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手如何快速製作PPT?"1個關鍵、2樣法寶、8字真言"幫你忙

職場 發佈 2019-12-19T05:00:28+00:00

又是一年年底,又到了拼報告和PPT的時候。小琳是公司新招的文員,此次她將以業務助理的身份,擔當向區域經理報告的重任。她花了幾天幾夜的時間,做出一份體積超龐大的、動畫文字穿插的、內容分類雜亂的報告交給領導,結果可想而知,她被痛批一頓不算,還要求打亂全改,素材重找。

又是一年年底,又到了拼報告和PPT的時候。

小琳是公司新招的文員,此次她將以業務助理的身份,擔當向區域經理報告的重任。

她花了幾天幾夜的時間,做出一份體積超龐大的、動畫文字穿插的、內容分類雜亂的報告交給領導,結果可想而知,她被痛批一頓不算,還要求打亂全改,素材重找。

小琳不明白,就那麼點事,且全部用文字密密麻麻地寫在PPT里了,怎麼領導就覺得差呢?

她做了大量功課的,不看功勞也看苦勞啊,怎麼就一文不值了呢?

無關鍵,無亮點,無邏輯,當然打回重做。

職場不是過家家,只有拿出真材實料,才能真正讓別人打心底里認同。

而作為職場新人,怎麼寫出一個好的PPT報告,怎麼有料、有趣、有爆點,又能讓領導眼前一亮,確實需費一番功夫。

我們也經常看到,在職場上有些人努力了大半輩子,卻什麼成績也沒有。

不是他們不努力,只是有時候的成功,靠的並不僅僅只是蠻力,還需要懂得一些技巧。

而快速製作PPT,就是職場新丁必須學會的技巧之一。

那麼這個時候,PPT製作的"128"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1"個關鍵:邏輯


PPT的靈魂是邏輯。

這裡的"一"是指一個關鍵,即英文里的The Key Point,也是整個PPT的邏輯順序。

這就好比一條大魚的中心骨,一條主線從頭到尾貫穿,那麼其它輔助魚線,都僅僅是輔助,永遠沒有取代中心骨的可能。

只有邏輯清楚了,整個PPT才會讓人一目了然,也能讓PPT製作者和PPT聽眾,都能順著邏輯線走,不跑偏,不歪樓。

這個"關鍵",跟我們寫一篇文章前,首先要打好邏輯框架再動筆的意思一樣,異曲同工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結論先行,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層層展開邏輯說明,亦即,眾所周知的"金字塔原理"

有知乎用戶曾評,金字塔原理就是如此這般簡單,卻也實用又高端:

  • 1、提煉中心思想:把結論寫在前面;
  • 2、分類組織材料:找到某種內在關係組織你的材料,如果需要理解的內容超過7個概念時就需要建立樹狀層次以降低理解難度;
  • 3、疑問回答溝通:先讓讀者認可你的設問,然後快速提供回答,節約讀者思考時間。

誠然如是。

遵循這個大原則,順著"魚刺"的條理,一一整理剖析,基本能將一個問題講清講透,有理有據,繁而不雜。

有人說,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做報告,亦同理。

只有自己深刻明白了,就能做到真正融會貫通於每一份文件,每一場演講,每一次談話,每一個報告。


二、"2"個法寶:簡化,美化


好的PPT,最重要的是簡潔有力、詳略有料。

能簡單說的,絕不要複雜說;

能說"人話"的,就絕不要發布一堆讓人看得雲裡霧裡的大數據、大環境、大報告。

因為,實用,才是檢驗一篇好報告好演示的唯一標準。

那麼,就要求PPT的版面極致簡化,樸實美化。

化繁為簡,一切從實用主義出發,以真正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來主導。

1、極致簡化

A、"不過3"原則:

老話說的好,事不過三。很多時候,我們也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3」這個神奇數字,在很多領域都是通用,在PPT製作中也不例外。

  • 字體不超過3種:仿宋也好,宋體也行,或者標準英文格式,最多不要超過3種。當超過3種時,版面就會顯得很凌亂無序,影響觀感。
  • 顏色不超過3個:表達一種顏色,著重表達,細節區分再一種顏色,OK,不能再多!
  • 動畫不超過3類:當一個PPT上的頁面切入,圖片插入,文字演示的動畫過於繁多時,聽眾的聚焦就很有可能被打亂,無法聚焦,自然很難抓住聽眾的眼球,那麼演示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極致克制,在一張PPT上,不要超過3種字體,3種顏色,3類動畫。

要記得,簡化、簡化、簡化!

B、"不過7"原則:

同樣的道理,不過7也是一頁PPT中需要遵循的規則。

  • 關鍵詞不超過7個:

人的記憶確實神奇,卻也很選擇性地趨利避害,大腦往往喜歡"就易不就難",所以當關鍵詞超過7個時,就很容易混淆記憶,出現偏差。

  • 行數不超過7行:

一旦超過7行,整個頁面就會顯得擁擠不堪。想像一個場景,當一群蘿蔔頭擠在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裡大吵大鬧時,你會是一種什麼感覺?第一反應應該是腦仁疼。

所以,為了避免演示報告的受眾也出現這樣腦仁疼的狀況,報告人在寫報告時就應該從客體出發,從用戶思維出發,把報告的字數控制在適當範圍內,自然,行數也相應減少,PPT的整體畫面也會清爽不少。

  • 講述不超過7分鐘:

一場成功的演講,每一份PPT或者說一個中心點的講述,最多不能超過7分鐘。

當一個主題用時7分鐘還無法講清楚的時候,一可能是講者沒做好準備,冗餘內容太多,的地得重複次數多,二則可能是,主題不夠明確,見大不見小,於是分層錯枝,時間拉長。

所以,在任何一場演講之前,嚴格把控時間,準確抓緊重點,是一場報告或演示成功與否的關鍵。

2、樸實美化:

  • 簡單模板:少即是多,簡就是繁

能借用模板的一定借用模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估計呼吸的空氣都可能會新鮮一些?所以,化繁就簡,以最少的時間,爭取更多的內容優化,卻無需花費太多時間在花哨的版面設計或動畫切換上。

  • 圖片處理4大原則:

精挑細選,剪除多餘;去除底色,善用填充。

  • 藝術文字:"拿來主義"

很多網絡上搜索的字體,已經起到中心強調的作用,那麼就可以直接拿來使用,減少排版和調整字體的時間。

大道至簡。

能將一個龐大的PPT儘可能壓縮至越精簡越凝練,也表示作者對這個PPT的熟悉度越深入越胸有成竹。

簡單,並不是表面意義上的「簡單」,而是刨去浮躁後的深厚沉澱,以及去除「糟粕」後的精華。


三、"8"字真言:文不如表,表不如圖


很多人都知道,文字的描述不如表格來的直觀,表格不如圖片的展現來的更容易理解。

在實際的工作場景中,我們也會發現,單純的文字因為其自身的局限性,並不能很好的滿足受眾需求,也很容易引起千人千面的效果。

然而,如果給文字搭配上相符的圖片,將會大大增強文字的表現力,使用戶在內容上獲取更好的感受和更準確的理解。

在PPT製作的時候,圖表,也是不得不提並且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一種元素,其作用不容忽視!尤其是在對一些數據進行展示和對比時,圖表的強大之處更是不容小覷。

圖表的作用概述起來兩點:便於理解、提升效率

  • 便於理解:在信息展示的過程中,相對於文字而言,數字、圖表更具衝擊力,同時更容易理解和被人接受。這是因為人腦對數據、圖表的敏感程度要遠大於對文字的敏感度。
  • 提升效率:PPT既然是高效溝通的一個輔助工具,其目的是為了幫助觀眾更快更直觀的明白我們傳達的意思和觀點。

舉個例子:

圖一是文字的堆砌,看起來也沒錯,內容詳實,該表達的內容都有到位簡單的撰寫,讀寫應用也無大礙。

但總感覺,是否寡淡了少許?

圖二,是有人經過整理數據而分類得出的彩色歸納類圖標。

易於記憶,也更有看頭,容易抓住讀者或聽眾的眼球。

但是,來看一下官方的招聘廣告。是否耳目一新,引人無限遐想?

這,就是圖片和文字組合的魅力所在。

開局一張圖,其它全靠讀者的想像。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說不定,你就是IBM所需要的"那杯茶"呢?

我們都知道,PPT圖像化處理的程度越高,越有利於觀眾的理解,越有利於我們的表達。

所以,在製作PPT時就需要儘量的把我們需要傳達的觀點圖像化處理呈現在PPT上。

如果文字過多,堆積在一起,一是讓聽者感覺逼仄;

二是,如果在演示PPT的時候,講者講述的內容只是重複PPT上顯示的內容,文字宣讀讓人很快就視覺疲勞;

第三,沒有可視化的圖片,就很難第一時間抓住聽眾的眼球。

比起文字內容的宣讀,圖像化的表達更具有穿透力,也更容易使人記住。

在理解複雜事物的原理時,表格優於文字,圖形優於表格,這是被很多人都證明過的道理。

記住,文不如表,表不如圖。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說,一個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

放在我們現實生活和職場中,也有著相同的道理。

想要報告做得好,"128"技巧少不了。

而正確且靈活地使用"128"技巧,可能是出爐一個好報告的利器,你確定不試一下嗎?


---The End---

今日討論:你做過啥重重複復修改的報告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呀~

作者:懶茶。多平台原創作者,願以最真摯樸素的文字,打動你最柔軟的內心。

懶茶原創作品,感謝閱贊,盜用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