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騷動」不安,房價又要漲?國家12字緊急回應,剛需安心了| 幸福聚焦

幸福里app 發佈 2020-05-13T19:48:23+00:00

幸福里APP現推出【幸福聚焦】欄目,從用戶聚焦、熱點追蹤、樓市觀點三方面讓您快速了解樓市一線訊息,看清樓市發展態勢。

立即找好房>>>

幸福里APP現推出【幸福聚焦】欄目,從用戶聚焦、熱點追蹤、樓市觀點三方面讓您快速了解樓市一線訊息,看清樓市發展態勢。


用戶聚焦

樓市「騷動」不安,房子又要大漲?國家12字緊急回應,剛需安心了

近日,在多方的聯袂烘托助演下,樓市往日的「繁榮」景象似乎再現了,這讓很多購房者都徹底蒙圈了,對於房地產的走勢徹底看不清了。很多真正有需求的購房者,也不能淡定了,心裡也在犯嘀咕:樓市「騷動」不安,房子難道又要大漲?

樓市「騷動」確實存在,土地市場、二手房市場、購房者的預期也都確確實實發生了顯著變化:

首先,壓抑了許久的土地市場開始升溫了,多地土拍地價創新高。中指院數據顯示,4月份Top100房企拿地總額3882億元,同比增長7.2%,環比增長108.9%。而且高溢價率地塊也頻出,廈門、上海、南京、揚州、杭州、佛山、溫州、東莞等多個城市均有溢價率高地塊產生。

其次,多城新二手房成交量、帶看量有飆升趨勢,中介直呼「忙得沒時間喝水」

進入4月份後,代表市場真實冷暖的二手房市場也跟著升溫了。甚至一度有超出合理水平的假象:各地二手房掛牌量都激增,尤其是深圳、北京、上海、鄭州、南京、杭州、蘇州等熱點城市,增幅環比高達近200%。

再者,購房者不再淡定,進場搶房的「意願」也有明顯提升

央行所做的房價預期調查報告顯示:對第二季度房價,23.0%的居民預期「上漲」,48.0%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15.9%的居民預期「下降」,13.1%的居民「看不准」。也就是說,超過70%的購房者對房價持「穩或漲」的態度。

此外,王健林、李嘉誠兩位曾經攤牌說「退出地產圈」的知名地產商又「折返」了——媒體公開報導,王健林不僅又拿地了,而且還在青島註冊了地產公司;李嘉誠創辦的資產公司被爆「收購上海浦東的三林印象城」,而且去年5月份時其旗下公司就入股了成都核心商業區地產項目。王健林、李嘉誠回歸房地產,在我看來釋放了兩個明確的信號:第一,雖然房地產的利潤率逐年降低,但是在國際投資大環境不佳,經濟趨勢下行的背景下,房地產開發做得好依然可以「穩賺」;第二,房地產的紅利期還在,或延續至少10-15年。一方面我們的城市化率只有不到60%,未來10-15年,至少有1-1.5億農民仍然要進城;另一方面,改善需求也很強烈,舊改雖然替代了棚改,但城市的更新依然在進行。

種種信號顯示,樓市確實在「躁動」,在回暖,但因此就說接下來房子會大漲,我覺得十分欠妥。原因有三個:

其一,房子大漲不符合當前國家調控樓市的主基調。而且,5月6日代表國家觀點的央媒經濟日報,僅用12字就緊急定調回應了今年的房價走勢——房住不炒不松,穩定大勢不變。這12字基本說清了今年的房價走勢,「穩定」二字更徹底否定了「房子大漲」之說。

看完國家對樓市的12字回應,剛需可以安心了——穩定大勢不變,就意味著短期房價不會有大幅波動,年初年尾買房,其實成本差不多。更何況現在房貸利率有下行趨勢,晚買房不一定是壞事。

其二,易居研報顯示,2020年樓市「供大於求」局面已經形成,整體而言,房價已經漲不動了。尤其是缺乏產業支撐、人口加速外流、資源極度缺乏的三四五線城市,開發商庫存更高,去化壓力更大,房價下跌的趨勢更明顯。

其三,央行報告預示著中國房價「下跌的大門」已經打開了。5月10日,央行再度重申「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內行人可能一看便知這意味著什麼:這番表態,意在告訴我們,2020年接下來的日子,貨幣政策都不可能再大幅寬鬆,資金就很難大舉流入樓市了。

有人可能會說,你這不是前後矛盾嗎?其實不然。

對於當前樓市土地市場回溫、二手房市場掛牌及成交量增加以及居民購房預期的微調變化,這些雖然確確實實是樓市「回暖」的表現,但並不足以改變樓市整體穩定的趨勢。說白了,當前決定樓市大局的核心因素是國家的調控意志。

國家都已經明確說了,房價要穩定,大升大落都不允許,剛需就更沒有理由自己嚇唬自己了。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剛需,更可以安心了。對於這些城市,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房價短期不會發生巨大波動,特別是那些人口流出嚴重的城市,購房者越等可能越有「驚喜」。

來源:樓市新觀


熱點追蹤

三四線樓市被拋棄?有一批開發商卻在悄然布局

自從上一輪棚改政策逐漸退出後,以三四五線城市為代表的低能級城市,因經濟前景不被看好,大多數房企並不重視這部分市場。但是,市場的真實表現,並非如城市能級的劃分那麼簡單。

政策面上,今年以來全國針對樓市出台的政策調整次數已超過200次,三四線以下能級城市的新政策對房地產更趨友好,為這些樓市前景帶來陣陣暖風。

在中國房地產歷史的輪迴與周期中,一二線與三四線城市經常存在周期錯位,如今,三四線城市是否會因政策暖風再一次站在風口?而每一個追逐風口的房企,是否又到了調倉換股的時刻?

政策趨於友好

4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 重點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縣城、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等,都是動力系統不同層級的功能節點,讓每個節點都能按照其比較優勢發揮最大效能。同時,要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戶。加快實現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房地產是無法被排斥在外的參與者。

另外,被視作三四線樓市推動力的棚改項目專項債近期呈井噴之勢。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顯示,5月截至12日上午11點,共有廣東、江蘇、四川、山東、深圳、山西等省市披露專項債券文件,發行規模2385.83億元,超過2、3、4月份的單月專項債發行量。

目前,專項債主要投資方向依然是傳統基礎建設領域,但不同的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也被新納入了專項債投向範圍。數據顯示,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戶,比去年增加一倍。專項債的鬆綁,實際上支持了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過去幾年,部分三四線城市因為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政策,帶來了大量的購房需求,從而釋放了一波市場紅利。

土地市場預熱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疫情稍緩的3、4月以來,部分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市場,便已有所表現。

克而瑞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300城土地成交整體量價齊升,成交均價突破3000元/平方米,創2018年以來新高。這主要是受到二三四線重點城市優質土地出讓的刺激,寧波、南寧、廈門、昆明、福州、佛山、徐州、紹興等城市平均成交溢價率超過30%。

在克而瑞監測重點城市土地競拍信息中,無錫、常州、金華等城市均有土地吸引數十家房企參拍,部分地塊甚至出現競拍超百輪的現象。克而瑞統計的30個樣本三四線城市,主要集中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除此之外,還包括洛陽、九江、柳州等中西部的強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中,九成以上的城市近三年商品房成交規模均值超過了300萬平方米,有一定的需求支撐。在需求支撐下,這30城的市場供求關係的健康程度並不弱於一二線城市。

房企投資下沉

當大部分房企深陷一二線城市的競爭格局中之際,一部分公司悄然開啟了又一次投資下沉的排兵布陣。

下沉三四五線的房企,看重低能級城市好於高能級城市的回報周期。碧桂園曾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該集團三四線城市項目獲取18個月後的投資轉化率為1.27,相較一二線城市項目0.71或以下的投資轉化率,三四線項目優勢明顯。在碧桂園進駐的三四線城市中,88%的城市處於庫存短缺或合理狀態,對應三四線城市權益貨值的88%。

中銀國際認為,市場此前對於低線城市太過悲觀,截至2019年10月,低線城市無論是銷售面積還是銷售均價的增幅都跑贏了一二線城市。

截至2019年末,中國城鎮化率為60.60%,離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城鎮化仍是房地產發展根本動力,中國經濟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預言:在21世紀,影響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大因素,一個是美國的高科技,另外一個是中國的城市化。

來源:第一財經


樓市觀點

起底假房源,買房路上,我們應該怎麼避免被坑?

在地產江湖中,要說最大的行業頑疾,非假房源莫屬。過去,無論是從街邊報紙欄還是手機上的APP,只要看到一套低價優質的房源,千萬別期待,因為一個電話過去,對面大機率是「熱情」回覆:「不好意思,您看的房子已經賣掉」。隨之而來,便是各種推銷房源的電話,在狂轟亂炸下只能乖乖做案板之魚。

起底假房源

假房源這種帶有欺騙性的營銷方式,一直都是買房人心中最大的陣痛。買房人對房產經紀人的態度也只能保持緘默,無法完全放下心來。當然,地產江湖的假房源現象非一日之積,貫穿整個房地產史,但在歷史的洪流下,正在醞釀著隱隱「變勢」。

追溯起源,可以發現,假房源出現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快速吸引市場消費者的注意。例如市場上同種房子的均價是100貫錢,而房牙對外放出的價格是80貫錢,就一定會有老百姓上鉤。假房源也俗稱「釣魚」。

1998年,「第一次房改」文件出台,標誌著我國正式結束福利分房,進入商品房時代,同時掀起新房、二手房自由交易市場熱潮。也就是從那年開始,無數年輕人開始下海,湧入樓市淘金,房地產野蠻生長,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房地產二十載」。那時候市場根本沒有什麼規則可言,假房源假信息盛行,貼滿電線桿、充斥在論壇的各個角落,中介為了拿房源對業主大打出手,為了搶客源更是經常性互毆。雖然那時候有了報紙,甚至有了網絡論壇,信息開始逐漸對稱透明,但假房源依然愈行愈盛,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頑疾。

真正的變革,似乎在十年之後。

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推出4萬億救市計劃,樓市開始加速復甦。以服務為主的房地產經紀公司開始加速崛起。房地產業開始褪去身上的草莽氣息。

雖然政府開始出台嚴令禁止虛假銷售,然而假房源這個行業頑疾依舊盛行如初,尤其在網際網路大潮的加持下,傳播成本更低,信息更加泛濫。它和客源背後的利益鏈條緊密掛鈎,就像鴉片一樣,被所有中介貪婪吸食。

2010年後,中國房地產經紀行業幾乎成為了「以真房源為主題」的改革史。真房源行動,迅速波及全國,對不良規則的行業造成沉痛打擊。當然這背後,是消費者「一片純凈天空」的集體訴求。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也徹底意識到了這個行業頑疾。2018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中宣部、公安部、司法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等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在部分城市先行開展打擊侵害群眾利益違法違規行為 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的通知》,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30個城市先行開展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肅清」假房源。整個行業在顛覆性的改革下,開始走入正規,儼然進入了「以真房源為核心」的競爭領域,中介們對「假房源」的依賴開始慢慢戒除。因為意識到,「真房源」不僅可以帶來高質量客戶,還可以贏得市場的尊重。

有時候尊重比利益更容易讓人心動。假房源數量銳減,老百姓的購房體驗大幅提升。找房的效率高了,也不再擔心是否是假信息而心中失落,多了一層安全保障,少了一些顧慮。從劣幣驅逐良幣,再到良幣驅逐劣幣,這個過程我們整整用了1000多年。

1000多年,從野蠻到文明,從貪婪到恪守,從虛偽到真誠。地產江湖終於學會了敬畏市場,而市場的本質真的很簡單,只是撥通電話後的那聲回覆:

「你好,房子還在。」

來源:子木聊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