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記,都拉斯圍困戰

老威觀史 發佈 2019-12-19T11:10:00+00:00

龐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武將,至少年輕的時候如此。年僅23歲的他就已經能夠領導1個軍團,並在蘇拉手下嶄露頭角,憑藉出色的作戰能力迅速成為了蘇拉的左膀右臂。他率軍幫助蘇拉奪取了西西里島,不久領兵攻略北非,僅僅40天的時間就橫掃了北非的反對勢力。

龐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武將,至少年輕的時候如此。年僅23歲的他就已經能夠領導1個軍團,並在蘇拉手下嶄露頭角,憑藉出色的作戰能力迅速成為了蘇拉的左膀右臂。他率軍幫助蘇拉奪取了西西里島,不久領兵攻略北非,僅僅40天的時間就橫掃了北非的反對勢力。

此後,他為羅馬東征西討,打敗了西班牙的反蘇拉勢力,曾經統領一支羅馬史上最大的海軍軍團,三個月的時間就肅清了地中海的海盜。他揮軍東進,連續擊敗了本都、亞美尼亞等諸多東方國家,成為了羅馬的戰神。

他一生享受過三次凱旋儀式,在羅馬史上絕無僅有,即便是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的羅馬戰神大西庇阿,一生也只享受過一次凱旋儀式。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當時羅馬戰神級的人物,被認為是整個羅馬排名第一的武將,竟然在與凱撒的作戰中失誤頻出,甚至出了很多低級失誤,難道真的是凱撒運氣太好了麼?

今天的我們沒有多少詳實的資料來說明當時的情況,為何會如此也只能推斷,或許是龐培在溫柔鄉里待的太久,就好比一位退役多年的拳擊運動員,儘管在他巔峰的時候無人能敵,但久疏戰陣多年,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狀態了吧。

都拉斯圍攻戰

當凱撒的兩支部隊合二為一的時候,龐培明白這是要進入持久戰了,龐培準備了充足的糧草,足以和凱撒耗下去。而凱撒的海軍已基本被龐培打殘,從義大利來的補給是不能指望了,更多地也只能採取就地籌糧的辦法。

凱撒的部隊會合後,兩天時間他就追上了龐培,並挑起了會戰,而龐培則高掛免戰牌,打算打持久戰。

考慮到人數眾多補給壓力變大,凱撒派出了三隊人馬,第一隊為2個軍團和500名騎兵,由多米提烏斯帶領前往馬其頓;第二隊為1個軍團和200名騎兵,由隆基努斯帶領前往色薩利;第三隊為5個大隊和少數騎兵,由薩比努斯帶領前往埃托利亞。

派出的三隊人馬總共3個半軍團和700名騎兵,任務之一是籌集軍糧,任務之二是獲取當地人民的支持,同時把這些人派出去,本部人馬就減少,補給的壓力也減輕了許多。

第一個任務來說這三隊人馬派出去以後都順利籌集到了軍糧;

第二個任務,對於當地的希臘人來說,其實誰獲得勝利都一樣,他們也只是換個統治者而已。

派出了三隊人馬,凱撒還有6個半軍團和600名騎兵,依靠這些兵力他切斷了龐培和軍糧補給基地都拉斯之間的聯繫,隨後建設了一個長達25.5公里的包圍網,試圖圍困龐培大軍。

如往常一樣,凱撒羅列了自己圍困龐培的理由:

一是要切斷龐培與都拉斯之間的聯繫,也就切斷了龐培大軍的補給,使其只能從海上獲得補給物資;

二是包圍網的設立能夠最大限度地抑制其騎兵的機動力;

三是為自己造勢,讓人感覺凱撒進攻龐培,而龐培毫無反抗能力。

包圍網

4月15日,也就是在凱撒和安東尼會合後的第12天,他開始構建起了包圍網工事。凱撒喜歡進攻,雖然當時已經52歲了,「攻勢」仍不減當年。

龐培的大營在靠近大海的平地上,東邊是陡峭的山丘一直往南綿延,凱撒的碉堡就修建在這一座座的山丘上,如果敵人對他們展開進攻,也只能倉促應戰。但龐培一心「死守」,發動的進攻規模有限,凱撒也就有機會從容不迫地修建起了包圍網。龐培在得知這個情況後,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防衛線,如此一來,以海岸線為中心雙方都構築起了半月形的柵欄、壕溝和碉堡相連的雙重圍網。

擁有6萬兵力優勢的龐培當然想擴大自己的防衛網,而凱撒則是想方設法縮小龐培的防衛圈,圍繞著誰能占領更多山丘,戰鬥就在雙方圍網的中間地帶展開。


龐培的防衛線搶先完成,一是因為龐培人多,二是因為龐培防衛線工程量明顯要比凱撒包圍網的工程量要小。內部龐培的防衛網共有22.5公里長,外部凱撒的封鎖線有25.5公里長,對於凱撒來說封鎖的難度很大,除了碉堡必要的守備人員外,每100米只有1個士兵守衛。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5月份,離小麥成熟的季節也越來越近。對於龐培來說他被困在一個狹小的地帶,雖然補給可以從海上運送過來,但海運無法滿足對馬料的需求,時間長了他的馬匹必然會餓死,那麼7000騎兵部隊就會消失。他當然不能這樣,於是便對凱撒的陣地發起了進攻。

顯然龐培是看過凱撒此前出版的《高盧戰記》的,他知道軍中有凱撒,他就很難獲勝,於是他使出了一個調虎離山的計策,派人散布謠言說都拉斯有人要投降凱撒,這個計謀成功地把凱撒調離了營地,奔都拉斯而去。凱撒離開營地後,將北部的指揮權交給了普布利烏斯●孔奈琉斯●蘇拉,他是前獨裁者蘇拉的侄子,在此稱為小蘇拉吧。這裡就有個矛盾的問題了,龐培此時是維護元老院制度的,也是在貫徹蘇拉的理念,而身為蘇拉家族的小蘇拉投靠了反對蘇拉執政理念的凱撒,這種情況其實在當時來說也是正常的事情。

放在我們的文化中,這種情況就很難理解了,畢竟我們的文化是以血緣為社會關係的基礎紐帶構建而成的,晚輩要聽從長輩,如果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少會出現這種晚輩投靠長輩的敵對勢力和長輩作對的情況。在當時的羅馬來說非常普遍,凱撒家族也有很多人投靠了龐培,一個家族因為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在當時的羅馬層出不窮。

龐培對凱撒封鎖線的3座碉堡發動了進攻,對其中一個250人防守的碉堡就動用了4個軍團2.4萬人的兵力。這250人頂著對方2.4萬人的進攻足足撐了4個多小時才等來了小蘇拉2個軍團的援軍。

6月25日這天,龐培同時對3座碉堡和包圍網上的3個地方,一共6個地方同時發動進攻。第二個激戰的地點凱撒有3個大隊750人防守對方1個軍團6000人的進攻,第三個激戰的地點,凱撒的日耳曼騎兵見到攻過來的敵軍,毫不猶豫地投入了戰鬥。所幸這天3個地方都防守成功,龐培戰死約2000人,凱撒這邊戰死者雖然不到20人,但傷者眾多,還有不少百人隊長,其中4位百人隊長各失去了一隻眼睛,百人隊長謝霸的盾牌上就留下了120個箭眼。

此戰過後,凱撒對奮戰的將士給予了豐厚的獎勵,將軍團中的8個百人隊長升為了首席百人隊長,並獎賞了20萬第納爾,此外當天參戰的士兵軍餉翻倍。

破網

正當凱撒順利地封鎖龐培大軍的時候,他的陣營里出現了叛徒。2名對凱撒心生不滿的高盧騎兵投靠了龐培並告訴龐培凱撒在南邊的部分封鎖線還沒有完工。

得到了這個消息的龐培就此展開了第二次包圍網的突圍行動。他在南邊投入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共60個大隊3.6萬名重步兵和輕裝步兵朝著凱撒第九軍團2500人防守的4公里包圍線撲去。他不但調集了陸軍,還出動了海軍繞到了凱撒沒有完工的南部防線的背後,從防線背後對凱撒大軍發起攻擊。

龐培第二次進攻發動的時間是7月6日,距離第一次包圍網進攻不過11天,他們乘著夜色悄悄接近了凱撒的防衛線。第九軍團的士兵直到天亮的時候才發現了敵軍,趕忙點起了烽火台,而此時龐培大軍正從兩面夾擊第九軍團,混戰很快就開始,第九軍團就連旗手都身負重傷,為了保住銀鷲旗,他把銀鷲旗交給了一名騎兵,讓他把旗幟帶給了凱撒。銀鷲旗雖然保住了,但是第九軍團也傷亡慘重,僅第一大隊的6名百人隊長就有5人戰死。安東尼率12個大隊趕到了這裡,才暫時穩住了戰線,數小時後凱撒的主力部隊也趕到了這裡,才把龐培大軍打退。

龐培從容不迫地繼續發動進攻,凱撒的軍團也一度瀕於崩潰,紛紛敗走,所幸龐培沒有展開追擊,但防線被突破已是既定事實。這一天的兩次戰鬥,凱撒失去了960名重步兵和200名騎兵,5位大隊長和32位百人隊長,其中不少人不是死在敵人手上,而是敗走的時候跌入戰壕被自己人踩踏而死,同時還失去了33面隊旗幟。

1197人也並非全部戰死,部分成了龐培軍的俘虜,拉比埃努斯請求龐培將這些俘虜交給自己,龐培同意了。作為凱撒在高盧時期的副將,拉比埃努斯在見到這些昔日的戰友後並沒有展現出半點同袍之情,他將這些戰俘一一殺死,或許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場吧。

包圍網戰術是不可能繼續了,接下來只能撤退。雖然痛失了1200名士兵,但也只占了全部兵力不到5%的數量。凱撒下令全體撤圍,竭力躲開了龐培的攻擊,由於龐培展開追擊太晚,凱撒軍團得以順利逃脫。

這場戰役,千年後的拿破崙看了認為是個失誤,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對優勢敵軍展開包圍網戰術,本身就非常危險。兵力不足的缺點在這一戰中完整地體現了出來,也是一種戰略上的失誤。

戰後,凱撒對士兵發表了演說,他承擔了全部的責任,並撫慰了士兵們。接下來他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參考文獻:《羅馬人的故事》 鹽野七生

《內戰記》 凱撒

ADCOCK,F.A.,The Roman Art of War under the Repiblic,Cambridge,1940.

ASTIN,A.E.,Scipio Aemilanus,Clarendon Press,Oxford,1967.

AYMARD,A.&AUBOYER,J.,Roma e il suo impero,Firenze,1958.

BADIAN,E.,Foreign clientelae 264-70 B.C.,Oxford,1958.

BARBAGALLO,C.,Classi,partiti e legge nella repubblica romana,Pisa,1974

CICCOTTI,E.,La guerra e la pace nel mondo antico,Torino,1901.

EARL,D.C.,Tiberius Gracchus:A study in Polotics,Latomus,Bruxelles,1963.

HALL,U.,Notes on M.Fulvius Flaccus,1977.

ROMANELLI,P.,Storia economica e sociale dell'impero romano,Firenze,1933.

ZANCAN,P.,Mitridate Eupatore,Venezia,193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