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髏棒人頭鼓、七珍八寶定風珠,細數故宮中奇特的藏傳佛教法器

怡樂兒 發佈 2020-02-29T13:01:58+00:00

清代皇家崇奉藏傳佛教,乾隆以來西藏大量的佛像及法器進貢宮廷,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珍藏著大量的藏傳佛教文物,它們原存於清宮多處藏傳佛堂。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法器與供器,器類繁多,大多以金、銀、銅鑄造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貝殼以及布、絲織、錦緞等面料製品。

清代皇家崇奉藏傳佛教,乾隆以來西藏大量的佛像及法器進貢宮廷,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珍藏著大量的藏傳佛教文物,它們原存於清宮多處藏傳佛堂。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法器與供器,器類繁多,大多以金、銀、銅鑄造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貝殼以及布、絲織、錦緞等面料製品。其質材各異,造型奇特,製作構思巧妙。

這些法器大體可以分為禮敬、稱讚、供養、持驗、護魔、勸導六大類。袈裟、帽冠、項珠、哈達等屬於禮敬類;鍾、鼓、鐃、鈸、磬、海螺、大號等屬於稱讚類;塔、壇城、五供、七珍、八寶、八供養、八陵供等屬於供養類;念珠、木魚、錫杖、凈瓶、嘎巴拉碗等屬於持驗類;護身佛、秘密符印、金剛鈴杵、法劍、鉞刀等屬於護魔類;瑪尼輪、轉經筒和刻有或寫有六字真言的幢、石等屬於勸導類。每件法器都有其不同的宗教含義,有的法器兼有數種用途。

年前故宮的「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可以說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首次舉辦的以歷代班禪及宮廷佛教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展覽,我一直在想該如何為各位讀者呈現這次盛展,於是有了今天的這篇,只說藏傳佛教的法器與供器。美圖、細節圖,多多的,希望大家看的過癮。

喀章嘎

喀章嘎又稱金剛杖、天杖,為密教象徵意義最複雜的法器之一,主要象徵終極菩提心是大樂和空性的結合。相傳它是從密教法器中的獨股杵演變而成,但一般的喀章嘎個體比獨股杵大數倍。在密教中,喀章嘎象徵修行佛法猶如金剛杖之堅固,具有不拔之信念,且能驅魔勝邪。

喀章嘎以鐵錽金工藝製作,頂部豎立三佛首,稱作干、萎、濕,代表佛之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佛首下鑄飾十字金剛杵和寶瓶,寶瓶下為喀章嘎大杖,大杖呈六面柱形,上粗下細,上鏨刻回紋圖案。大杖底尖飾蓮花紋杵頭,上系黑色絲線。

鐵錽(jiǎn)金喀章嘎,清乾隆時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原藏於紫禁城梵華樓供箱

這件喀章嘎頂部自上向下飾有金剛杵、骷髏頭、萎人頭、鮮人頭、寶瓶、十字金剛杵、法鈴,底部飾蓮花尖頭。杖杆八面,象徵佛陀的「八正道」。骷髏頭、萎人頭、鮮人頭三顆佛首,稱作干、萎、濕,代表佛之過去、現在和未來三身,即法身、應身、化身。

鋄(jiǎn)金工藝是我國傳統的鐵器表面裝飾技法之一,是將絲線或箔片形制的金、銀等貴金屬利用錘子等工具,按照紋樣的要求嵌著在鐵器表面,形成與鐵質基底強烈色差的裝飾效果。由於「錽」(jiǎn)字很難讀,很多人都用「錯金」來代替,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這種技藝自元代以來被大量的使用在法器、兵器、配飾、生活器物等之上,其當時使用之人級別之高,甚至以此彰顯自己的地位。



法叉

法叉,又稱法戟、三叉戟,佛教護法神最常用的兵器。三股叉有三叉頭,代表佛、法、僧三身及空行或身、語、意的結合。三叉下附骷髏,代表無常。

鐵法叉,清乾隆時期,鐵、象牙、紫檀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原藏於紫禁城梵華樓供箱

此三叉戟較長,一端為鐵質三叉頭,叉頭端下方飾象牙雕成的骷髏頭,怒目呲牙,莊嚴而富有威力。另一端為半截金剛杵,叉頭和杵頭以中間粗兩頭略細的紫檀木柄連接。


方法勺

方法勺,又稱「護摩勺」。方法勺是藏傳密教燒護魔儀式時用以澆油之器具。護魔,意為焚燒、火祭。藏傳密教把護摩之火視為如來一切智光之表征,修增益法時,即用方法勺向爐中焚燒之果木澆油,以助火勢。

有大小二種,大勺又稱注勺,用於將供物注入爐中;小勺又作瀉勺、祭勺,用於將蘇油等供物瀉入大勺,或直接瀉入爐中。依《瑜伽護摩軌》所說,大勺為柘榴果形,以柘榴果含容多實,表金剛薩堙萬德具備;勺內所刻三股杵,為金剛薩埵之三摩耶形,即表示心、佛、眾生平等之凈菩提心。小勺為圓形,象徵圓滿之佛德。勺內刻八葉開敷之蓮花形表胎藏大日,或刻金剛杵(即五股杵)表金剛大日。

方法勺,清乾隆時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

方法勺為銅鍍金質,勺內分三層逐漸低落,外方內圓,狀如壇城。長柄空心,分兩節,可插接成一體,上飾蓮瓣紋。




方法勺為銅鍍金質,勺內分三層逐漸低落,外方內圓,狀如壇城。長柄空心,分兩節,可插接成一體,上飾蓮瓣紋。

骷髏棒

骷髏棒最早是由骷髏做成,金剛杵頭暗示其具有堅不可摧的力量,是眾多藏傳佛教忿怒尊的持物,象徵著業力的死亡及萬法皆空可以恫嚇降伏三界中一切邪魔。

骷髏棒,清乾隆時期,銅鍍金、象牙、紫檀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原藏於紫禁城梵華樓供箱

此棒兩端各裝有金剛杵杵頭、二杵頭由上粗下細的紫檀木柄連接。骷髏頭造型和上面法叉上的骷髏頭如出一轍。



法螺

根據佛教經典記述,釋加牟尼說法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南音響徹四方,故在佛教中稱之為「法螺」。僧人舉行佛事活動中吹奏法螺表示比喻佛說法聲能遠聞,可被眾生聆聽,且可消除眾生內心恐懼,故法螺成為佛教中常用法器和供器。

佛教法器中的海螺有左旋、右旋之分。除左、右旋螺同樣具有的「傳揚佛法、使聞聲者驅逐惡魔、滅諸罪障」等含義外,右旋螺還被視為「福吉祥瑞」的定風珠,據說渡江海者將其供於船頭,能使江海風平浪靜,護佑渡江海者平安。據傳,海螺只有經過生死五輪迴之後,才可能變成右旋螺,可見右旋螺少而珍貴。

乾隆皇帝特為右旋螺御題詩句:白螺右旋為至寶,梵音普具三乘法。如是梵音如是聞,群生悉被福無量。

金鏨花嵌寶石銀里右旋白螺,清乾隆五十年,西藏,故宮博物院藏

此右旋白螺為乾隆五十年七世班禪進獻。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禪在北京西黃寺圓寂後,扎什倫布寺於次年訪得候選靈童四人。經過索本堪布扎薩克喇嘛及八世達賴喇嘛鑑別,確認於後藏吉雄地方的孩子為六世班禪轉世靈童,遂向乾隆帝上表奏明。十二月二十日,乾隆帝頒示敕諭以表示承認。乾隆四十九年,七世班禪完成坐床及受近事戒儀式。次年正月乾隆帝遣駐藏大臣頒給班禪敕書、哈達等。班禪呈進內庫長哈達等,上表謝恩。



右旋海螺,清乾隆時期,西藏,故宮博物院藏

外表呈白色,無裝飾,被置於一鞔皮盒內,盒內附白綾簽一,上書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其漢文為「乾隆四十五年班禪額爾德尼所進大利益右旋白螺護佑渡江海平安如願諸事順成不可思議功德」。

此物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禪額爾德尼進京朝覲獻給乾隆皇帝的禮品之一。


銀胎綠琺瑯嵌寶石蓋海螺,清乾隆四十五年,西藏,故宮博物院藏

海螺口部接銀胎琺瑯蓋,通體燒藍釉,呈蓮瓣式,滿飾纏枝蓮紋,嵌各色寶石及綠松石等,蓋頂有鈕,是天然海螺與琺瑯製品完美結合,甚為精工。海螺附有漆皮匣,匣蓋內襯有長方形白綾簽,從左至右上有墨書藏、滿、蒙、漢四體銘文。六世班禪祝賀乾隆七十壽辰而進獻的賀禮。




金翅法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西藏,故宮博物院藏

螺通體白色,螺頂及螺口處分別鑲金口及金翅作為裝飾,故稱「鑲翅法螺」。此螺黃簽上記載,七世班禪丹必尼瑪坐床後,照例呈遞丹書克,呈進左旋螺螄一份(金翅)。由於此件海螺與七世班禪所進其他器物風格相近,故推測此螺亦是七世班禪所進。


嘎巴拉碗

又名托巴,是用人的頭蓋骨、水晶、黃金做成的一種骷髏碗,又稱內供顱器、人頭器,周邊再鑲銀或鑲金。其上有蓋,其下有座,座三角形,滿綴代表火焰的花紋。顱器有表供養之甘露,或代表一切福德智慧資糧。是修「無上瑜伽密部」舉行灌頂儀式的法器,為藏傳佛教法器之一。

灌頂的意義是使修行者聰明和沖卻一切污穢。密宗修行者舉行灌頂儀式時,在灌頂壺內盛聖水,頭器內盛酒,由高僧將聖水灑在修行者頭上,並讓其喝酒,然後授予密法。

藏傳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製成各種法器,不過製作嘎巴拉碗的頭蓋骨,必須來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遺願製成。

金蓋托座鑲銀里嘎巴拉碗,清乾隆四十五年,扎什倫布寺扎什吉彩作坊,故宮博物院藏

供碗配金質碗蓋、托座及底板。碗蓋表面凸鏨花卉及八寶紋,另附金剛杵形扭。碗托座為有底三角形,束腰上焊有三個小骷髏頭,外壁飾有火焰紋、蓮紋。托座底部刻有藏、滿、蒙古、漢四體文字「大清乾隆敬制」。梯形底板表面周鏨海水江崖及螺旋式火雲紋,之下亦有四體「說語」。此碗為六世班禪於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於寧壽宮念經時進獻,原藏於寧壽宮。



嘎巴拉鼓

藏語稱作扎瑪茹,是西藏密教手鼓的一種,有木製、骨制等種。嘎巴拉鼓既是樂器,也是密宗修法時常用的法器之一。在密宗修法時,可與金剛鈴、金剛杵等法器合用。嘎巴拉鼓是以頭蓋骨粘合成鼓腔,外面蒙薄皮,鼓面塗上綠色,再用金色繪製蓮紋等圖案。鼓腔中部有金屬腰箍,一側系有絲製的小錘,以便擊打鼓,另一側帶有小環。據說此聲可驅除惡魔,因此,嘎巴拉鼓常用於密教驅鬼儀式。

金嵌寶石嘎巴拉鼓,清乾隆四十五年,扎什倫布寺扎什吉彩作坊,故宮博物院藏

雙顱骨手鼓,綠色鼓面滿繪金色纏枝蓮紋。金質腰箍上滿嵌松石貓眼石及大、小紫寶石。五色絲絛飄帶以藍底包紅絨雲頭紋「三角」為首,其上綴有米珠305粒,另有蜜蠟珠、珊瑚珠等各色寶石墜角,其下飾以十色絲穗。此鼓為六世班禪在承德期間進獻。





佛缽

缽是僧人行乞之食器,乃比丘六物三衣、缽、坐具、漉水囊之一,也是佛堂陳設之供器。據佛經規定,出家者使用之缽的製造材料、顏色、大小皆有定製。

青金石佛缽,清乾隆時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扎什倫布寺藏


賁巴壺

賁巴,藏語「瓶」的音譯,在藏傳佛教中使用很廣,有流者稱壺,無流者稱瓶。賁巴壺成為藏傳佛教的佛事活動中貯水用的凈水壺,多用金、銀、銅製作。清代,賁巴壺除了作為宮中佛堂的供器外,也是皇帝賞賜給西藏、青海地區宗教領袖及佛教寺院的賞品。同時也作為陵寢的陳設供器。

綠地粉彩蓮托八吉祥花卉紋賁巴壺,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扎什倫布寺藏

此件賁巴壺上部為台形口,頸部呈塔式,下接圓腹,一側有象鼻形長流與腹相連,圈足內松石綠釉地紅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



白地描金勾蓮八寶紋賁巴瓶,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故宮博物院藏

該瓶乃乾隆年間由景德鎮御窯專為清宮燒制,通體金彩描繪紋飾,腹部繪勾蓮紋、八寶紋。

八吉祥

八吉祥,又稱佛教八寶,為佛前供器,通常與七珍合供於佛前。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白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

粉彩八寶,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故宮博物院藏

這套瓷八寶通體以粉彩裝飾,上有仰蓮座托八寶,下承覆蓮座,中間有雲紋擁柱支撐。

白螺代表佛陀的三條頸紋。印度傳統於戰鬥時吹響螺殼以示警;佛陀的法音有警誡眾生的作用,故以白螺為表徵,同時亦代表法音能夠遠播。

寶瓶代表佛陀的頸,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寶瓶又為教法、教義的表徵。寶蓋代表佛頂,置於佛陀頂上,能遮蔽風日。

雙魚代表佛陀的雙目。佛用慧眼慈視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故又為智慧的表徵。

蓮花代表佛陀的舌頭。佛以廣長舌說一切法,令眾生都能因此知道佛教義理,是為「舌燦蓮花」。蓮花清凈,出污泥而不染,故又表徵出世間法。

吉祥結代表佛陀的心,又稱為無盡結,因為此結無首無端,代表 佛陀心法無盡。此結亦可視為兩個「萬字」交搭而成,因此亦為心脈的表徵。藏密上師常以此結為信眾佩戴加持。

尊勝幢代表佛陀所得的果位,其能證無上正等正覺,是為佛教的勝利,故以尊勝幢來表徵。幢即是佛的旗幟。

佛教中常以法輪比喻法如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轉動,無堅不摧。法輪也指佛陀說法如車輪旋轉。

金釉瓷法輪,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故宮博物院藏

法輪通體飾金釉,仿金質法輪。金釉瓷法輪仿銅鎏金與寶石鑲嵌效果,為乾隆朝所首創,至嘉慶朝仍有製作。法輪既作為八寶中的一寶,也是單獨供奉物。

七珍

七珍,亦稱七政寶,為佛前供器,原為古印度神話中轉輪王福力所生之寶。一為輪寶,降伏四方惡魔;二為白象寶,佛以形象教人;三為紺馬寶,驅馳四方,跋涉生死大海;四為神珠寶,凈濁水;五為玉女寶,為轉輪王之供養;六為主藏臣寶,掌寶藏;七為將軍寶,是轉輪王的護法神。

金嵌珠七珍,清,故宮博物院藏


此七珍用金成造,滿嵌珠石,做工精細,是宮中法器的代表作品。

金剛鈴杵

鈴是藏傳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也稱為藏鈴、金剛鈴等,常在修法時搖響,是諸尊警告有情,使之喜悅的法器。因其體堅固,故稱金剛,又因其形為五鈷形,故亦稱五鈷鈴。藏傳佛教視之為代表智德的法器。

杵是佛教法器名,原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佛教密宗用以示堅利之智,是斷煩惱、伏惡魔的法器。用金、銀、銅、鐵或硬木製成,長八指至十六指,其中以十六指為上,十二指為中,八指為下,兩端有獨股、三股、五股。一般認為金剛杵象徵菩提心,不持金剛杵念佛,念佛就達不到目的。

永樂款鈴杵,明永樂,故宮博物院藏

這套鈴杵為明永樂年間所制,內鑄「大明永樂年施」,由明代宮廷製造。鈴為杵形把首,上有佛首覆蓮,並鑄有六字真言及瓔珞、金剛杵等紋飾。杵為銅鍍金五股杵,兩端皆出五峰,代表五佛五智。

永樂四年(1406年),西藏尚師哈立麻千里迢迢,到南京覲見永樂帝,受到隆重的禮遇。此鈴杵即在永樂帝賜物之中。

壇城

梵文音譯為「曼陀羅」。壇城以立體或平面的方、圓幾何形並塑或繪以神像法器,表現諸神的壇場和宮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結構。為便於人們修行,後人據其內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繪畫方式分別製成樣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壇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陳設於佛堂,以供觀想。

大威德金剛壇城,清,故宮博物院藏

這座壇城是以掐絲琺瑯工藝製成,台座四面分別繪有青、黃、赤、白、綠五色,代表地、水、火、空、風。殿頂立一寶瓶,左、右各有一獸啣幡,環繞以吉祥草、幡、寶瓶及菩薩、護法。此壇城既是一種供器,也是一種法器。其體形龐大,色彩鮮艷豐富,反映了中國18世紀中葉掐絲琺瑯工藝的高超水平。

註:文中圖片除說明外,均拍攝自故宮「須彌福壽」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