝貢附進貨物胡椒一項的給價,是原產地的20倍……永樂五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市價是原產地的10倍。……更有甚者,宣德九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100貫的摺合比價大量折俸。……統治者獲得了令人咋舌的高額利潤。」

通過上述描述可見,僅僅是胡椒就能夠讓明朝官方獲得巨大利潤,更何況是其他貿易物品?

在鄭和下西洋期間,明朝國庫充盈,使得永樂年間出現了「百姓充實,府藏衍溢」,而當下西洋停止後,國家財政反倒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可見一斑。

而且有一個鮮明的事實也能更好地佐證這一點,那就是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北征蒙古、南討安南時都沒有導致國家財政困難,而到了宣德五年,國家無大費,可每年的財政卻只是剛好夠用, 於是在兩個月後,明宣宗不得已命鄭和再下西洋。

上述多種史實和證明也表明,下西洋耗費國力的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此外,在鄭和下西洋的數年裡,中國商品不僅遠銷海外,還有力地促進了國內民間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國家財政一派繁盛。

既然鄭和下西洋有這麼多的好處,可為什麼最終停止了?這就涉及到了明朝的文官集團。

通過科舉制選拔出來的文官集團,代表的往往是商人集團的利益。而海外貿易利潤巨大,無疑讓明朝商人集團垂涎,可鄭和下西洋屬於明朝官方行為,商人集團根本無法染指,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豐厚利潤被國家收入囊中。

於是,作為商人集團利益的代表人,文官集團自然有意終止這場國家壟斷的海外貿易。朱棣在位時期,文官集團不敢輕舉妄動,可在朱棣死後,文官集團立馬反撲,群起而攻之。

在他們的口誅筆伐下,下西洋行為徹底被醜化,可謂一無是處。就在這樣長期的信息轟炸下,後續的明朝皇帝們信以為真,認為下西洋百害無一利,儘管明憲宗時期希望重新下西洋壯舉,於是下詔索要檔案資料,但以劉大夏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卻竭力醜化下西洋為弊政,同時將鄭和下西洋的資料藏匿起來,使得下西洋最終作罷。

究其原因,無非是文官集團擔心明憲宗得知下西洋後不僅不會損耗國力,反而能增加國庫收入,同時為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那樣一來,文官集團從國家手中奪來的海外貿易利潤必然會被收回,這對於他們來說,是絕對不能忍受的。

在政府官方停止下西洋行為後,私人海外貿易開始盛行。加上明朝頒布的海禁法令,所以國家根本就不徵收稅務,一時之間,私人海外貿易蓬勃發展,據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成弘之際,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奸人陰開其利竇,而官人不得顯收其利權,初亦漸享奇贏,久乃勾引為亂,至嘉靖而弊極矣。」

在巨大利潤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海外貿易,與此同時,也導致了海盜的出現。短時間內,因私人海外貿易的放任自流,海盜也得以猖獗起來,於是我們可見,明朝時期的海盜問題,讓國家頗為頭疼。

​儘管有朱紈等正義官員倡議嚴格海禁來打擊海盜,可因其觸碰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於是遭到彈劾,最終朱紈自殺,事情才算了結。

究其根本,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被終止,並非是因此舉損害國力,而是因為觸碰到了文官集團最根本的利益,於是他們竭盡全力醜化鄭和下西洋,並萬般阻攔重下西洋的行徑,只為獲得其中豐厚的利潤。

其行,可恨!其心,可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