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被「黑化」的原因

老王聊歷史 發佈 2020-04-20T18:09:41+00:00

不知道金庸先生哪裡來的底氣,就這樣水準的言論就敢在中國人文最高學府里進行公開演講,而他所推崇的湯因比正是「中國停滯論」的鼓吹者之一,他在《歷史研究》中寫道:在這個天朝里,好幾百年過去了,什麼也不增加,什麼也不減少,什麼政府、教育,整個的生活制度全變成了一種繁文縟節,在那裡知識本身

仔細說來,明朝被「黑化」大致可以分為「古」「今」這兩個方面。

我們先說「古」,這裡的「古」主要集中在滿清一朝,隨著大明滅亡、滿清入關,最早對明朝作出評價的,當屬清初的遺民,代表人物有:傅山、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他們於明朝滅亡後,紛紛從各自的立場和角度,對明朝滅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按照道理來說,這些人心懷故國,又經歷了那場山河巨變,有切膚之痛,他們的記述應該最為真實可信,也最具客觀性,但事實上卻非如此,因為他們的研究無不著眼於明亡的教訓,對大明負面的評價要遠遠多於正面評價,因此他們的記述就成為了後世「明黑」攻擊明朝的最有力「證據」。


清高宗修明史,他的主導思想就是通過編修明史來彰顯清朝優於明朝,當然不僅僅限於修訂明史,乾隆朝編寫的《明通鑑綱目》、《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歷史職官表》、《四庫全書》《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合稱續三通)等書,無不體現著這一主導思想,那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對明朝加以鞭笞,從而彰顯大清立國之正,遠超於明。這裡尤其要強調一下《四庫全書》。清朝統治者再組織編纂《四庫全書》時,「凡牴觸本朝之語盡行銷毀」,總共銷毀了多少書呢?按照當時的說法是「收三千、毀三千」,當然這裡的「三」按照傳統文化的慣例應該是個約數,就是非常多的意思,凡是書名裡帶有「皇明」「皇漢」之類的全部禁毀,凡是把大清成為「建奴」、「東奴」的全部禁毀,凡是宣揚大明功德的全部禁毀、凡是彰顯漢族民族自豪感的全部禁毀……即便留下來的,也是逐字逐句的進行審核、閹割、篡改,試想在此情況下,其史料有多大可信性?


乾隆年間修明史的時候,華夏已被滿清統治百餘年,漢人們當了百餘年的奴才了,已經習慣成自然了,他們對於明朝人的思維和行為,已經完全無法理解了,當他們看到明朝那些個性張揚、活潑跳脫的人和事,第一感覺就是「甚為荒誕不經」。再加上滿清統治者不遺餘力的「崇滿丑漢」宣傳,明朝在滿清文人的眼裡已經逐漸的成了荒誕陸離、積貧積弱的代名詞了。例如:紀曉嵐在編寫完《四庫全書》後,自己又編寫了一套《四庫全書總目》,這裡邊他編寫張瑄《南征錄提要》時就曾說「明人極弱,自其盛時已然」。

還有就是乾隆修明史時,積極的宣揚「清承明制」,反覆的向天下人鼓吹說清朝的制度是對明朝制度的繼承,這樣就造成了「明清捆綁」最終形成了「明清板塊論」,人們喜歡把明朝和清朝連在一起說,仿佛兩個朝代都差不多的,以至於後來把清朝的種種弊端都歸咎到明朝身上。

那明朝和清朝是不是差不多呢?當然不是,不但不是差不多,而且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朝代,這裡我舉幾個例子,比如明朝的內閣和清朝的軍機處,這其中的差別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了,不必贅言。再比如明初實行海禁,清初也實行海禁,雖然名字一樣但差別可大了去,明朝海禁是為了防止倭寇,而且只是禁止民間海貿,海外貿易由官方壟斷而已,並且到了中期「隆慶開關」又徹底的放開了,同時他並不禁止外國人到華貿易的。清朝的海禁才是真正意義上海禁,「片板不得入海」不但清國人不得出海,除了欽定的七個國家(東南亞諸國加上日本朝鮮)外,別的任何國家的人不許來貿易,一直到了清末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弄個「十三行」買辦,還是不准民間參與對外貿易。


「今」人對明朝的黑化,主要是受三部書一個人的影響。

三部書分別是吳晗的《從僧缽到皇權》、丁易的《明代特務政治》、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個人就是武俠小說宗師金庸先生。

吳晗同志雖然是我國著名的明史研究專家,但他寫的《從僧缽到皇權》後改名《朱元璋》與丁易所寫的《明代特務政治》一樣,成書於國民黨執政期間,他們均採取「影射史學」的方法,有目的的編寫歷史著作。「借」批判朱元璋來批判蔣介石、「借」批判明朝的專制統治來批判國民黨殘酷的統治、「借」批判明朝的廠衛制度來批判國民黨的特務制度。

因此他們強調實用性而忽略科學性,在歷史評價方面往往失准,而且為了廣泛傳播的需要,他們對史料的選取方面多「野史稗錄」,因此這兩部著作都存在有目的的誇張、失實,拚命放大朱元璋和明朝歷史的陰暗面,對明朝的評價過於負面,缺乏一般史學著作的客觀公正,造成了普通讀者對明朝認識的極大誤解。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影響更大,但「黑明」也更徹底,他的書是在自己論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的基礎上改編而成。他採取的是以論代史的寫法,就是先有論點,然後根據論點的需要來選擇史料,合適則用,不合適則廢,甚至拼湊史料、裁剪史料,完全缺乏客觀和公正性。而且在寫法方面也存在著大量採用「文學方法」而非「史學方法」。

黃仁宇本是國民黨軍隊的一名基層軍官,在解放軍破城前夕離開軍隊到美國去讀大學,在美求學期間全面接受了費正清等人的「哈佛學派」所謂的「中國停滯論」的思想,正是基於此思想認識,他完成了論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並且提出了「明代倒退論」的觀點。

黃仁宇是「中國停滯論」的徒子徒孫,歷史觀根本錯誤目前已被學界所證實,但其作品《萬曆十五年》卻在普通讀者那裡引起了廣泛的影響,幾乎成了明史愛好者的必讀書目了。伴隨著該書的傳播,「黑明」思想在普通讀者那裡得到極大的呼應,擁有巨大的市場。


金庸先生也是「中國停滯論」的忠實粉絲。他在北大講學的時候不講小說,偏偏講歷史,他說:

英國對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一位歷史學家名叫湯因比,他寫了一部很長很長的《歷史研究》。

應該說是到了中國的明朝,從那時起,中國開始落後了。我想其中原因,一個是政治上的專制,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很嚴,一點也不自由開放,動不動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嚇得人們不敢亂說亂動,全部權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裡。另一個原因就是明朝對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異想天開,實行所謂海禁,把航海的船隻全部燒掉,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斷絕與倭寇的來往,餓死倭寇。

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不知道金庸先生哪裡來的底氣,就這樣水準的言論就敢在中國人文最高學府里進行公開演講,而他所推崇的湯因比正是「中國停滯論」的鼓吹者之一,他在《歷史研究》中寫道:在這個天朝里,好幾百年過去了,什麼也不增加,什麼也不減少,什麼政府、教育,整個的生活制度全變成了一種繁文縟節,在那裡知識本身都不知道什麼是進步,什麼叫發展。而只是像把才能埋在土裡或者把錢財藏著不用一樣,經驗既不起促進的又不起當道的作用。


如果說黃仁宇先生把「中國停滯論」發展為「明代倒退論」的話,那金庸先生則把「中國停滯論」發展為「輸血融合論」。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理論為指導,金先生才會極力把諸如趙良棟、吳六奇等漢奸一個個洗白,才會塑造韋小寶這樣奇葩的「砸鍋黨」吃的是「反清復明」的飯,砸的卻是反清義士的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