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理工科專業的畢業設計都被安排了

架構師交流圈 發佈 2020-04-21T07:28:50+00:00

早些年,在模式識別領域,例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大家都發力在數學算法的時候,雖然努力多年,但是因為技術缺陷精度卻一直上不去,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我是16年上半年從軟體開發轉到算法工程師的,這些年AI,我親眼見證了從「黑科技」跌入「俗學」的過程。

早些年,在模式識別領域,例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大家都發力在數學算法(基於機器學習)的時候,雖然努力多年,但是因為技術缺陷精度卻一直上不去,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深度學習的引入

在一次NIST競賽中,有一個廠家突然爆發,一騎絕塵,直接把競爭對手甩下幾個身位,也直接把很多識別技術(例如人臉識別)推到了實用的地步。

這個事情對業界的震驚很大,不久後,大家了解到競爭對方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進步,正是因為引入了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AI技術後,整個業界的研發重點就迅速切換到了基於深度學習的AI的跑道上。

在隨後的時間裡,大家都如饑似渴的閱讀各種paper,因為公司轉型到AI方向所以我也沾光,開始接觸與AI相關的各種技術,包括神經網絡三大模型、深度學習等等。之後,很多企業和研究所的人工智慧平台就搭建了起來,各種模式識別技術(例如人臉、語音)放棄了傳統的數學算法研究,直接切換到深度學習平台上。


多少「人工」多少「智能」

同時說明了,從技術上來說,「深度學習」並不是一個特別高深,特別新穎的技術,而更多是「舊瓶裝新酒」,是對大家觀念的扭轉。

因為在此之前,計算資源缺失,數據缺失,所以才使得嚴重依賴於此的深度學習技術難以實用化。

而經過網際網路多年的積累,計算和數據都到位的時候,「塵封」多年的深度學習技術則突然「枯木逢春」。

我從不止一個算法科學家嘴裡聽過,從對腦力的挑戰來說,深度學習的精巧度遠不如傳統的數學算法。

甚至,相對於早前的數學研究,大家都覺得「深度學習好「傻」,好「暴力」,一種常見的套路是:

設置框架,餵數據,調參數,餵數據,調參數…,循環往復。

而且,就這兩年來說,好多普通的軟體工程師,都慢慢開始對算法研究缺乏敬畏了,因為目前的人工智慧就是 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

從此,大家也能夠感受到,算法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賴於數據,而不僅是算法工程師的腦力。

所以一大批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開始收割這批想入行的人,因為早期市場比較亂,所以也讓這些機構賺了一筆,但是現在行業已經明朗想要再渾水摸魚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各大院校學生吐槽畢業設計

如果說7、8年前的狀況是各個專業轉CS的話,現在是全民轉AI。各個專業的,例如自動化、微電子、機械、通信、電子信息、材料專業,都有大量的學生在學習機器學習(主要是深度學習)。學院方面為了響應官方政策,將這些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中添加了,人臉識別、目標檢測等項目。

至於我為啥知道這個消息,是因為前段時間在西瓜視頻上分享了一套MTCNN的視頻,結果很多大四的學生都在和我吐槽「畢設」的事情,不論是否是CS專業,只要是能挨邊的或者人工智慧在該行業有項目落地的,都被安排了。

導致這些沒有學習過人工智慧甚至編程的苦孩子,到處在各大平台網站找資料學習,然後很多還被培訓機構給坑了。

如果讀者中有需要MTCNN技術講解的可以關注我,每天會在西瓜視頻分享一節MTCNN的視頻給大家

直達連接:「連結」



然後如果需要視頻中配套的代碼和數據集可以私信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