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財政:明末亡於財政,清朝入主中原後皇帝如何管理朝廷財政?

魚幼微微 發佈 2019-12-19T04:58:30+00:00

一、明末實則亡於財政眾所周知,財政問題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明朝的徵稅方式十分繁瑣。清朝的歲入歲出都以白銀結算;而明朝的歲入歲出除了以白銀結算,還可以用糧米、馬料草等實物結算。一般來說,白銀在中國不具有通貨性質,但明朝真正的通貨卻是白銀和部分紙幣。

一、明末實則亡於財政

眾所周知,財政問題是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明朝的徵稅方式十分繁瑣。清朝的歲入歲出都以白銀結算;而明朝的歲入歲出除了以白銀結算,還可以用糧米、馬料草等實物結算。一般來說,白銀在中國不具有通貨性質,但明朝真正的通貨卻是白銀和部分紙幣。

明朝末年,紙幣大幅貶值,除用於朝廷徵收賦稅和發放薪俸之外,逐漸不再流通。明初,一貫紙幣等於一兩白銀;到明末時,一貫紙幣竟貶至三厘銀。那時候的錢幣單位有兩、錢、分、厘,所以三厘銀只相當於三百三十三分之一兩。也就是說,到明末時,紙幣貶值了333倍,紙幣只是名義上的通用貨幣,實際並不流通。

不過直到萬曆以前,朝廷收支都有用紙幣結算的部分。明朝實際流通的貨幣是銅錢和白銀。由於銅錢運輸不便,一般向遠處運輸軍費時都會使用白銀,因此白銀占據著歲入歲出的主要部分。但因為明朝收支還有白銀以外的結算方式,所以今天看來,明朝歲入歲出中的白銀定額才會顯得特別少。

萬曆中期,根據據戶部官員上奏,朝廷的歲入和歲出均為四百萬兩左右白銀。到萬曆末期,朝廷支出急劇攀升,財政開始變得難以為繼。其中的一大主要原因是日本徵伐朝鮮時,明朝出兵造成了龐大的軍費開支。

萬曆年間,明朝四處征戰,所耗費用中的最大一項就是出兵朝鮮的軍費。這場戰爭歷時七年,軍費支出五百八十三萬兩白銀,其餘附屬費用支出三百萬兩白銀,總共支出八百八十餘萬兩白銀。這場戰爭對明朝財政影響極大,成為萬曆以後明朝國力衰弱的一大原因。

滿洲勢力崛起。征伐滿洲成為明朝的一大難題。僅征伐遼東,明朝就耗去了巨額軍費。以往,朝廷的歲入和歲出均僅四百萬兩左右白銀。

小結:到明末1619年時,朝廷歲出竟高達一千二百多萬兩白銀。當然,朝廷的增收是通過提高賦稅才實現的。到明朝滅亡時,朝廷歲出增至一千六百七十萬兩。白銀支出增至定額的四倍以上,朝廷只好課以重稅。最終,內亂四起,明朝在亡於滿洲之前,先亡在了內亂的起義軍的手裡。

二、清軍入主中原後,清朝初期如何管理財政?

如上所述,朝廷財政入不敷出是明朝滅亡的一大原因。隨後,清朝入關,取代了明朝。清朝入主中原的一大有利條件是,不再需要開銷明朝財政中討伐自己的那部分軍費。如此一來,明朝在萬曆到崇禎年間徵收的重稅便可一併免除。

不過,清朝在最開始時並未占領明朝的全部省份,其歲入水平自然也不及明末,所以清初財政每年都入不敷出。但滿洲偏安小國的野蠻之人入主中原做了泱泱大國的皇帝,就好比鄉下窮苦農民突然來到京城有了百萬身家一樣,即使花銷再大,也大不過明朝。

小結:明朝末年,皇室開銷巨大。當然,歷朝歷代亡國前無不如此。清朝一方面來自鄉野,另一方面以明為戒,所以皇室開銷很小,財政也十分富裕。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曾將明朝龐大的開支與清朝開國以來尤其是自己這一代節儉的花銷進行過對比。

三、康熙帝用節儉的方式管理朝廷財政

明朝時期,宮廷開銷巨大,宮內每年用銀九十六萬兩。到清朝康熙帝時,宮內用銀不及明朝十分之一,節省下來的都充作了軍餉。明清兩代不僅設有掌管宮中用度的光祿寺,還設有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工部。

光祿寺每年送到宮內的用度明朝時期為二十四萬兩白銀,到康熙帝時則銳減至三萬兩白銀。此外,清朝在柴炭、營造修繕等方面也很節儉。工部開銷先是減到二三十萬兩白銀,後來又減至十五萬兩白銀。宮中僕人數量也少了很多。

康熙帝在位時,據一個明朝時就侍奉宮中的老太監說,明朝宮中脂粉費用每年高達四十萬兩白銀,順治帝入主北京以後將其悉數廢除;明朝有宮女九千人,更有宦官十萬餘人,由於要給這麼多人供應伙食,一不留神便容易漏發,所以宮中常有人因此餓死。雖然老太監的描述可能有些誇張,但明朝宮廷情形確實如此。

而據康熙帝所說,清朝宮中男女僕人總共不過四五百人。因此到康熙帝時,光祿寺費用才能從明朝的六七十萬兩白銀減至四五萬兩白銀,工部費用也從每年一百萬兩白銀減至十五萬兩白銀。

總之,如同鄉下人有了百萬身家一樣,清朝皇宮上下厲行節儉,減去了很多之前的花銷。所以到康熙末年時,清朝國庫便有了大量存銀。至於庫存數額,卻有許多不同的記載。

根據清朝學者魏源所說,雖然康熙帝十分節儉,但1722年時清朝國庫的存銀數量只不過是八百萬兩。還有人說,1709年時清朝國庫存銀已有五千多萬兩。雖然八百萬兩和五千萬兩相差甚遠,但二者可能都不為錯。或許前者只算入中央朝廷財政,後者還加入了地方財政,計算方法不同才導致如此差別。總之,清朝國庫有了存銀是不爭的事實。

小結:如上所述,清朝康熙帝厲行節儉,力圖減輕人民的負擔。當然,這可能也是因為清朝以外族入主中原,需要在籠絡人心上下功夫。

四、雍正帝如何管理朝廷財政?

  • 廢除了人丁稅

清朝減輕人民負擔的手段之一就是廢除人丁稅。人丁稅始於明代,與人頭稅不盡相同。所謂"人丁稅",就是從十六歲到六十歲的男子都會被徵收人丁稅,且不同地方的稅額差別很大。人丁稅低的地方,每人只需繳納一分幾厘白銀;人丁稅高的地方,每人則要繳納四兩白銀,甚至更多。這種不均衡是明末動盪導致的。

總之,每人平均需繳納人丁稅二錢,1740年以後,清朝廢除了人丁稅,改為攤丁入地,和地稅一併徵收。由於是攤丁入地,所以也稱不上完全廢除了人丁稅。那為什麼說它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呢?朝廷原本規定,徵收人丁稅時每五年統計一次人丁,對在此期間新增人丁徵收人丁稅。但1740年以後,五年一度的人丁統計廢止,人丁稅開始攤入地稅徵收。由於每年的地稅是一定的,不會增加,所以人民的負擔自然有所減輕。

  • 耗羨歸公

雍正整頓財政、增加收入的一大舉措就是實行耗羨歸公。如果稅款中途減損,必會危及朝廷收入,所以,地方官在徵稅時會加收一份保險金,以防不測。這份保險金就是所謂的耗羨。在不同的地方,這項附加稅差異巨大。加征少的地方,像浙江杭州一帶,每兩白銀只加征四分;加征多的地方,每兩白銀則加征二錢。

耗羨自古就有,算作地方稅收機構的雜項收入。但實際上,耗羨收入均被地方官吏私吞。後來,雍正帝嚴令禁止官吏私吞耗羨收入,要求一律上繳中央。朝廷稅收因此平均增加一成甚至一成二三分。作為補償,雍正帝另給地方官吏發放一項補貼,也就是養廉銀。

  • 捐例和鹽課

自古以來,每逢重大變故,朝廷就會賣官鬻爵,謂為捐官。譬如,出幾百兩就給你一個知縣來當。時局動盪之際,捐官之風更是大行其道。雍正帝時,朝廷認為捐官不過是捐個候補,實際能否上任都還兩說,索性每年都開捐例。當時僅靠捐官一項,朝廷每年就可增收三百萬兩白銀。

此外,隨著世道變得太平、人口不斷增長,人們的食鹽消費量也大幅增加。較之清初,乾隆時期每年鹽課增收多達三百萬兩白銀。

  • 關稅

中國在自己的領土內設有關卡。日本德川時代的關卡主要是為了檢查過往行人,而中國的關卡主要是為了對過往貨物徵收稅費。雖然以前的關稅收入只夠關卡的經費開支,但天下太平、沒有戰亂之時,舟車絡繹,貨物流通,雍正乾隆時期的關稅收入變得十分可觀。這也是雍正末年朝廷收入大幅增加的一個原因。

雍正帝時,國庫歲入約四千六百萬兩白銀,每年都有結餘。雍正末年,國庫結存六千多萬兩白銀。但蒙古、新疆等地用兵花去一半左右。乾隆初期,國庫只剩二千四百萬兩左右白銀。

小結:雍正帝雖然廢除了人丁稅,實行了耗羨歸公,增加了養廉銀,但是這並沒有徹底根除官吏的貪污腐敗。少了耗羨這項額外收入,官吏們自有別的辦法橫征斂奪,所以百姓稅收負擔依舊沉重。總之,這些措施使清朝的財政收入大幅增加。

五、乾隆時期的財政政策

乾隆時期雖然是清朝的一大治世,持續六十年之久,期間卻進行了多次大規模征戰。這些征戰花費巨大——既因將領們私吞軍費,也因戰爭結束以後朝廷賞賜極其豐厚。總之,乾隆時期的開銷與清初形成了鮮明對比。乾隆帝為將新疆納入清朝版圖,用兵花費三千萬兩白銀。可在此之後,國庫仍然存有七千萬兩白銀。

1776年,長江上游險惡地段大小金沙江流域發生叛亂。朝廷為平亂花費七千萬兩白銀。可同年的上諭中寫道,支出這筆軍費以後,國庫存銀仍有六千萬兩白銀。到1781年時,清朝國庫存銀更有七千八百萬兩。而且乾隆年間,朝廷曾先後四次免除全國地稅。雖然聽來不可思議,但當時的朝廷帳本《賦役全書》上所列的地稅稅額——每年本該上繳朝廷的三千五百萬兩白銀——被悉數免除了四次。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朝廷收入減少確實不假,但地方官吏依舊巧立名目橫徵暴斂。皇帝雖因減免賦稅贏得美名,人民卻沒得到真正的實惠。總之,朝廷免除稅賦確有其事,國庫收入自然也有所減少。

由於生逢盛世,國庫充盈,乾隆帝十分喜歡四處巡幸。譬如,他曾以帶皇太后領略江南美景聊盡孝道為由,不遠萬里從京城到南京、蘇杭一帶遊玩。乾隆帝一生南巡六次,開支巨大,所到之處還一再減免租稅。六次南巡花費加上此前普免全國地稅、豁免南方七省漕糧,朝廷收入總共減少兩億餘兩白銀。即便如此,1786年清朝國庫存銀仍有七千萬兩。總之,乾隆帝時期的國庫十分充盈。

另外,乾隆帝自恃天下太平、國家強盛,便增發武將士卒的薪俸,增補兵力。每年的軍費支出因此增加三百萬兩白銀。當時也有人提出異議。譬如,時任地方官的名臣阿桂就上奏勸阻道:

"增支三百萬兩白銀救濟窮困武將,若作一時之計並無大礙,但如果成為常例,每年就得額外支出三百萬兩白銀,對以後的財政會很不利。而且國家收入基本確定,也沒什麼特別的增收,驟然增加三百萬兩白銀歲出怕是不妥。"可乾隆帝堅持增加武將士卒的薪俸,稱"歲入每年增加五百萬兩白銀,而薪俸增支不過三百萬兩,並無大礙。"

小結:乾隆時期,每年都會從南方七省往京城運送糧米,這項稅收也曾兩次被乾隆帝免除。實際上,雖然上繳中央朝廷的地稅免了,但百姓並未享受到名副其實的恩惠,所以乾隆帝的這些做法也頗受爭議。以前,地方官吏徵稅往往任意加派,中飽私囊。地稅全免以後,正稅沒了,附加稅自然不復存在,官吏收入必會大減。

六、總結

總之,清朝開國以來的這一百五十年間,朝廷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清朝進入全盛時期。只是壓榨百姓的官吏千百年來都一個模樣。百姓既不會因為朝廷的善政過得更好,也不會因為朝廷的惡政過不下去。只要不是連年戰亂,人口數量就會不斷增加。而且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只要荒地被逐漸開墾,國庫收入就會不斷增加。而國庫收入增加以後,朝廷就會變得奢侈起來,開始大興土木。文學也日漸繁榮,呈現一片粉飾太平的氣象。因此,中國曆朝往往都是在中間的第四五代時達到鼎盛——這並非因為某個帝王特別偉大,只是規律使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