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會用錯馬稷?街亭失守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江湖小百科 發佈 2019-12-19T03:54:31+00:00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因為馬謖失街亭、導致趙雲的疑兵也被暴露,致使諸葛亮整個北伐的失敗、關於街亭之戰中蜀軍失敗的原因,各方面似乎早已形成了定論,那就是蜀軍的現場總指揮馬謖,違反軍事常識命令人馬上山死守,結果被魏軍抓住破綻一舉擊潰。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因為馬謖失街亭、導致趙雲的疑兵也被暴露,致使諸葛亮整個北伐的失敗、關於街亭之戰中蜀軍失敗的原因,各方面似乎早已形成了定論,那就是蜀軍的現場總指揮馬謖,違反軍事常識命令人馬上山死守,結果被魏軍抓住破綻一舉擊潰。


街亭,地勢險要,為歷史上重要軍事關隘、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諸葛亮北伐在確定以趙雲、鄧芝率軍在箕谷為疑兵、自己親率主力趁勢向祁山進攻的戰略規劃之後,很快取得首戰告捷、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頃刻間隴右的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五郡之中、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


這時候曹魏迅速做出調整、魏明帝曹睿急率大軍救援、並親自到長安坐鎮,派大將軍曹真督軍至郿縣防禦趙雲,張郃率軍前往抵抗諸葛亮。

張郃乃是魏之名將、劉備諸葛亮一直都對其忌憚、因此諸葛亮深知張郃此番率軍前來必定來取漢軍咽喉之地街亭。派誰率兵去阻擊呢張郃?就變成一個重要的事情、成功諸葛亮就能繼續北伐、攻打隴右其他的郡縣,進而攻打長安、反而就會全軍暴露在曹魏軍隊兩面夾擊之中,很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沒,據《三國志》記載:「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這二位都是軍中宿將,魏延是鎮北將軍,吳壹是討逆將軍,在軍中威望都很高,由他們執行阻止任務應該來說把握很大。


但諸葛亮卻出人意料地,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參軍馬謖。 這的確有點匪夷所思,如果說馬謖比魏延、吳壹等人更有帶兵的經驗,勝算更大,那還好說,但此前馬謖當過太守,當過參謀,卻從未單獨帶過兵。


如果說現在人手緊張,魏延、吳壹有更重要的任務脫不開身,只好派馬謖去,那諸葛亮後面的布置就說不通了、諸葛亮派遣馬謖去街亭時候、令王平作為馬謖的副將協助馬謖、派遣魏延率領一軍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應馬謖。又令高翔率領一支軍隊屯駐在臨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應馬謖、這完全不像是人手缺少的樣子、再說即使魏延、吳壹有任務、也可以派遣其他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去執行阻擋張郃的任務、諸葛亮為人謹慎、第一次北伐因為性格原因、他不敢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計、那諸葛亮為人在用人之上如此大膽、敢用一個沒有任何領兵作戰的馬謖、去執行擋曹魏五子良將的張郃的任務?要知道張郃成名的時候、馬謖可還是個娃娃、叫馬謖一個沒有帶兵經驗的人,關鍵時刻突然交給他一支大軍,去完成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這完全就是冒險。這與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完全矛盾啊?


推測起來,諸葛亮之所以選了馬謖,首先馬謖與諸葛亮都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並且對馬謖很了解才能、荊州馬家有馬氏五常、這五個人都有才華名氣、諸葛亮與馬氏五常之中的馬良關係友善、甚至有學者推測他倆可能是結拜兄弟,馬良在劉備討伐東吳的過程之中死於戰場上,諸葛亮對馬良的弟弟馬謖自然看重、並得到諸葛亮賞識,雖然劉備不欣賞馬謖,謂之「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然而諸葛亮還是與馬謖談論軍事謀略。並且在諸葛亮南征時,採納了馬謖的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的計策,幾番放了孟獲以服南蠻。


其二街亭遠在上百里之外,街亭情況如何、大家並不清楚。不知道街亭能不能守、適應不適應阻止魏軍,這需要臨場判斷。帶兵的主將不僅要勇敢,更要有頭腦,在這方面馬謖更勝一籌。


其三就是馬謖作為諸葛亮的心腹、一直在諸葛亮擔任丞相參軍、即使沒有征戰沙場馬革裹屍的魄力、但最少建功立業、封侯拜相這樣的理想抱負馬謖應該還是有的,所以他會主動要求執行這項艱巨的任務。

至於派遣多少人去、歷史之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至於小說上說的十萬人、那根本不可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力在六萬、趙雲帶走一步作為疑兵、馬謖去哪找十萬人、如果真有十幾萬人、那麼面對張郃的五萬人、馬謖完全可以慢慢與張郃開戰、完全沒有必要急於占據街亭打伏擊。


這或許是諸葛亮為什麼會派遣王平給馬謖做副將、並且高翔與魏延接應馬謖的原因、魏延、王平、高翔三個人都參加過戰爭、戰鬥經驗豐富、並且諸葛亮還把親自組建的,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的無當飛軍配屬馬謖用於抵擋張郃。


諸葛亮用馬謖雖然大膽、但在諸葛亮軍事布置上還是看出諸葛亮的謹慎、但馬謖最終還是失敗了、馬謖失敗的原因,說是馬謖不聽王平勸諫,違背諸葛亮的指揮調度,軍事行動混亂無章,放棄水源上山駐紮,不在山下據守城邑。被張郃切斷水源,最後導致失敗.


馬謖作為參軍多年、並非沒有一點才能的人,至於為何不守城邑、非要選擇在孤山之上作戰這個理由史書並沒有給出答案、或者山下城邑早已被破壞、沒有任何阻擋敵軍的價值、也或許馬謖這個長期生活在南方的人、不知道會出現缺水這個問題。


馬謖失敗水源很重要但也不是最關鍵的地方,更不是對失敗最關鍵的問題,馬謖帶兵上山肯定、想學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之戰一樣、「置之死地而後生,取得最後的勝利。但馬謖與諸葛亮都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軍心。項羽帶領的是常年跟隨自己的嫡系部隊,他的部下都有為之效死的決心;韓信攻趙時已是屢立奇功的名將,而馬謖這時只能說是初出茅廬,部下將士未必佩服他。


當初曹操率一支孤軍深入烏桓人的腹地白狼山,遇數倍於己的烏桓主力,曹操一點都沒猶豫,立即指揮人馬上了山。蒙古草原上突起的這座白狼山上有水源嗎?,應該不會有,但那一仗曹軍仍然大勝。曹操獲勝的原因,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軍隊將領與士兵對曹操信服,相反馬謖是諸葛亮空降下去的領導人,他與王平這些將領到普遍士卒、他與大家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親合力和默契度,缺少威望與凝聚力、本來大家就不願意上山,水道被斷後,眾人對他肯定充滿了指責和埋怨,當出現危機、水道被曹魏破壞時候,馬謖並不能想曹操一樣、面對數十倍與自己的敵人時候,還能號令軍隊叫大家信服自己,這樣馬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就變得不是靠部下死戰獲得,而是靠「投降」獲得的!這或許就解釋了、為何在第一次北伐時候,當街亭失守後,面對曹魏大軍的攻擊、趙雲、王平、魏延等將領可以快速調整部隊抵禦曹軍,並安全退出戰場沒有再次遭受損失的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