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四方的人最常見到的文物形象:一匹幾千年來昂首闊步的駿馬

鄧海春 發佈 2020-04-19T03:45:23+00:00

漢代,是以冷兵器作為主要戰鬥武器的時代,騎兵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馬匹奔跑也加強了士兵本身的力量,他們擁有著極強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一支強大的騎兵,必然是有著極為優秀的馬匹,而決定這一特殊兵種戰鬥力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馬匹。

漢代,是以冷兵器作為主要戰鬥武器的時代,騎兵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馬匹奔跑也加強了士兵本身的力量,他們擁有著極強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一支強大的騎兵,必然是有著極為優秀的馬匹,而決定這一特殊兵種戰鬥力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馬匹。

不光在戰鬥方面,在古代交通運輸方面,長途跋涉必然需要馬來代步,對於走南闖北的人來說,馬匹是必要條件之一。當漢代絲綢之路開闢,運輸更加頻繁,馬匹的地位又提高不少。在農業生產方面,除了牛就是馬,對於農民來說,馬同樣是珍貴的生產工具。漢朝政府重視馬的程度,可以從當時的一項政策看出來,給馬匹建立"口籍",相當於人的戶籍,每一匹馬都記錄在冊,可見政府對其的重視。漢朝皇帝都愛馬,其中可稱第一的應該就要數漢武帝了。漢武帝本身就有開疆拓土的宏偉願望,立下不世功勞的駿馬自然是讓他十分喜愛,他寫有《天馬歌》,引領了當時對馬神化和供奉讚頌的風氣。

馬不光是在"地上世界"廣受歡迎,在"地下世界"同樣也是如此。根據考古研究成果來看,漢代墓室的壁畫中,車馬儀仗隊和人馬出行圖是常客,駿馬外形的陪葬雕塑也不在少數,其中也不乏很多非常精美的冥器。最為出名的應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東漢銅奔馬,也就是馬踏飛燕。

這尊青銅器,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是不可多得的完整精品。駿馬矯首嘶鳴,軀幹結實,四肢修長有力,三蹄騰空,向前飛馳,只有一蹄是踏著一隻鳥。蹄下的鳥類回望,駿馬昂首闊步,生動的表現出了這匹馬的風采與速度,讓飛翔的鳥類都會驚嘆的風馳電掣。

銅奔馬從地下重見天日以及最後震驚世人的這一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1969年,這個時期非常特殊,正好是全民備戰抗荒的時候。這一年的九月十日,甘肅武威一生產隊正在挖掘防空洞的村民碰到了堅硬的石頭,體積還不小,於是村民們就刨開了外層的土石,發現了一面完整的牆。在好奇心驅使下,村民們挖開了這堵牆,想一探究竟,於是墓室就這樣被發現了。

村民們上報了大隊,大隊幹部立刻就帶著人進入了墓室,進行勘察。他們在墓室中發現了一些銅車馬,這些銅車馬並沒有多大,於是就被帶回了大隊,而且還做了記錄,列了一個入庫文物清單。這件事本來是保密的,但是因為知道的人不少,於是最終還是傳到了公社裡。公社的書記非常重視,親自以視察防空洞為理由專門來看這些文物。他下達指示,這些出土的古文物價值非凡,不能變賣也不能毀壞,他要及時向上級政府反映。至此,這些文物才得到真正文物工作者的研究保護。

清理後發現,出土的文物中有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一件十分罕見的銅奔馬,這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是十分少見的,所以這座墓葬絕對是非同一般。當時,武威的文物工作者黨壽山先生親自用簡陋的架子車將文物帶出,運到了武威文廟大殿保管。雖然在後來的十一月十二月間,這些文物被兩次上調至省上,但是一直沒有都被發現其真正的價值,也就沒有激起什麼"水花"。

讓價值連城的寶物不再蒙塵的是郭沫若先生,是他真正認識到了銅奔馬的價值,說他是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也不為過。當郭沫若先生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其讚嘆不已。這件青銅器既表現了馬的風馳電掣之勢,又完美符合了平衡學原理,做到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

當時,讓郭沫若先生大加讚賞的文物一共兩件,一件是唐代金銀棺,另一件就是銅奔馬,他說:"這兩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轟動。你們好好宣傳,我回去也給你們宣傳宣傳。"果然,在後來北京的展覽上,銅奔馬一鳴驚人,從此走向了世界。

1983年,國家旅遊局要找能夠代表中國旅遊的標誌,最終在十月份,敲定了這件具有著許多中國元素的青銅器,銅奔馬就這樣成為了國家旅遊局確定的中國旅遊標誌,也更為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三年後,1986年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銅奔馬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能夠表現出中國人矯健的身姿以及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腳下踏著的鳥類,是燕子還是游隼或者其他,爭議一直都沒有停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飛馬踏鳥以顯其颯爽的表現手法,真是讓人不得不感嘆,這是一種充滿了智慧的美。銅奔馬已然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它的動人姿態,將被永遠銘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