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君子慎獨

悟禪心語 發佈 2020-04-13T04:12:25+00:00

《中庸》「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能片刻離開,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謹慎檢點,就是在別人耳朵聽不到的地方,也是懷著恐懼心理而加以注意。沒有比處在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沒有比置於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十分謹慎。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能片刻離開,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謹慎檢點,就是在別人耳朵聽不到的地方,也是懷著恐懼心理而加以注意。沒有比處在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沒有比置於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十分謹慎。

「慎獨」是修身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家主張為人應該謹慎,在無人監督時切不可放鬆道德要求。儒家認為有德行的人應該在別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謹慎檢點;在別人耳聽不到的地方,也是倍加小心。沒有比在幽暗之中、細微之處更為顯明的。所以一個人獨處時更要小心翼翼地按道德規範行事,這是一個人修養的重要方面。

「慎獨」既是修身的方法,也是修身的境界,最早見於《中庸》、《大學》兩書。所謂慎獨,即君子即使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時候,也要戒懼警惕,不讓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隱晦細微處表現出來。要求人們自覺地按照道德原則反省檢查和規範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從最隱蔽的地方和細微的地方做起。要求人們去惡從善,堅持善良的意志,不要自欺欺人,像小人那樣,閒居無事時什麼壞事都干,見到君子以後就遮遮掩掩。

慎獨強調修養的自覺性,把能否慎獨作為區別君子小人的標準。鄭玄解釋「慎獨」時說「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朱熹從理學的觀點對「慎獨」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和發揮。他認為「慎獨」是對待唯己所知、而不為人所知的細微的事情上要謹慎不苟。

慎獨對於道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規範,要靠內心的自覺,不能靠外力的強制。這種自覺性是由於人們把道德規範化為內在的信念,因而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時候,也能夠自覺地遵守,不做違反道德要求的事情。由於道德規範已化為內在信念,就能從人們的一切言行中表現出來。不僅在公開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則辦事,在閒居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也能在各種細小問題上謹慎行事,不做違反道德原則的事情。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修養,就可以達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當然慎獨所要求的戒慎、謹慎,並不是要人凡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在獨處的環境中也要承受「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大學·傳六章》)的道德壓力;而是要人慎重地對待自己天賦的善性,無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要以誠待之,時刻保持自己的道德理性和人格尊嚴。在這個意義上理解「無愧屋漏」、「不欺暗室」,即是在放下了一切外在禮法、繁文縟節之後,仍然能夠認真謹慎地對待自己在獨處時暴露出來的人格缺陷,既不因為小小的成功而自鳴得意,也不由於偶然的身處逆境而妄自菲薄。如此,不僅在人群之中能夠彼此袒露胸襟,赤誠相對,而且在獨居暗室時也可以泰然自若,獨立不改。

一. 「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

二. 「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

三. 怎麼達到「慎獨」這種境界: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四. 包含態度與方法。謹慎治學態度,推動」知行反「認識模式,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知識,慎全獨一。

慎獨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舉一例而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觀世,芸芸眾生,一人不言不語,不哭不笑,不悲不哀,為之初見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無過人之處,此人卻散發著一種磁場,一股正氣,壓的人好生喘不過氣來,唯有率先打破氣氛得以解。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風五行,仁義禮智聖,誠於中,形於外,內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獨之輩」。

在《大學》原文中,有這一段話是這麼說的,「小人閒居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時喜歡做不好的事情,當他見到慎獨的人後,卻試圖偽裝自己,「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而,人們的內心與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時不好的意念、想法總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勉強在形跡上偽裝是偽裝不了的,只有像慎獨的人一樣「誠於中」,才能「形於外」,「誠於中,形於外」是慎獨的一個主要含義。

儒家對於慎獨的解釋是:「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為一也,然後得之。」「仁義禮智聖」為其五,也就是儒家風範的重中之重,通稱為「儒風五行」。

按照「儒風五行」的規定,它是五種「形於內」的「德之行」。仁義禮智聖雖然是「形於內」、形成於內心的,但它還有「多」的嫌疑,還沒有真正統一於心,故需要捨棄仁義禮智聖形式上的外在差別,將其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使其真正統一於內心,故說「一也者,夫五為一心也」。因此,這裡的慎獨實際是指內心的專注、專一,具體講,是指內心專注於仁義禮智聖五種「德之行」的狀態。

「慎獨」是說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或者說是謹慎面對自己生命本質上具有獨立的事實。

這個獨立特別是在說人的感覺具有無法被任何他者替換來感覺的根本事實。比如說你肚子餓了,這是很踏實的感覺,別人不能好意幫你吃東西,只有你自己吃東西肚子才能感覺飽,你心裡很難過,懂得體貼與同情的別人只能「感同身受」你的難過,這個感同身受意思是說他會想起自己往日很難過的情境,因此特別知道如何細緻對待你,卻無法跟你替換來難過,來進去此刻你自己難過的情境本身。

「獨」字就是獨立,承認生命本質上的獨立,與其往外逐浪,不如承認浪起浪落都在心內,獨立是對本體的一種具象描寫,當你看見你自身的獨立,你就看見本體。每個人降生在這個宇宙里,都具有完全獨立的心靈,來吸收與消化他感知的各種訊息,並做出自覺適當的回應,這是人會駕馭萬物,與天並立共存的原因。因此,「慎獨」兩字首先只是要人開始確認自己如此珍貴的存在現象。

《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戒慎恐懼自己有什麼狀況沒有看見與聽見,內在的盲點常會在陰暗處更鮮活,細微處更顯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擔自己具有獨立性的生命,不要懷著攀附心態而自毀自棄。

中國古代正直的文人學者,多以慎獨為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有不少人達到了這種高尚的道德境界。元代大學者許衡,一年夏天路過某地,天熱口渴,適逢路邊有棵梨樹,人們都去摘梨止渴,唯獨許衡端坐樹下。有人勸他也去摘梨吃,他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是不能隨便拿來享用的。勸他的人說:現在世道混亂,這棵梨樹恐怕早就沒有主人了。許衡說:梨無主,難道我心中也無主了嗎?許衡在亂世能守住自己的良心本性,這是對自己心中之主負責的表現。

《後漢書·楊震傳》也記載了有一則「暮夜無知」的故事:楊震被任命為東萊太守,赴任時途經經昌邑,他曾經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王密感激楊震過去舉薦之恩,晚上拜謁時送他十斤黃金,說『黑夜無人知道』。楊震嚴詞拒絕,可算是「慎獨」的範例。呂坤從這則故事中引出一條人生教訓:「『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念充之。」

那些大奸大惡之徒在行兇作惡的時候,都自以為別人是不會知道的。這種僥倖心理是產生各種罪惡的總根子。一切惡行不僅是從無人知道的地方開始的,也是從細小的事情上開始的。所以劉備說:「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從正反兩個方面說點滴之事對我們人格的重大影響。因此慎獨的修身方法仍有現實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