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書法放大10倍欣賞

聚擊手 發佈 2020-04-19T05:56:34+00:00

約書於北宋神宗元豐二年縱30.7厘米,橫45.3厘米釋文: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毫無疑問,蘇軾是愛國的、胸懷壯志的文人,然而他的身世遭遇卻給他生動的上了一次官場鬥爭課,他直言進勸,關心民眾,他所上任的官職和管理的地方都會受到百姓的愛戴,這一切都讓其他官員大為不滿,

蘇軾是一位詩書畫文的藝術全才,也是中國文人當中的佼佼者。然而,蘇軾的文藝成就並不算太高。比起屈原,陶淵明,李白,白居易等人稍有遜色。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字不如文,文不如詞」。蘇軾的詞是最負盛名的,流傳的經典之作也比較多。
























































釋文:

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聵。人將蟻動作牛斗,我覺風雷真一噫。聞塵掃盡根性空,不須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 渾沌,六鑿相攘更勝敗。眼花亂墜酒生風,口業不停詩有債。君知五蘊皆是賊,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終未了,不見不聞還是礙。今君疑我特佯聾,故作嘲詩窮 險怪。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雨快。

蘇軾是文學史上的巨匠,其中最突出的成就莫過於,蘇軾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他將文人士大夫心中隱逸與入仕的內心矛盾有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出來,併到了制高點。

毫無疑問,蘇軾是愛國的、胸懷壯志的文人,然而他的身世遭遇卻給他生動的上了一次官場鬥爭課,他直言進勸,關心民眾,他所上任的官職和管理的地方都會受到百姓的愛戴,這一切都讓其他官員大為不滿,他反對王安石疾風暴雨般的變法,認為這種變法初衷雖好,可執行起來卻是另回事,遭殃的還是百姓。但皇帝仍然支持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為排除異己,將蘇軾調離京師,再經歷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蘇軾用詩詞不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和悲嘆的遭遇,更不是消極避世的精神態度,而是經歷風雨後的泰然處世、豁達開朗的價值觀。這才是蘇軾對中國文化與歷史最重要的貢獻。

無論是陶淵明,還是李白等人,多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和消極避世的態度,雖然蘇軾實際上也相當于歸隱,也相當於隱士,因為蘇軾在官場已無容身之處,他只能歸隱,游于山水。

但是他的退避是不得已,退避之後更是思考人生和社會,思考的不再是政治和官場,而是整個世界和自然,對人存在的意義,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已經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若不是蘇軾始終保持進取和陽光的心態,怎會有如此思考呢?

蘇軾認為世界萬物皆有其價值,皆有永恆不變的真理等著我們卻探索,就看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價值的眼睛和思維。

這些話更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思考,他感嘆的是人類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

蘇軾什麼都不怕,曾經的挫折不過是一場煙雨。

如此種種,蘇軾追求的是樸實無華、平淡自然的審美情趣,一種即使被迫隱退也要瀟洒一世的人生態度。

與古代文人一樣,退避官場後,便只能寄情山水和書畫,其書法在宋代應該算是頂尖水平,其扁扁的字形結構也許是蘇軾內心最真實的反映,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心中的苦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