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川軍蠻,桂軍悍,為何「無湘不成軍」的湘軍卻默默無聞

青史佐酒 發佈 2020-05-13T07:03:56+00:00

冼星海的《太行山上》有一句歌詞「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這是一句用血淚和不屈寫就的歌詞。抗日戰爭期間,各省的中國軍人為了守土保家,背井離鄉,前往全國各地,奮戰在抗日的最前線。

冼星海的《太行山上》有一句歌詞「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這是一句用血淚和不屈寫就的歌詞。抗日戰爭期間,各省的中國軍人為了守土保家,背井離鄉,前往全國各地,奮戰在抗日的最前線。



這些從各個省份出來參與抗戰的軍隊,人們往往不會稱呼他們的番號,而是用他們故鄉省份的簡稱來稱呼他們,因為他們是故鄉的驕傲,也是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在軍人的身上,故鄉造就了他們的鐵血的軍魂。


抗戰期間的川軍裝備落後,軍事訓練差,1937年9月,正是這支貧弱之師穿著草鞋走過了蜀道天險,出川抗日,幾乎參與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功勳卓著。視死如歸,百戰不屈的川軍蠻子也打出了鐵血之師的名號。抗戰期間,川軍共出兵6個集團軍,還包括2個軍和1個獨立旅,占全國抗戰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



而在抗戰中,還有一支著名的「狼軍」,1937年10月,面對武器裝備占有絕對優勢的日軍,6萬廣西子弟在淞滬戰場用血肉築起一道鋼鐵城牆。僅僅3天,6萬桂軍幾乎損失殆盡,但是卻無一人退後,抱定了「勇士死國!」的決心,打出了狼兵的血性。廣西抗日出兵高達100萬,是按人口比例出兵最高的省份,



相較於戰史輝煌的川軍、桂軍,湘軍在抗戰中的名頭卻並不響亮,甚至一直被人們忽視。那是什麼原因讓這隻近代史上擁有「無湘不成軍」威名的軍隊,卻在抗戰期間默默無聞呢?


其實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前,湖南地方軍閥之間就矛盾不斷,湘軍各部軍心分離,大部分併入了中央軍,只剩下第四路軍一隻獨苗。1937年,淞滬會戰,湘軍是唯一一支全軍盡出的部隊,總兵力達到了15個師,而這一戰,也成了湘軍的「謝幕之戰」。



淞滬會戰時湘軍中流傳著一句話「要死面朝天,不死變神仙」,在上陣殺敵前,一句「來生再見」也成為了湘軍的「風俗」。淞滬會戰也讓湘軍士兵和中央軍中的三湘子弟再次同心抗敵。會戰期間因為表現優異受到嘉獎的10個師中,就有湘軍的第15、第16、第19三個師,而在楊行一帶堅守21天的第8師也是曾經湘軍改編的中央軍。



淞滬會戰血戰三個月,湘軍原部隊基本損失殆盡,一些部隊甚至因為傷亡過大而被裁撤了番號。而在會戰之後,湘軍主力全部編入了中央軍,湘軍的名號也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是在之後的8年抗戰里,湖湘子弟卻依舊默默拼殺在各個戰場,但是因為沒有打起「湘軍」的旗號,所以連湖南人自己都可能不了解湘軍將士守土抗戰的赫赫戰功。


湖南是抗戰的主戰場,在長沙、常德、衡陽、湘西共進行了七次大會戰,殲敵數量占八年抗戰殲敵數量的一半,三湘子弟也幾乎都投身到這些會戰之中,哪只部隊打空了,就用湖南兒郎補上,王牌第74軍,第5軍,包括入緬作戰的遠征軍第6軍,都是在湖南進行兵源補充,後期官兵大多都是湖南籍。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後,就曾有人說過「湖南民氣強悍,滅中國除非滅湖南!」。



戰績輝煌卻默默無聞,可惜的是「湘軍」不再,可敬的是「湘軍」不滅,湖南既是抗戰的最前線,又是最後的大後方,七年戰火,湖南平均每15人就有1人參軍,是全國人均參軍人數最多的省份。湘軍的抗戰史,也是中國很多省份抗戰的一個縮影,這些省籍的軍人都分散在全國各個抗戰的部隊之中,捍衛著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