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不是一味跟風,穿出獨特個性才最美

蔣勛 發佈 2020-05-13T19:53:03+00:00

如果大家有過出國的經驗,大概都會有跟我有類似的感覺,在紐約、羅馬、巴黎、倫敦的街頭,走著走著,忽然就覺得怎麼一件中國風的服裝在眼前。


中國風的服裝的流行

中國過去曾經是世界絲織品的重要創造者,可是今天已喪失了這個地位。不過近幾年我在歐洲感覺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服裝美學上,中國風的服裝重新流行起來了。


如果大家有過出國的經驗,大概都會有跟我有類似的感覺,在紐約、羅馬、巴黎、倫敦的街頭,走著走著,忽然就覺得怎麼一件中國風的服裝在眼前。


舉最簡單的例子,在香港和上海出現的服裝品牌——上海灘,推出某些中國民俗色彩的服勢,譬如桃紅配柳綠的滾邊中國服裝,現在巴黎的街頭走著走著,就會看到女性穿著這樣的衣服走過來。

Gucci中國風男裝


旗袍也開始大量地流行,而最有趣的是:不只是女性穿上這類衣服,連Gucci這個名牌也把中國式的旗袍變成了男性服裝,繡上團花而且開右邊的盤扣。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服裝界瀰漫著東方情調,也在說明世界文化之間發展的趨勢。因為服裝強弱勢的發展是非常敏感的,下一波到底什麼是強勢?什麼是弱勢?我們要持續觀察世界服裝歷史的演變才行。



我自己之所以對服裝歷史感興趣,並不在於我要穿這些衣服,而是要透過服裝的歷史及衣服的美感來觀察美學的信息,因為當中透露出人類文化一種新的趨向。


這幾年在巴黎,我也感覺到東方的食物料理店越來越強勢,像泰式日式的料理愈來愈多,而且開始產生食物料理的品牌,不再像早期的中國餐館是以廉價為號召。


所以「食」跟「衣」都有中國風、亞洲風在世界蔓延,其間到底暗示著什麼信息,可能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不同民族在漫長的人類服裝歷史裡,依據自己的氣候、生態、物產,發展出了不同服裝的織品。


中國有非常悠久的絲綢文明,印度也生產品質優良的棉花。印度人本來用手搖紡織機紡棉紗、在英國人殖民統治後改以機器紡紗,從此開拓出全世界最高貴品質的棉織品。


台灣產麻,她把這種植物打爛以後曬乾中間的纖維,加上漂洗和染色,就在路邊用很簡單的紡織機紡麻,織成她們服裝用的某些布料。

不管是中國的絲、麻還是印度的棉,其實都跟自己的文化記憶有關,大家從文化里最後發展出提供給世界最好的一種織品。


穿出獨特的個性

服裝其實包含了一個人自己的個性在裡面。


有一些女性朋友很細膩優雅,穿著經過剪裁的薄紗服裝,走起路來好飄逸,好似風微微蕩漾的感覺,我就會忍不住地看著,覺得真悅目。

但是我還是要強調,不論是穿運動服或薄紗衣,一個人要有自己身體的個性去適合這些服裝。


如果今天調換過來,一個動作非常細膩優雅的人穿上運動服,可能會有一點怪異; 或者動作很粗大的人忽然穿起薄紗的小禮服,你也會覺得不對勁。


所以這裡面都有我要談到的基本觀念,其實在於自己對自己的了解,不是隨便花錢去買一個不適合的東西放在自己的身上,還是跟思考、創意有關係。


我們既要了解自己的身體,也該了解自己的個性,所以服裝最能夠反映從生理到心理的全部過程。

服裝的色彩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們會看到某些人很適合穿黑色,流露一種古典和典雅。有些人愛穿明度比較高的顏色,譬如粉紅或者淺黃,看起來就很明亮,個性里有一種喜悅感。或者說在某些場合,你會覺得大家都呈現比較沉著的顏色,這些其實都跟個性有關。


所以服裝的美學事實上非常非常的複雜,其中涵括到質感、色彩,以及造型,跟我們的視覺、觸覺都會發生關聯。

那麼我覺得每一天自己整裝的時候,都可以重新問自己:「我今天要到哪裡去? 要見什麼樣的朋友?要去什麼樣的場合?這件衣服的造型、質感、色彩適不適合今天的場合?別人看到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我覺得這樣就是思考服裝美學的開始,也會讓自己覺得穿衣服變成一個比較快樂的事,而不是人云亦云,別人這樣做我也這樣做。所以我特彆強調服裝美學裡獨特的品位、獨特的思考性。


珍惜美好物質


當我們談到衣服的美學時,我要特彆強調不管是西方或者東方,紡織品的完成與女性息息相關。


尤其在東方,我們知道過去稱作「女紅」,意思是女性用紡織、編織、刺繡等方式完成與衣服有關的製作品,所以女性在文化最偉大的創造其實是與衣服有關。

這個偉大的傳統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而式微,我們現在的衣服多半不再是母親、姐姐、嫂嫂製作的。


我記得小時候大半的衣服是母親與姐姐她們裁剪出來的,毛衣也是她們打的,帽子、手套,都是母親用毛線織出來的,是有很深的情感在裡面,讓我們感覺到任何一根線都寄託了人的情感。

那件衣服穿在身上,你感覺到的不只是生理上的溫暖,我覺得心靈上也是很精緻的。

不管流浪到天涯海角,走到任何地方,身上所穿的那件衣服若是母親親手織出來的,就會有牽掛,也有許多懷念,我相信這是我們要談的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是觀察所有的朋友在食、住、衣、行當中能夠懷著對物質的感激,因為這些物質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我會覺得在父母的那一代,他們總是在教育我們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我們一直有一種很珍惜物質的感覺。


到了另外一個世代,當大人沒有做這樣提醒的時候,你會覺得他們對於物質只是一種糟蹋,而這種糟蹋其實產生出整個人類生產消費當中惡性的循環。


今天很多服裝品牌提到「環保」的概念,我想這其中不只是保護環境而已,我們應該明了所使用的物質跟我們之間的關係,大量耗費物質並不會使我們快樂。

可是如果手上握著一些小小物質,感覺到那個物質的快樂,像是撫摸一件用純棉做出來的襯衫,然後自己把它洗乾淨後用熨斗燙平的過程,我覺得是一種非常大的快樂。


這才是環保的概念,回到一種對物質美的珍惜程序。

我想當我們在談生活美學時,還是需要回到這個原點,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夠對生活周遭看起來不太重要的一些小事,重新賦予更多的關心。


(END)


【推薦閱讀】點擊文章標題即可閱讀

《你穿的不是服裝,而是階級》

《她活出了女性的極致,驚艷了整個時代》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蔣勛」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