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漢代古墓地,埋藏大連古文化之根

新聞大連 發佈 2019-12-19T08:51:06+00:00

大連地區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環境,發達的水陸交通,孕育了這方土地特色鮮明的人類文明,留下了大量獨特的遺址、建築等古籍。截至2019年11月,大連地區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3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1處。

大連地區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環境,發達的水陸交通,孕育了這方土地特色鮮明的人類文明,留下了大量獨特的遺址、建築等古籍。截至2019年11月,大連地區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3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1處。

營城子漢墓群

漢墓罩房和保護標誌


營城子漢墓群位於甘井子區營城子街道,是一條綿延近10公里的龐大漢墓群。這裡背靠群山,前迎渤海,山地豐腴。整個墓群沿旅順鐵路線南北兩側區域分布,自東向西形成以沙崗子、營城子、郭家溝三個相連的自然村為中心的兩漢墓地。該墓群最早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

營城子漢墓群位置圖


從2003年開始,大連考古工作者對這裡進行了長達七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發現貝墓、磚室墓以及花紋磚等不同形制的兩漢時期墓葬近300座,出土各類金、銅、陶器等3000餘件。從墓葬數量、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來看,營城子漢墓群是整個東北地區迄今發掘的最大的漢代墓地。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掘場景


營城子名稱由來

營城子位於大連西部,由唐朝開始設立古驛站,名聞遼南。營城子自漢代起就是沓氏縣南部地區的中心城邑,處在襄平(今遼陽)至沓津(旅順)交通幹線上,西海有港,可通達四方,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出現了一批名門望族和富商大賈。漢代盛行讖緯神學和天人感應等思想,追求長生不死、死而不朽,有厚葬之風。為防止牲畜進入墓地,一些富戶便在墓區周邊圍築環狀土牆,使墓地儼然成為一座小城,時人稱為「塋城」。漢滅亡後,契丹、女真、蒙古族相繼控制遼東,「塋城」隨之破敗湮沒並闢為牧場。至明代,「塋城」被闢為耕地,居民增多,漸成村落。因塋是埋葬死人之地不吉,人們便諧其音改為「營城子」。


營城子壁畫墓

墓門壁畫


壁畫墓發現較早、保存完整、墓葬規格較高。墓側觀呈「山」字形,由前室、套室、主室、耳室和後室組成。墓內隨葬品豐富。最具有研究價值的是繪在主室北壁和東、南門內外的壁畫。

羽化升天圖


「羽化升天」圖繪在主室北壁,主人居中,佩劍加冠,前有老人導引,後有侍者相隨。對面空中有一羽人,踏雲來迎。上繪朱雀、青龍,左右飛舞。下有三人望空作祭,一伏、一跪、一立。天上人間交相呼應,表現了生者對死者的祈祝。東、南兩壁,畫有流雲、朱雀、怪獸、門卒。各種形象都用墨線勾勒,並加朱粉、赭紅彩色,各盡其態,頗為生動。


遼南地區最早漢磚墨書

用毛筆蘸硃砂寫成的「雞豚月」


2005年,一座東西長3.4米、南北寬3.2米、墓深1.8米的貝磚木槨墓被挖掘出來。有關考古專家根據墓地的形制和出土的陶器,判斷其年代為西漢晚期到東漢早期,是一處夫妻合葬墓,墓室的磚是遼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磚。這座漢墓的磚比一般的磚更加扁平,是小條形磚,顏色呈青灰色。墓壁是用十摞漢磚直上直下挨排摞上去的,中間不錯縫,在墓壁四角也沒有轉合的地方,經過兩千多年,沒有倒塌。在距離此墓40米處,一座磚石墓出土的一個陶盤口沿上,發現用毛筆蘸硃砂寫成的「雞豚(豬)月(肉)」三個字,應為標註陶器所盛食物而寫,字上下縱書,筆畫端莊秀麗,結構疏密有致,風格質樸典雅,是遼南地區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漢隸。


獨特的「品」字形漢墓

貝墓

四室磚墓


漢墓多為磚砌結構,看似「山」字型,建有主室、套室、前室和側室,中間高,側室低,錯落有致,墓室全部由青磚砌築。磚的一端均飾有環狀紋、羽紋、方格紋等圖案。有的磚飾還塗有紅色、黃色或白色色彩,使墓室內富麗堂皇、絢麗多彩。墓室的穹頂採取青磚向上內收、交錯疊壓式砌築工藝,線條柔和,結構科學,堅固耐久至今約兩千年。

在發掘中,首次發現了「品」字形漢墓,顯示出與中原文化有別之處。墓主室呈南向,進入主室向北,有兩個對稱的墓門分別通往兩個後室。根據墓地形制和出土文物初步鑑定,其年代是魏晉時期。除了墓形特別外,墓葬使用石板磚壘成,層疊的石板磚經過歷史的侵蝕依然堅固,墓牆全部塗有白灰,墓地由不同形狀的石板拼組成不規則的圖案。

三室墓


另外一處很有意義的墓室是三室墓:C區3號墓。營城子漢代墓地發現的墓葬大多為單室和雙室,三室墓比較少見。主室同樣是南向,北面有一後室,在後室東側有一個耳室,各室由甬道連通。從墓葬西側看,該墓呈不工整的「品」字形,全部是素麵磚建造,鋪地磚還呈現「人」字紋。這裡出土的器物與墓葬地磚間有淤泥,說明墓室早年曾浸入水中,後又坍塌,導致器物大都不在原位,而且屍骨也比較凌亂,從已發現的肢骨和以往經驗推測,這是一個夫妻合葬墓。


出土文物


漢墓群出土了大量金屬器、玉器、陶器等,其中金「十龍帶扣」、宴飲之用的銅承旋、表示貴族身份的玉劍璏(zhì)等一批珍貴文物,為國內罕見。

金「十龍帶扣」


金「十龍帶扣」全部由純金打造,平面前圓後方,略呈馬蹄形。最大長度9.5厘米、最大寬度6.6厘米,表面凸起,重38.25克。帶扣前端開弧形帶孔,孔中間裝有活動的扣針。表面精細地雕刻著10條栩栩如生的金龍。一條大龍盤踞其中,造型生動逼真,逍遙自在。9條小龍環繞在其周圍,龍的脊背及周邊分別鑲嵌著細小如粟的金珠和水滴形綠松石。帶扣的出現是受到匈奴帶鐍(jué)的影響,漢代時帶扣的形制增大,變成腰帶上使用的固定物,質料考究,裝飾豪華,是主人身份的象徵。這件純金帶扣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捶揲、鑽孔、切割、掐絲、焊綴金珠和鑲嵌等工藝,充分體現了漢代焊綴工藝的精美,堪稱漢代金器之極品。

銅承旋

仙人瑞獸神禽圖(電腦描繪)


銅承旋為青銅質。狀似圓案,直徑43厘米。有三足,為三個同模的銅質人物雕像,作蹲坐頂案狀。案面陰刻《仙人神獸瑞禽圖》。圖分二區:內區以柿蒂形圖案為中心,環刻四神;外區刻有人面獸身、獸面人身、蹄足翼龍、斑斕猛虎、以及鹿、野豬、禽鳥等各種珍禽異獸。此件承旋,圖案精美、刻工精湛,堪稱漢代藝術精品,甚為罕見。

銅鼎


與普通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用品更是體現了漢代營城子地區居民高超的手工藝水平,也說明當地居民的社會生活已經達到了半機械化狀態,包括車這樣的交通工具都是竹、木做成。當時營城子地區居民做湯用的是三腳銅鼎,盛菜用銅盤,舀水用陶水斗,吃飯用的小勺子與現在的勺子幾乎一樣,而且當時用餐也是在桌子上擺滿陶碟。

陶制四合院


出土的陶制四合院國內罕見。院子裡有主人正樓,有糧倉,門口有狗,院內養豬。甚至連豬槽、水溝都完整保存。在營城子地區已經發掘的漢墓中,陶雞、陶豬、陶魚甚至不少的動物骨頭也經常能夠在隨葬品中發現,故可以確定大連居民當時的動物性食物與現在沒什麼差別,而糧食作物差別更小,證明現在北方地區人們所常吃的糧食在2000年前的大連地區都已普及。


大連漢墓博物館

大連漢墓博物館全景

大連漢墓博物館正門


大連漢墓博物館是以展示營城子漢墓原址及大連地區兩漢墓葬文化為主題的遺址類專題博物館。2004年,大連市文物工作者根據營城子漢墓出土情況和其在東北漢墓研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向市政府提出建立大連漢墓博物館的建議。2007年大連市「兩會」期間,許多代表、委員提出建設大連漢墓博物館的建議、提案,市政府認真研究,積極採納,並將建立大連漢墓博物館作為為市民辦的18件實事之一,列入當年政府工作報告。經專家論證和多方徵求意見,決定在兩漢墓地原址附近建漢墓博物館。2010年10月25日,大連漢墓博物館正式竣工並向社會開放,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內設遺址展示、文物陳列、臨時展覽等功能區,館內基本陳列為《漢風古韻——大連漢代墓葬文化》,臨時展覽有《大連地區漢代花紋磚專題展》《大連地區考古發掘成果展——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等。現有藏品3156件(套),其中三級文物96件(套),類別有磚瓦石器、牙骨角器、陶器、寶玉石器、錢幣、鐵器、金銀器、銅器、玻璃器等。

玉劍璏

提梁壺

陶盉(hé)

陶壺

陶燈

陶狗

五銖錢


來源:大連檔案局 大連公共文化

編輯:王雪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