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 | 如何理解諮詢中出現的「沉默」?

神馬心理 發佈 2020-04-20T12:37:09+00:00

第一,阻抗性沉默來訪者內心有一些小秘密或是重大事件,難以說出口。第三, 來訪者沒有原因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有時,「沉默」來得十分突然,讓人感到意外,在某一時刻,來訪者大腦出現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說什麼,前一秒還有重要的感受和想法要表達,後一秒居然忘記了。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沉默」不一定經常出現,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有時諮詢師會對「沉默」表現出焦慮;有時來訪者也會無法忍受「沉默」,這對諮詢師與來訪者而言,都是特別的,也會引發後續一連串的心理感受和行為反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理解諮詢中出現的沉默」。

沉默大致可以分為5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 阻抗性沉默

來訪者內心有一些小秘密或是重大事件,難以說出口。當被諮詢師問及或討論到相關「敏感、關鍵」話題時,出現遲疑,心裡可能是糾結的,行為表現上是排斥的(這也是一種瞬間的、自然的防禦),是正常的反應,來訪者用「沉默」拒絕或至少暫時拒絕回答,我們可以稱之為「阻抗性」沉默。

第二, 來訪者對諮詢師的攻擊

來訪者內心對諮詢師有意見、有憤怒,但無法直接表達。例如:非自願的青少年來訪者(可能是被父母或學校要求前來諮詢,帶有某種被迫的性質),內心自然是憤怒的,不僅對監護人憤怒,這種情緒同樣會轉移到諮詢師的身上。來訪者用「沉默」作為對諮詢師的一種攻擊。這種攻擊方式有時比破壞性的語言更讓人難以忍受,會使諮詢室的整體氛圍變得十分低沉,甚至有些「詭異」。

第三, 來訪者沒有原因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

有時,「沉默」來得十分突然,讓人感到意外,在某一時刻,來訪者大腦出現一片空白不知道要說什麼,前一秒還有重要的感受和想法要表達,後一秒居然忘記了。當然,有時「沉默」也會出現在心理諮詢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特別是長程的諮詢),來訪者似乎該說的話全部說完了,一時間無話可說,有些「尬聊」,此時也會出現片刻的安靜和停頓。諮詢師和來訪者都會看看對方的反應以及思考自己接下來該如何做(說些什麼)才好。

第四,諮詢師與來訪者賭氣

這與先前的憤怒或其他負性情緒可能存在一定關聯性。感覺「既然你不說話,為何我要說話?」不如就這樣僵持下去,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好像暗自也會有一個聲音「誰先開口誰就輸了」。有時,在家庭治療(或婚姻治療)中也經常會出現,這是一種特殊的「沉默」,丈夫和妻子都不願先說,使得整個局面僵住在原地不動。

第五,思考、回味性沉默

這是一種特別的「沉默」。當諮詢師與來訪者就某一話題探討之後,陷入片刻的寧靜,似乎來訪者對談話內容正在進行反思,諮詢師此時也無意打斷這種「沉默」,適當給予一些時間停留在那裡;過快開啟晤談可能意味著干擾。這種思考、回味性的沉默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是來訪者覺察的瞬間,成長的瞬間,開啟未來改變可能的瞬間。


那麼,諮詢師面對「沉默」要如何回應和處理呢?

有時,我們讓「沉默」保持一些時間,有時我們需要打破「沉默」,畢竟一直沉默下去也是不現實的。諮詢師為了打破僵局,有時會跳過「沉默」,快速拋出一個新的話題重啟晤談,但似乎缺乏與沉默前晤談內容的連結,顯得有些生硬。所以,諮詢師回應「沉默」的方式其實確有講究。

諮詢師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提問方式,與來訪者重新開啟新的晤談:(1)你是如何將沉默與某件事聯繫在一起的?能否告訴我你對沉默的理解?(2)我很好奇,你對沉默的感受是什麼?(3)在以往的生活經歷中,是否發生過類似的沉默場景,你聯想到了誰,曾經你是如何應對這種沉默的?……諮詢師通過啟發或聯想提問的方式,讓來訪者表達此時此刻的感受與想法,這很重要!


結語

面對心理諮詢中的沉默,諮詢師無需過於緊張或犯怵;相反,可以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覺察自己的感受及感受背後的意義;也可以利用這一「沉默」時機,觀察來訪者的反應;啟發、傾聽來訪者對於沉默的理解、聯想與感受等等,這將使諮詢中的「沉默」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