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面部褐色丘疹,不要只想到扁平疣。這個病你需要知道

醫學護膚叢醫生 發佈 2020-05-14T11:02:48+00:00

「中國黃色人種所患的黑色丘疹性皮病有以下幾個特點:女性多見,發病年齡較早,青少年時期開始發病,最常累及面部兩側,四肢不受累,表現為多發的1 ~5 mm 膚色或淡褐色丘疹,丘疹表面常見針尖大小黑色或深褐色角質囊腫,無明顯家族遺傳傾向,皮膚鏡、皮膚CT 和皮膚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輔助診

扁平疣是皮膚科常見病,發病率高。典型的扁平疣臨床表現為皮色或褐色的扁平丘疹,各個年齡段都可發病,但以青少年居多。多見於面部和手背,無明顯的自覺症狀,病程慢性。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傳染。面部出現褐色小丘疹,醫生常常會診斷為扁平疣、皮贅(軟纖維瘤)或脂溢性角化病(俗稱老年斑)。不典型的皮疹醫生會藉助皮膚鏡及皮膚CT 來提供診斷線索,否則容易誤診。

但其實還有一種多見於深膚色人群的疾病,皮疹表現與扁平疣、皮贅類似,由於許多醫生都不認識這個病,導致臨床出現大量誤診的情況。這個病是什麼呢?他就是:

黑色丘疹性皮病

黑色丘疹性皮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是一種表皮增生性的良性腫瘤,發病有種族傾向,好發於黑色人種,表現為面部、頸部多發的黑色丘疹,皮損組織病理表現類似脂溢性角化病。國內皮膚科醫師對該病的認識普遍不足。[1]黑色丘疹性皮病於1925 年由Castellani首先提出,是一種表現為面部良性的、色素沉著性的丘疹性皮膚病。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有觀點認為是由皮脂腺毛囊痣樣發育缺陷引起。[1]該病以往被認為主要發生於黑色人種,典型皮損表現為多發性黑色或棕黑色丘疹,直徑1 ~5 mm,好發於面部,無明顯自覺症狀,家族史陽性率較高,據報導有超過50% 的患者存在家族史。許多人認為它是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種。[1]

黑人的典型皮疹由於本病在中國人群中並不少見,國內醫生逐漸開始重視該病。並有相關文獻報導發表。國內有研究總結了該病在中國人中的一些特點:摘錄如下

"中國黃色人種所患的黑色丘疹性皮病有以下幾個特點:女性多見,發病年齡較早,青少年時期開始發病,最常累及面部兩側,四肢不受累,表現為多發的1 ~5 mm 膚色或淡褐色丘疹,丘疹表面常見針尖大小黑色或深褐色角質囊腫,無明顯家族遺傳傾向,皮膚鏡、皮膚CT 和皮膚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輔助診斷"。[1]

1a)右側面部見大量膚色或淡褐色丘疹,並波及上下眼瞼

1b)左側面部見膚色或淡褐色丘疹,波及顴部和頰部

1c)側面部見膚色或淡褐色丘疹,部分丘疹表面可見黑色或深褐色針尖大小黑點

黑色丘疹性皮病的皮膚鏡特徵

2a)皮損呈大小不等腦回狀結構

2b)紅色箭頭所指為指紋樣結構,藍色箭頭所指為網狀結構

2c)可見較多點狀粉刺樣開口

2d)粉刺樣開口除了呈點狀外,也可呈條狀

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皮損皮膚CT表現

黑色丘疹性皮病皮損組織病理

表現為:表皮角化過度不明顯,棘層增厚,上皮角延長,可見毛囊角栓及表皮內角質囊腫,真皮層無明顯異常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讓我們再看看扁平疣的臨床表現及皮膚鏡、皮膚CT表現。

扁平疣

圖1皮膚鏡觀察扁平疣皮損(1A:×20;lB:×50)淡紅色背景下可見散在數量不等的點狀出血 圖2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觀察扁平疣(O.5 mm X 0.5 mm)2A:顆粒層與棘層上層之間可見類似洋蔥皮樣的同心圓結構;2B:真表皮交界處可見基底層色素增加.真皮乳頭環完整.真皮乳頭內血管擴張充血,並可見l~2個增生的毛細血管管腔(紅色箭頭) 。

下面是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化病是常見的表皮腫瘤,由不成熟⻆質形成細胞良性增殖形成[25]。其一般發生在50歲以後,但也可見於年輕成人。出現多個脂溢性⻆化病皮損有一定遺傳易感性,但準確的遺傳模式未知。尚未完全了解其發病機制。有證據紫外線(ultraviolet, UV)累積輻射暴露或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對發病的作用,但證據並不一致。脂溢性⻆化病表現為邊界清楚、圓形或卵圓形病變,伴有黯淡、疣狀表面和典型的粘附樣外觀。通常無症狀,但摩擦性創傷引起的長期刺激偶爾可導致瘙癢、疼痛或出血。脂溢性⻆化病的病變數量不等,可為孤立性病變,也可多達數百個。脂溢性⻆化病的臨床病理變異型包括:黑色丘疹性皮病、灰泥⻆化病、克隆型脂溢性⻆化病,以及刺激性脂溢性⻆化病等。國內所報導的疾病與國外所報導的黑色丘疹性皮病是同一個病,但與國外報導的黑人所患的以黑色丘疹為表現的典型黑色丘疹性皮病還是有所不同。該病是一個形態學命名,中國黃色人種皮損表現為膚色或淡褐色丘疹,皮損形態上存在種族性差異,如仍直接延用黑色丘疹性皮病的形態學命名似有不妥,應該更改一個更為恰當的命名。國內學者建議中國黃色人種所患的這種疾病命名為「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更為恰當。

最後給患者們展示一下皮贅的表現,看看與以上兩種疾病有什麼不同

綜上所述,黑素丘疹性皮病在國內並不少見,在面部容易與扁平疣、皮贅及脂溢性角化病混淆。提請大家注意。

參考文獻

[1]李巧飛,彭曉明,曾抗,彭學標,後桂榮,沈靜,王芳,韓建德,陳曉紅,曹光玲.黑色丘疹性皮病18例臨床特徵總結及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新命名[J].實用皮膚病學雜誌,2020,13(1):1-5.[2]戴輝,姜紅岩,許愛娥.扁平疣皮膚鏡和反射式共聚焦顯微鏡圖像特徵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誌,2017,50(7):524-526.[3] UpTodate

本文圖片主要引自參考文獻1、2,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