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諸葛亮為何得不到劉備信任,「如魚得水」只是騙局?

張老師說歷史 發佈 2019-12-19T03:09:01+00:00

在中國歷史上,君臣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比如漢高祖劉邦稱帝之後,蕭何稍有過錯,便將蕭何投入監獄。荀彧為他打天下披肝瀝膽,儘儘忠忱,但在曹操欲晉魏公時,荀彧稍有反對意見,他便立刻沉下臉來,逼得荀彧自盡。朱元璋更是直接卸磨殺驢,把開國功臣殺了個乾淨。

在中國歷史上,君臣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比如漢高祖劉邦稱帝之後,蕭何稍有過錯,便將蕭何投入監獄。荀彧為他打天下披肝瀝膽,儘儘忠忱,但在曹操欲晉魏公時,荀彧稍有反對意見,他便立刻沉下臉來,逼得荀彧自盡。朱元璋更是直接卸磨殺驢,把開國功臣殺了個乾淨。

而三國時期的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更是微妙,雖然我們被《三國演義》中劉備和諸葛亮這樣的君臣關係所感動,這兩個人的關係堪稱歷史楷模,可是演義畢竟是演義,不是歷史,那麼歷史上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到底怎麼樣呢?

眾所周知,一開始諸葛亮給劉備的感覺是很驚艷的,畢竟諸葛亮給劉備帶來了隆中對,讓他有了奮鬥的明確目標。而劉備在此前就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到處碰壁,歸根結底就是缺少戰略目標。可是很奇怪的是,此後劉備對於諸葛亮不咸不淡,劉備並沒有特別看重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他對於諸葛亮的定位,並不像後世小說中寫的那樣,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就是一個內政型官員,對作戰以及謀略方面,劉備認定他沒有太大的天賦,劉備此時更看重的是法正。

這從諸葛亮在劉備的幾次關鍵性戰役中,並沒有過多的參與,而法正則和劉備一直待在前線,形影不離就能看出。在奪取西川的戰役中,劉備帶去前線的軍師是龐統和法正,而諸葛亮則被留在了荊州,雖然荊州也很重要,但是比之前線而言,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可以說,從劉備的這個人事安排中就能看出諸葛亮和法正在他心目中孰輕孰重。

後來漢中戰役時,在前線輔佐劉備的依然是法正,諸葛亮還是沒有得到機會,他沒有起到一個軍師的作用。這點連諸葛亮自己都承認,他在夷陵之戰後曾經哀嘆道:「若法孝直在此,必不時主公伐吳。」從中也能夠看到劉備對於法正的信任,是多過對諸葛亮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思想上有一定的差距。

諸葛亮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忠實履行隆中對,占領荊州,奪取益州,和孫權交好,控制好境內的蠻夷,確保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之下,北伐曹魏帝國,確保漢室能夠中興。可是劉備就不同,他是嫌一天太長,最好一步蹬天,希望走捷徑,恢復大漢的榮光。說白了,在劉備的腦海中,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略藍圖,這也正是劉備戎馬半生,一直吃敗仗的主要原因。

不僅如此,劉備偏偏還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在諸葛亮的盤算里,要想復興漢室,必須要聯合孫權,可是劉備偏偏被關羽的死亡,以及張飛的死亡沖昏了頭腦,他一心想報仇,順便奪下荊州,在這個指導思想之下,他對於隆中對的執行就不那麼堅定了,這讓諸葛亮在心中也有一些不滿,兩個人就此結下了一些芥蒂。

而且劉備在內心深處對諸葛亮還是有很防範的。最主要的就是諸葛亮有海外關係,他的哥哥諸葛瑾在孫權那裡,可是核心人物,而諸葛亮的政策中的核心之一,就是聯合孫權,這讓劉備很難不產生一些其他的想法。劉備對於諸葛亮的信任,遠遠不如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任。到了人生最後的時刻,劉備託孤也只不過考慮到黨派制衡的因素,所以才安排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位派系大佬,作為顧命大臣。

其實,劉備就是想防著任何一個內部派系做大,顛覆他的政權,讓他們互相制約。這樣一來,皇帝就成為了最後的仲裁者,雙方都要拚命拉攏的對象,這才能確保天下的長治久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