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藝術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

中國書畫郵 發佈 2019-12-19T08:03:14+00:00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今 天在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上,齊白石(1864-1957年)無疑是一個奇蹟,他出身農民,起於木匠,卻成為了享譽國際的中國畫巨匠。然而白石老人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關鍵是他的藝術來源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可以說,這方面白石老人是典範。 圖1.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今 天

在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上,齊白石(1864-1957年)無疑是一個奇蹟,他出身農民,起於木匠,卻成為了享譽國際的中國畫巨匠。然而白石老人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關鍵是他的藝術來源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可以說,這方面白石老人是典範。


圖1.齊白石繪畫照

在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上,齊白石(1864-1957年)無疑是一個奇蹟,他出身農民,起於木匠,卻成為了享譽國際的中國畫巨匠。然而白石老人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關鍵是他的藝術來源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可以說,這方面白石老人是典範。

在白石老人的繪畫中,影響最大的當推白石老人的花鳥魚蟲,他曾立志「為完蟲寫照,為百鳥傳神」。他的花鳥魚蟲題材極為廣泛,有專家統計,齊氏畫花草「不下一百種」;他常畫的鳥至少在30多種以上。能畫這麼多的花草和花鳥,古往今來還無人與之匹敵。

同時,齊白石於工筆、寫意、花鳥、山水、人物、魚蟲、書法、詩詞、篆刻無所不涉,是一位全才性的藝術家,這在近現代畫家中又是極為罕見的,尤其是水族與昆蟲的創作最為精彩,既借鑑前人,更注重現實生活的經驗和細緻入微的觀察,他的畫案上,總是在大碗裡養著長臂蝦,晚年更是畫出了蝦的透明感,分出蝦身各部的軟硬濃淡,寫出蝦腹部的蠕動姿態,長須開合的搖動感,賦予了蝦鮮活的生命。民間只要提起畫蝦就會聯想到齊白石。賀天健曾驚嘆說過:「他的水族和昆蟲可說是神妙無比,」「是幾百年來所未有,真是了不得。」

1951年,有一次著名作家老舍到齊白石先生家做客,他從案頭拿起一本書,隨手翻到清代詩人查慎行一首詩,有意從詩中選取一句「蛙聲十里出山泉」,想考一考齊白石,看齊白石先生怎樣用畫去表現聽覺器官感受到的東西。由於詩里有無形的聲音、有動詞、有距離、有地理環境、有特定情調,要把這些變成一幅畫,其難度是可想而知。齊白石接題後深感辣手,在家足足苦思冥想了三天才動筆,但大師畢竟是大師,再難的題也難不倒白石。白石老人憑藉自己幾十年的藝術修養和對生活的經驗,以及對藝術的真知灼見,經過深思熟慮,畫出了令人叫絕的佳作。把『蛙聲』這一可聞而不可視的特定現象,通過酣暢的筆墨表現出來。畫面上沒有蛙,只有幾隻活潑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歡快地遊動著,而這蛙聲也非是即時可「聽」見的,運用了這種特殊的聯想和想像手法,準確完美地表現了詩中的內涵,成為了中國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的典範。這幅經典之作後被國家郵政局印成郵票,傳遍了全世界。


圖2.齊白石 庚申(1920)年作 蠅 鏡片,尺幅7×9.7厘米(1997年嘉德19.8萬元成交,張宗憲購藏)


圖3.齊白石《喜蛛》,尺幅6×9厘米,約0.05平方尺(2005年嘉德107.8萬元成交)


圖4.齊白石 1946年作《 知了三貝》鏡心(2010年榮寶506萬元成交)

更讓人驚嘆不已的是,在1997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曾經推出過齊白石的一幅《蒼蠅》作品,儘管作品尺幅極小(尺寸7×9.7厘米,約0.06平方尺),僅一張名片大小,卻引起了海內外各路藏家的廣泛關注,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齊白石唯一一幅蒼蠅題材作品,也是最小的一幅畫。眾所周知,蒼蠅歷來作為害蟲人人痛恨,但齊白石把蒼蠅畫得人見人愛,使人不忍心將此蒼蠅打死。特別是畫上齊白石的題跋妙趣橫生,他說「庚申冬十月正思還家時也,四出都門道經保定客室有此蠅,三日不去,將欲此矣。老萍不能無情,為存其真……此蠅比蒼蠅少大,善偷食,人至輒飛去,余好殺蒼蠅,而不害此蠅,感其不猶人也」。此幅作品拍賣經過激烈競爭,最後被香港大收藏家張宗憲以19.8萬元收入囊中,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昂貴的一隻蒼蠅了。

然而8年後,也就是2005年中國嘉德秋拍會上,中國嘉德推出了齊白石的一幅《喜蛛》,該作題材獨特,特別是白石筆下的喜蛛代表了喜從天降。有趣的是,《喜蛛》尺幅居然比之前《蒼蠅》還要小(尺幅6×9厘米,約0.05平方尺),經過激烈競投,最後以高達107.8萬元成交,價格突破了百萬元大關,轟動拍場。


圖5.齊白石《群蝦圖》 立軸,尺幅101×33厘米(2014年朵雲軒345萬元成交,朵雲軒舊藏)


圖6.齊白石 1941年作 水族圖 立軸(2014年保利333.5萬元成交)


圖7.齊白石作品郵票(上排左起第四枚為《蛙聲十里出山泉》)

以上這些都表明,白石老人能畫出人見人愛作品,與他深入生活,細心觀察實物有很大關係,白石老人創作態度是「摹而肖之而不套,師法有所短,含之而不誹」;論畫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對藝術創造主張「畫家先悅古人真跡,然後脫盡前人習氣,別創畫格,為前人所不為者」。

據說有時為了畫一種鳥,他家裡沒有的,會到別人家裡或外面去觀察,然後進行加工提煉,故他筆下的作品造型簡練、神態活潑、構思新穎、色彩豐富,融中國傳統寫意畫與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於一體。也使得白石老人的作品成為經久不衰、雅俗共賞的收藏品。所以,白石老人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態度是很值得細細體會的。

朱浩雲 2019年11月29日寫於海上五棲齋

朱浩雲簡介:

朱浩雲是藝術和收藏市場分析人士。1961年5月出生於杭州,浙江紹興人,居住上海。筆名:好運、水天、一俊、曉波、正年等。現任民革中央畫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理事,上海綜合開發研究院收藏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理事,上海名家書畫院副院長,上海張大千研究會理事,四川張大千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雅昌藝術網等多家媒體專欄作者。2013年在《收藏》雜誌舉辦收藏20周年慶典上榮獲「耕耘力大獎」。


中國書畫郵(ZGSHY0816)2019.12.19

歡迎添加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