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的異境,人性的寓言,《千與千尋》是隱射現實的「海市蜃樓」

電影溫度計 發佈 2020-04-20T17:38:12+00:00

導語:一個善惡交錯的世界、一段奇幻的冒險之旅、一場驚心動魄的夢境,在充滿象徵意味的《千與千尋》背後,宮崎駿究竟想向人們表達什麼?

導語:一個善惡交錯的世界、一段奇幻的冒險之旅、一場驚心動魄的夢境,在充滿象徵意味的《千與千尋》背後,宮崎駿究竟想向人們表達什麼?在不斷尋找自我的道路上,千尋所散發的品質是如此耀眼,勇敢、善良、真誠、天真無邪。但在千尋經歷一切的過程中,那些奇幻的異境圖景、充滿諷刺的情節時刻提醒著人們,這絕然不是對童話的構建,卻是對人性的寓言。

上映於2001年的《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嘔心瀝血的作品,更是他動漫事業成就的最高峰,同時也令眾多動漫界的後輩們望其項背,沒有任何意外,2003年斬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成為第一部獲得歐洲柏林金熊獎的動畫電影。

與《魔女在急便》所不同的是,儘管都是聚焦少女成長的動畫,宮崎駿在《千與千尋》中更多著力於對日本文化語境的表達,並在此背景下,以現代都市少女千尋的冒險歷程為主題,探討人與社會之間矛盾的永恆命題。

於是,《千與千尋》更像是一部隱射現實的「海市蜃樓」,現實社會中的光明與黑暗、污濁與純真、歷史與謊言,都在影片中有著具體的表象。

本文便深入分析,《千與千尋》是如何構建一座充滿隱喻的「蜃樓」,又是如何通過千尋的心靈世界窺視社會中的複雜人性寓言。

在影片中,不同環境背景中,千尋的名字有著不同的意義,

現實世界中的千尋在陷入魔法世界後,千尋的名字被湯婆婆改成了「千」。

名字的改變意味著千尋失去了自由,也開啟了她的另一段人生——被困在「湯屋」中。

影片以「千」與「千尋」命名,這樣命名影片實在少見,也很奇怪,因為「千」與「千尋」是同一個人。從故事情節來看,影片中名字的轉變直接導致了故事主人公生存狀態的的急劇變化,在現實世界中的千尋是父母寵愛的小女孩,而在魔法世界中,她是一個失去自由、急需獨立的小毛孩。

事實上,儘管「千」與「千尋」是同一個人,但影片仍是以兩個不同的名字將整個故事分成了兩個不同維度部分:

「千尋」是主人公要守護、並且不能忘記的名字,白龍告誡千尋,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不然永遠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在影片最後,錢婆婆也告訴她,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名字,於是,從頭到尾,千尋的隱含目的就是「找回被湯婆婆奪去的名字」,找到回家的路。

「千」則是主人公在魔法世界被湯婆婆控制後的名字,影片主要的故事脈絡便是圍繞「千」的遭遇而展開,如果說表面上「千」的故事聚焦的是主人公在魔法世界的冒險之旅,那麼「千尋」的便成為驅動主人公經歷這一切的心理誘因。

湯屋在影片中是服務眾神的澡堂,然而,這個湯屋既不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國度,也並不是完全墮落、混亂的反烏托邦之地。

在湯屋中,善與惡共存;人、神、怪誕元素交錯。它更像是一個跨越了不同界限身份的社會化的存在,來往的客人在這裡沖洗身上的骯髒,吃喝玩樂,這個湯屋的本質便是一個物慾橫流的「大染缸」。

湯屋的實際掌管者湯婆婆,則隱喻了這個專制社會中的「濫權者」形象,她不僅是這個小鎮的主人,更是湯屋的獨裁者,做盡壞事,且性格殘忍,為了一己私慾而胡作非為。

然而湯婆婆也有著自己的軟肋和原則,在影片最後,湯婆婆遵守了與千尋的契約,在千尋答對難題後放掉了千尋。

無臉男是《千與千尋》中值得琢磨的角色。

他本性善良,游離在湯屋之外,是這個世界中處在邊緣的人。

但無臉男在進入了湯屋之後,性情大變,他再也分不清善惡,學會利用人心,被慾望遮住了雙眼。

在湯屋這個大染缸里,無臉男迷失其中無法自拔,但在千尋的幫助下,無臉男吐出了曾經利用金錢送入腹中的食物。

無臉男象徵了那些本心純凈卻被社會所污染的人,所以千尋會跟小玲說,無臉男是因為進了湯屋而變壞,這實際是在暗示無臉男的變化正是人心複雜、利慾縱生的湯屋所造成的結果。

《千與千尋》中令人印象印刻的河神同樣不乏對現實的針砭。

影片中的河神因為人類世界的污染而變的面目全非,本該是河川中守護神,卻淪落到連湯屋都不肯接納、全身惡臭的「腐爛神」。

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增加,自然環境在人類的擠占下面目全非,工業化的現代進程則進一步加劇的對自然資源的侵蝕,影片中的河神完全可以看作是大自然中的生靈代表,它們是環境問題的受害者。

宮崎駿這樣安排情節的目的無外乎是在批判人類社會污染環境的現狀,隱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

《千與千尋》中的白龍同樣是個重要的角色。

白龍的真名是賑早見琥珀川,是一條居住在琥珀川的龍,而他也同樣是人類侵占大自然的受害者,白龍失去了自己的真名,在湯婆婆手下做事,並且被湯婆婆牢牢控制。

諷刺的是,白龍告訴千尋要牢牢記住自身的名字,但白龍卻想不起自己的名字。

白龍在很小的時候救過千尋,那是千尋和白龍共同的珍貴記憶。

但千尋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那段記憶。

所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白龍的出現意味著故事的另一條副線的出現——「找回記憶」。

白龍與千尋的故事是建立在曾經的「記憶」之上,白龍丟失了關於名字的記憶,千尋丟失了與白龍的記憶,而白龍和千尋之間的聯繫成為影片的一大懸疑點,影片似乎有意將「尋找記憶」當成主題,白龍的身份謎底幾乎是在影片的最後才揭曉。

這象徵著日本國民整體性的記憶迷失

二戰後,整個日本滿目瘡痍,物是人非,一代人退居幕後,之後的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成為東亞第一強國,空前的經濟繁榮與和平引起人們對戰爭的反思,1995年8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演說,承認了日本過去走了戰爭道路。他表示,要深刻反省歷史、吸取歷史教訓,「必須把戰爭的悲慘告訴年青一代,以便不再重犯過去的錯誤」。

可見日本對於過去的記憶是帶有迷失性的,特別是對於新的一代人來說,或許就像《千與千尋》中的錢婆婆最後說的那樣,「曾經發生的事不可能忘記,只不過是想不起來而已」。

《千與千尋》上映於2001年,正是新舊世紀交接的第一年,在此背景下,宮崎駿諱莫如深地將尋找「記憶」的命題蘊含在影片之中,或許飽含著他對日本國民對待過往記憶態度的期許。

關於歷史、關於現實,千禧年的鐘聲響起之後,《千與千尋》更像是宮崎駿給予日本的禮物,有引人思考的對日本社會的隱射,有千尋成長和自我價值的追尋,更指引了人們對於迷失「記憶」的態度。

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泛濫的社會。成年人追求不斷的娛樂,以填補心靈的空虛。這同時反映在孩童身上。過剩的娛樂,使他們的知覺淡化了,天賦的創造力減退了——宮崎駿

《千與千尋》是一部充滿了生命力的影片,奇幻的異境下,聚焦千尋的冒險故事,表達對人性、社會的思考。

在泛娛樂的社會中,孩童純真的天性、敏銳的感知力漸漸被社會消磨,就像影片中充滿物慾的湯屋一樣,吞噬了每一個人的本來的「名字」和自由。

不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忘記承載著記憶的名字,保持純真和對歷史與現實的感知力,也許這才是影片蘊含的深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