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Sci Adv | 王強組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bioart 發佈 2019-12-19T15:01:51+00:00

點評 | 徐鵬飛(浙江大學醫學院)責編 | 兮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點評 | 徐鵬飛(浙江大學醫學院)

責編 | 兮


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上述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機制,即屬於其中的科學問題之一。

脊椎動物胚胎各組織的前體細胞沿著胚胎的背腹軸線分布,由於所處胚胎位置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發育命運。例如,以外胚層細胞為例,靠近背部的外胚層前體細胞將來發育成腦和脊髓等中樞神經系統組織器官,而靠近腹側的外胚層前體細胞則發育為皮膚及其附屬器官(毛髮、汗腺、皮脂腺等)。在魚類、兩棲類、鳥類和哺乳動物中陸續發現了背部組織中心的存在。母源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是背部組織中心形成的初步決定因素,激活Chordin、Noggin等BMP信號抑制因子在胚胎背部表達並分泌【1】。隨後,Chordin及Noggin等因子拮抗來自腹部的BMP 信號,使得BMP做為一種形態發生素,形成腹部濃度高,背部濃度低的濃度梯度,指導胚胎背腹軸的建立【2】。儘管有一系列的BMP正、負調控因子被鑑定出來,但是產生和維持BMP濃度梯度的分子機制卻不清楚。

形態發生素濃度梯度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會受到自身的產生、擴散和降解的動力學影響。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這種濃度梯度的形成總是受到來自信號通路各個組分表達水平變化、溫度差異、胚胎大小不同,甚至細胞的不對等分裂等因素引起的波動【3】。在胚胎背腹體軸建立中,有學者發現腹側的BMP信號對於背側的Chordin表達有抑制作用【4,5】。因此,從理論上來講,BMP濃度梯度的微小變化,將導致嚴重的背腹命運缺陷。然而,把供體胚胎的Spemann組織者(爪蟾)或胚盾(斑馬魚)移植到 BMP信號最強的腹部部位後,這些背部組織中心仍具有誘導形成第二體軸的能力【6,7】;即使將囊胚期的爪蟾胚胎一切為二,背部一半仍可發育為個頭較小但有正常背腹體軸的胚胎【8】;將雞胚的背部組織原條切除後,在繼續培養過程中原條會逐漸恢復【9】;在哺乳動物,犰狳的一個受精卵可以通過分裂,產生四個基因完全相同的正常後代【10】。這些現象均表明胚胎背部軸形成存在自我調節體系,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然而,胚胎背部軸穩定性的分子機制仍舊是發育生物學的一個長期未解之謎。

2019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強研究員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題目為 The BMP ligand Pinhead together with Admp supports the robustness of embryonic pattern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Pinhead和Admp協同抵抗BMP濃度梯度波動,維持胚胎背腹軸穩定性的替代機制(Alternative Mechanism)。

王強研究員課題組發現pinhead基因在原腸期特異地表達在斑馬魚胚胎腹部和側面的邊緣區域。過表達pinhead可以使胚胎背部組織減少,腹部組織增多,呈腹部化表型。進一步的研究表明,Pinhead是一種可分泌蛋白,能夠特異激活BMP信號下游的Smad1/5/8,是一種尚未被鑑定的BMP配體。有意思的是,Pinhead和表達於胚胎背部的Admp具有高度相似的蛋白性質,除了具有BMP蛋白配體活性,還可以促進金屬蛋白酶介導的Chordin的降解。

出乎意料的是,缺失pinhead或admp的胚胎具有正常的BMP濃度梯度和背腹體軸,只有二者同時缺失才能導致非常明顯的背部化表型。作者通過深入的分析發現,pinhead和admp基因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轉錄抑制。pinhead缺失會導致admp的表達增加,反之亦然。pinhead缺失後admp表達的增加可以補償其功能,所以突變體沒有明顯的背腹缺陷。相反地,pinhead也可以補償admp的缺失,從而使背腹體軸穩定形成。因此,pinhead和admp這種「蹺蹺板」式的表達調控以及Pinhead和Admp蛋白的高度相似性,建立了一種「替代機制」來維持背腹分化穩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pinhead和admp是BMP/Smad信號通路的靶基因,其表達受BMP/Smad信號通路的抑制。如果pinhead或admp缺失,胚胎中的BMP信號暫時降低,另一個基因的表達隨之上升,重新建立BMP濃度梯度。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通過多種實驗發現,在胚胎中BMP濃度梯度發生波動時,pinhead和admp的表達隨之發生反向變化,緩衝BMP信號活性的動態波動,從而維持BMP濃度梯度和胚胎背腹體軸的穩定性。pinhead和admp的雙突變體胚胎喪失了對BMP濃度梯度波動的抵抗性,表明pinhead/admp和BMP信號之間的負反饋機制對背腹軸形成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Pinhead與Admp蛋白性質的相似性及其基因表達的相互抑制,使得其中一個基因的功能缺失,可以被另一個基因替代性補償;胚胎中BMP信號對pinhead和admp基因表達的抑制,致使pinhead和admp的表達根據BMP信號的變化反向增加或降低,從而抵抗BMP活性的波動,維持BMP濃度梯度。這種雙重保護機制,確保了胚胎背腹軸的發育穩態。此項研究揭示了對抗BMP濃度梯度波動的分子機制,提出了脊椎動物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替代機制假說,推動了對胚胎髮育穩態的深入理解。

據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閆一芳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王強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強研究員課題組近年來在脊椎動物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在胚胎前後軸建立方面,發現染色體重塑複合體NURF最大的亞基BPTF在TGF-β信號下游與Smad2結合,通過其染色體重塑活性調節核小體滑動,調控wnt8a的表達,促進後部中樞神經組織發育,揭示了Smad2通過募集BPTF,調控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的新機制(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在胚胎左右不對稱性建立方面,發現趨化因子Cxcr4a信號通路通過調控Cyclin D1表達,增強CDK4/6激酶活性,一方面促進細胞增殖,另一方面磷酸化轉錄因子Foxj1a,增強其蛋白穩定性,促進纖毛生成。該研究揭示了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中細胞周期進程與纖毛形成之間關聯的分子機制,提示在胚胎的原腸期,背部先驅者細胞的增殖不僅為左右不對稱器官的建立提供了足夠數目的細胞,更為下一階段纖毛生成儲存了足夠多的Foxj1a蛋白(PLOS Biology, 2019)。在胚胎背腹軸建立方面,發現鳥核苷酸交換因子Net1通過激活Rho A家族的G蛋白,干擾PAK1激酶二聚體的形成,激活其激酶活性,從而磷酸化Wnt信號下游效應蛋白β-catenin 675位絲氨酸,在胚胎背部組織中心形成和背腹軸建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此項研究揭示了在胚胎髮育過程中,Net1所調控的β-catenin 675位絲氨酸的磷酸化修飾,是母源-合子轉換後β-catenin轉錄活性增強,激活下游基因表達的必要條件(Cell Research, 2017)。

專家點評

徐鵬飛(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Robust」,被翻譯為「魯棒性」,是音譯, 詞典上直譯是「強健的,粗魯的」,但這對我們理解它在生物系統中的含義幫助不大,浙江大學遺傳所的馬駿老師(https://person.zju.edu.cn/jun_ma_lab_cn/0.html)把它解釋為「憨性」,既有意思又容易理解,更通俗的說就是「皮實」,是「脆弱」和「不穩定」的反義詞。生命系統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在發育過程中,具有很好的「憨性」,容許一定範圍內的錯誤發生,而可以保證最終的結果沒問題。2018年底清華大學孟安明、陶慶華老師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詳見BioArt報導:Science突破丨孟安明/陶慶華組合作發現「葫蘆娃」基因,解決早期胚胎髮育重大問題—專家解讀點評),和2019年初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軍、彭金榮老師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詳見BioArt報導:專家點評Nature背靠背 |浙大教授解釋基因敲除為何沒有表型),均從不同的角度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生命體系保持「憨性」的機制。中科院動物所王強教授團隊最新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文章,通過他們新發現的一個BMP配體「Pinhead」,很好的闡釋了胚胎髮育過程中「背-腹」軸建立的「憨性」機制,為我們認識脊椎動物胚胎早期發育提供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前-後(Anterior-Posterior)」、「背-腹(Dorsal-Ventral)」和「左-右(Left-Right)」三個體軸的建立,是胚胎髮育早期最重要的事件,王強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在脊椎動物體軸建立的分子機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優秀的工作,為推動該領域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背-腹」軸的研究歷史悠久,目前認為背腹軸的建立是由背側的「施佩曼組織者」所分泌的Chordin, Noggin等分子,以及腹側的BMP信號,相互拮抗、動態平衡而實現的,而這一胚胎早期的重要事件人們也逐漸的認識到其「憨性」,如前面提到的孟安明老師團隊發現的著名的「葫蘆娃」基因,是在胚胎的背側起到穩定β-catenin信號而保證背側信號的啟動,而王強教授團隊的工作正好與之呼應,他們所發現的pinhead基因在斑馬魚胚胎早期特異地表達在腹側,其蛋白性質與表達於背側的已知對胚胎背腹起調控作用的Admp非常類似,非常有意思的是分別去除pinhead 或 admp,胚胎的背腹發育並不受到影響,兩者共同缺失才會出現背腹發育異常,進一步研究發現兩者在轉錄水平上存在互相抑制,而正是這種抑制使得其中一個基因的功能缺失時,可以被另一個基因替代性補償,從而保證胚胎背腹發育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時,仍然可以保持穩態,從而實現了該系統的「憨性」性質,王強教授團隊的工作幫助我們更好、更深刻的理解胚胎髮育這個「自我組織」和「自我構建」的內在機制。


原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2/eaau6455


參考文獻

[1] Y. G. Langdon, M. C. Mullins, Maternal and zygotic control of zebrafish dorsoventral axial patterning.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45, 357-377 (2011).

[2] S. C. Little, M. C. Mullin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heterodimers assemble heteromeric type I receptor complexes to pattern the dorsoventral axis. Nature cell biology 11, 637-643 (2009).

[3] N. Barkai, B. Z. Shilo, Robust generation and decoding of morphogen gradients.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1, a001990 (2009).

[4] B. Reversade, E. M. De Robertis, Regulation of ADMP and BMP2/4/7 at opposite embryonic poles generates a self-regulating morphogenetic field. Cell 123, 1147-1160 (2005).

[5] M. C. Ramel, G. R. Buckles, K. D. Baker, A. C. Lekven, WNT8 and BMP2B co-regulate non-axial mesoderm patterning during zebrafish gastrulation. Developmental biology 287, 237-248 (2005).

[6] H. Spemann, H. Mangold, Induction of embryonic primordia by implantation of organizers from a different species. 1923.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 45, 13-38 (2001).

[7] S. Koshida, M. Shinya, T. Mizuno, A. Kuroiwa, H. Takeda, Initial anteroposterior pattern of the zebrafis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competence of the epiblast. Development 125, 1957-1966 (1998).

[8] B. Reversade, E. M. De Robertis, Regulation of ADMP and BMP2/4/7 at opposite embryonic poles generates a self-regulating morphogenetic field. Cell 123, 1147-1160 (2005).

[9] K. Joubin, C. D. Stern, Molecular interactions continuously define the organizer during the cell movements of gastrulation. Cell 98, 559-571 (1999).

[10] Enders, A.C. Implantation in the nine-banded armadillo: how does a single blastocyst form four embryos? Placenta 23, 71-85 (20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