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署聯合聲明前,英國念念不忘的,是「」經濟利益」

近現代風雲 發佈 2019-12-19T04:46:40+00:00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英國同意歸還香港。短短15分鐘簽字過程後,香港的前途走向牢牢確定下來。1997香港回歸中國之後,英方對香港將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英國同意歸還香港。短短15分鐘簽字過程後,香港的前途走向牢牢確定下來。

1997香港回歸中國之後,英方對香港將無主權、無治權、無監督權。

上百名大陸、香港和英國的記者忙個不停,用相機、攝影機、錄音筆和紙筆記錄下了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

聯合聲明圓滿解決了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問題,也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在當時的英國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很多人想不到,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居然能夠與中國政府達成這一協議。

在他們看來,馬島戰爭的硝煙剛剛散盡,柴契爾夫人的威望如日中天,為了捍衛大英帝國的利益,英國沒有必要向中國屈服。

因此,1982年9月柴契爾夫人首次來華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時,的確十分強勢。在中方看來,英國人開出的條件,依然是「不平等條約」。

面對英國人的傲慢,鄧公在談判中說出一句很厲害的話:

「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願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麼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聰明如柴契爾夫人者,聽懂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在近代歷史上,英國通過三個條約侵占香港,其中兩個是「割讓」,一個是「租借」: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被永久割讓,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再次戰敗的清政府再次妥協,九龍半島在簽署《北京條約》後被永久割讓。1898年,英國通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約於1997年7月1日到期。

實際上,英國在談判中並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餘地——既不能阻止中國收回新界,又不能將香港分割(只歸還新界而繼續占有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而中國收回香港的決心也不可動搖。

英國在談判桌上的立場非常尷尬:在軍事上,香港只是個彈丸之地,與大陸相比,毫無可防守的空間;在經濟上,大部分的飲用水和食物供應來自中國內地的廣東省。因此,在雙方的協定上,只歸還新界而保留香港島與九龍半島,是毫無可行性的,英國人只得早早打消這個念頭。

在中英談判的最後階段,雙方膠著的議題便是英國人始終念念不忘而且不願讓步的內容:土地和財產。

整整30年後(2014年),英國政府解密了1984年的外交文件(根據相關規定,英國政府秘密文件的保密期為30年)。這些文件顯示,在英國時任首相柴契爾夫人訪華簽署聯合聲明前,英國政界已經在考慮如何藉此為英國爭取經濟利益。

柴契爾夫人訪華一個半月前,英國駐華使館寫信給英國外交部,建議柴契爾夫人向中國施加壓力,「在更為積極地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口號下,使英國企業能夠擁有對中國進行更大的出口和投資的機會。」

1884年11月14日,英國外交大臣傑弗里·豪與柴契爾夫人討論了「派英國商團隨行訪華」的可能性。但是兩天後,時任港督尤德突然發來電報,堅決反對這一計劃,他認為不能讓外界感覺到「英國是為了商業利益而出賣了香港」。

最終,英國改為第二年才派出商團來到北京。

有人表示,英國殖民香港一開始就是為了商業利益,長期以來,香港就是英國賺錢的工具,英國不會真心實意提升香港的民主或民生水平

香港的未來只能靠自己、還有大陸母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