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全面解析美國名校招生標準

留學專家tt 發佈 2020-01-10T23:57:00+00:00

近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名為「WhatColleges Want in an Applicant」的文章,從各方面解析學校的招生標準。

  近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名為「What Colleges Want in an Applicant」的文章,從各方面解析學校的招生標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報導並非僅僅是羅列學校的要求,比如SAT成績,而且深度講解一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對於大學到底用什麼樣的標準招生,這個問題不止讓遠在中國的學生家長頭疼,國外本地的家長學生也非常的頭疼。對於他們,要準備SAT考試,也注意平時成績,同時還要參加比賽,課外活動,有的學校還喜歡面試。而中國的學生,在此基礎上,還要擔心語言考試,這就是為什麼準備留學一定要趁早,很多學生家長等到出國前一年再準備,發現平均分大局已定,語言成績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就達到要求,甚至於一些特別的要求,比如作品集,根本無暇準備。那麼,紐約時報的這篇解析中,到底提到了哪些國外大學申請的篩選條件呢?

  成績是王道:它可不僅僅是一個分數

  美國頂尖學校自然是想要選擇最好的學生錄取,但是,優秀的定位是什麼呢?誠然,面對海量的申請,成績是最節省選擇成本的過濾標準,而且這一紙成績單,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很多優點,比如聰明,刻苦,自律等等。但問題是,成績雖然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但畢竟不能與優秀掛上等號。優秀本身就很難定義,有的人有極強的自控能力,嚴格要求自己,工作效率很高,但是也有的人,雖然十分懶散,甚至生活自理能力都很低,一個工作可以拖延很久,但是一旦開始工作,卻也可以完成得十分漂亮,讓人讚嘆。人本身就是多元的,試圖用單一的標準去篩選多元的學生,本身就不合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學除了成績也會注重其他方面。

  總體而言,成績雖然不是唯一標準,但是依然很重要,國外院校對於成績的要求的確在反思,但是對於申請者,切不可因為這樣的反思而放鬆對於成績的重視,因為無論怎樣,高分成績都是一個絕對的加分點,何況,即便大學哪一天真的降低的均分要求,激烈的競爭依然會無形中將成績的比拼提高。

  公平和歧視只有一線之隔:多元化和公平如何取捨

  這幾年,關於國外院校申請中歧視亞裔申請者的新聞和官司不斷,甚至最高法院在去年表示外國院校在篩選申請學生的時候可以參考申請人的膚色和種族,當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抵制。這裡要說明的是,最高法院主要是考慮美國每個種族人口能夠受到公平教育,就好比中國高考中少數民族的加分政策,因為如果單純的用分數或者其它指標招生,也許會造成某個種族或群體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所以規定學校的不同族裔學生比例,保證每個族裔人群都能夠接受教育。

  但是,雖然說這個政策說是造福所有人,但首當其中的就是亞裔。原因很簡單,亞裔想來在考試成績上傲視群雄,但是因為每個學校不單純用成績為標準招生,而是每個種族群體都有限定配額,這就意味著,一個中國學生平均分達到92都進不去的學校,另外一個別的種族的學生也許平均分82就進去了,而原因不是因為這個中國學生不夠優秀,而是因為這個學生能夠招生的中國學生有限。那這到底是對這個學生的歧視,還是對另一個學生的公平呢?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書香門第也是優勢

  很殘酷的一個事實是,很多高等院校,比如哈佛和耶魯,非常看重校友子女的申請,換言之,子女申請父母曾經上學的學校,會有很大的優勢。當然,對於這些學生,他們會覺得理所應當,不僅僅是因為有一層「都是自己人」的意思在,同時,如果父母是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那麼他們的孩子自然也會受到父母影響。但是,這對於其他申請者,可能又是一個不公平因素,因為這也意味著,兩個同樣努力優秀的學生,可能就因為父母的原因,拉開差距。

  同時,很多大學也表示,學生家庭的財務狀況也是他們會做考慮的地方,當然,不會成為決定性因素,只是會做參考。不過,這依然會對很多家庭條件不是非常優越的孩子造成不公。

  大學招的是一個人,不是一張紙

  現在高等院校,不僅是國外,中國的一些大學,也開始嘗試全方位的考量學生。比如,有些學校會列出來他們對學生一些品質的期待,比如要有好奇心,要有對生活的熱情,期待改變,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等等。當然,這些品質並非只是跟學生短短的面試,或者只看學生寫的個人陳述,就判斷出來的。學校會通過學生提供的個人經歷,甚至利用網絡技術,搜索學生參加的活動和比賽,來判斷學生的特點。同時,很多學校現在嘗試申請文件形式多樣化,比如允許學生上傳視頻,音頻,圖片等各類文件,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甚至有些學校,會要求很多申請者一起來到學校,共同完成一個作業或者任務,觀察申請者在合作中的表現,他們的領導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所以要明白,大學想要招的,是一個人,不是一張紙,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和家長,還是無法擺脫用考中國大學的思維去看待留學申請,覺得只要成績達標,語言成績達標,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個人陳述其實是一個精華,不僅僅是羅列學生的經歷和獎狀,更是告訴學校,這個學生哪裡與眾不同,為何應該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很多學生和家長洋洋得意的成績,僅僅是激烈的大學申請競爭中的第一輪比賽而已。

  結語:

  很多人形容外國院校申請是一個全面戰爭,無論是孩子的成績,語言,課外活動,特長甚至於文中提到的家庭狀況,都會影響最後的結果。紐約時報對於大學用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式招生表示欣賞,但是對於成績和族裔還有父母教育背景的要求,則保留意見。對於美國大學,如果招生,將是一個永遠需要改進和改變的問題,隨著時代變化,而對於學生,無論要求如何變化,一個優異的成績,一個豐富的履歷,以及做一個有趣的人,都將幫助你敲開外國院校的大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