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這10組年輕中國設計師值得你關注

安邸ad 發佈 2020-01-02T00:18:19+00:00

*順序按照名稱首字母A-Z排列 *Atelier JM毛 傑Atelier JM於2018年成立於寧波, 是一個以研究探索為主, 注重材料解析, 人與設計關係發展的創新型設計工作室。

由《安邸AD》聯合設計盛事「設計上海」發起的「中國設計新星」迎來第6屆,從上百份報名中,我們發現了中國年輕設計力愈加豐富多元的面向。歷經評審團審慎評選,最終「2020中國設計新星」十強終於誕生!

當家居市場趨向飽和,聚焦「第一眼」的設計只會稍縱即逝;當人工智慧滲透傳統造型設計,站在2020年的起點,我們試圖發問:未來設計師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有人深入製造工藝,探索傳統工藝與材料的新可能;有人投入新技術,讓工程與技術通過情感化的設計綻放……他們不再追逐教條式的標準答案,在新世界文化之中長出自己的設計模樣。他們的設計面孔,是新鮮的、深刻的、長遠的。

* 順序按照名稱首字母A-Z排列 *

Atelier JM

毛 傑

Atelier JM(卯介設計)於2018年成立於寧波, 是一個以研究探索為主, 注重材料解析, 人與設計關係發展的創新型設計工作室。

在其最新一組座椅、長凳及茶几的家具系列中,鋁和不鏽鋼這種工業金屬材料被用作家具的主體結構,鋁材、鋼材被彎折加工處理成為了座椅扶手的一部分,加以面料、或是茶几中使用的波浪型玻璃板,充分考量了材料與色彩,在保證舒適度之餘,也令家具產生軟與硬之間的微妙碰撞感,整體上保持優雅的氣質。還有一組結合了照明功能的壁掛圓鏡,滑動鏡子,燈光自然增亮,人與物的互動中激發情感。創始設計師毛傑注重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多年在歐洲求學與生活的經歷帶給他獨特的設計思維方式。他希望自己的設計是合理性與感性並存。

"結構 02" 沙發

"結構 03" 長凳

「日食」壁燈

陳星宇 Chen Xingyu

曾擔任中國原創家居品牌「本土創造」的設計總監多年,今年陳星宇正式成立個人設計研究室SING CHAN DESIGN。陳星宇熱愛建築,敏銳於體塊與特徵的塑造,擅長對文化、物質進行本質的結構與重塑。

豐富的實踐經驗令他熟諳原材料、設計與製造之間交織的關係,也曾探索如混凝土廢渣、瓷磚廢渣如何煥發新機,並以批量製造方式實現美學與實用並存的產品。成長於廣州,地域屬性令他較早接觸外來物,陳星宇接收全球文化的路徑可謂新一代的縮影,他思考著「全球化不可逆的情況下,對於傳統,我們要叨叨念的維繫還是塑造當下文化?」懷抱這一疑問,他最近的嘗試更多是一種記憶狀態出發,將傳統中能夠感動他的東西在設計中延續。

為品牌方設計的「瓦片」系列燈具 - 掛燈

為品牌方設計的展位空間及「瓦片」系列燈具

任職「本土創造」期間更多作品

灃茂設計 Femo Design Studio

王 樹 茂

灃茂設計(Femo Design Studio)由設計師王樹茂創立,是一家立足於中國深圳的多元化設計研究室,主要為國內外品牌公司提供燈具、家具、各種生活用品的創新設計服務,同時工作室致力於探索新材料的設計可行性,長期開展概念性的設計項目。

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經常啟迪王樹茂,比如水面浮萍啟發了他設計的桌几,美觀趣味,在結構上精簡製造,腿部連接僅有兩個金屬焊接點。工作室同時致力於原版設計的支持和推廣,擁有五百餘件原版設計收藏,與現代主義經典設計朝夕相處,王樹茂始終思考著設計的合理性、材料與工藝如何連通彼此。其作品「丹麥椅」便源於設計師對丹麥設計的研究,兩根實木彎曲組合成一個整體,構成最簡單的扶手和靠背,同時形成穩定結構,在後背和腿部連接做了細微的切面處理,外觀輕巧簡約卻細節豐富。

丹麥椅

浮萍邊桌

Shell Chair(左)、Frame Chair(右)

INSDIM

林 舒 安

林舒安,95後設計師,產品設計專業大三在讀。INSDIM 是由他與張嘉寅在高中時組建的團隊 INSLENS演變而來的。不同於多數人,他們在讀大學前就開啟了設計之路。

在技術突破方面,充滿想像力、形似花朵的Rachis香檳杯其實是3D列印產品,形式表現力之下也突破了3D列印工藝對厚薄度的限制;造型圓潤的ClockMP系列時鐘分別採用機械機芯、石英錶盤、牆面投影3種時間顯示方式,妙趣橫生;當回歸傳統陶瓷餐具時,頗有意境的Bloom系列餐盤設有可作為防止筷子與湯匙滑落的邊緣結構。「日常之物如何才能更美?」抱有這個疑問的他們為每件產品融入敘事與趣味,卻也在其中探索技術、工藝與人交互的邊界。INSDIM展現出年輕一代設計師在現有商業環境之下蓬勃的創造力,他們總能同時拿出或保守或跳脫的多種方案「俘獲」甲方的芳心。

CLOCKMP台鐘系列

Rachis 3D列印酒杯

Bloom 陶瓷餐具;PIXEL>RAR趣味互動鍵盤

明設計工作室 MING DESIGN Studio

黃 稚 雅(左)、張 明 碩

明設計工作室(MING DESIGN STUDIO)由張明碩與黃稚雅聯合創立於阿姆斯特丹,二人均畢業於荷蘭埃因霍溫設計學院。張明碩身兼飛利浦產品設計資深顧問,黃稚雅曾任職于飛利浦照明,他們在家電產品設計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熟悉工程與技術。工作室同時致力於研究傳統材料、工藝與結構的潛力,探索人、物、及其所處時間空間之中的關係,提升日常家居產品的溫度。

像是令加濕器與花瓶合二為一,通過自然蒸發的原理,讓加濕功能置換於到花器之上,改寫了家電過於冰冷的慣常風貌及使用方式;受中國傳統竹樓啟發設計的一組家具系列,不用任何膠水,而是發揮竹結構的特性以獨特的連接方式打造高凳、長凳;用陶土燒制的茶壺包括壺與茶杯兩部分,茶杯倒扣壺身之上,同時保溫。工作室服務過的品牌包括Droog Design、半木、Ticklaar Makkum、西頓燈具、Calmthink等。

Humidifying Vase 加濕器

Slow 壺

ZHU 系列

明渡設計工作室 MINGDU Design Studio

梁 晨

致力於設計研究是明渡設計工作室在商業設計服務之外的主要方向。工作室由設計師梁晨於2016年在德國漢堡成立。

他們挖掘到絲瓜瓤所具有的密集結構,嘗試將其壓制於普通的膠合木板上,形成全新表面處理工藝,產生近觀與觸摸起來別有質感的肌理,既提升了膠合板家具的美學層次,也開拓了自然材料與工業用材結合的可能性;他們也關注於社會設計方向,例如城中村的居民生活,探索怎樣的家具形制更適合這種特殊的城區,早前先嘗試設計了一系列可摺疊的靈活性家具拋磚引玉。工作室將長期進行這類研究項目,不斷優化,從中吸取的經驗也影響他們在商業項目中的設計概念。工作室作品曾獲得德國紅點至尊獎、德國IF設計獎、德國國家設計獎等多項國際設計大獎,展出於全球多個設計展覽。

LUFFA Series 絲 系列

MOGU Stool

旋轉屏風

辛華琛 Xin Huachen

設計師辛華琛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2018年他與從事家具行業十年的馮若津攜手,創立了家具品牌Side以及設計團隊。

蝴蝶榫工藝在過去多用於實木裂紋板材之間的拼接,辛華琛及團隊察覺到這種工藝的實用性及優雅感,將其應用在曲木板材的連接當中,榫頭銜接了兩片形狀完全相同曲木板——座面板與靠背板。透過新用「蝴蝶榫」這個細節,便能發現這個團隊異常執著於工藝、材料與生產方式的多樣性,擅長探索約定俗成的方式是否有其他應用的可能。當平板式包裝家具因經濟實用而普及,Side也會延續這種模式,同時注入更具趣味的審美,例如一組能讓使用者自主安裝的桌几,桌腿與桌面以木槽相嵌方式連接,連接點也成了美的一部分。探索工藝,發掘其巧妙之處並重新應用,在整體上,審美、趣味與情感又一氣呵成,這是Side的設計能量。

銀杏椅

麵糰沙發

拼板桌

溫諾設計 Wenlot Design

劉 迪 功

Wenlot(溫諾)由建築師出身的劉迪功與律師出身的謝文濤於2018年在上海創立。就像團隊名稱寓意著「有溫度的許諾」,這群「90後」希望尋找承載著中國人集體記憶的民間物件,並以有機、符合當代審美的方式重塑它們。

就像在其最新的1990系列中,他們重新設計了民間的搪瓷器皿,改用陶瓷燒制,令人熟悉的器皿傳遞出新的溫度;還有過去在南方鄉村常見的竹椅也煥然一新,更加有機、流暢的木質骨架既延續了老竹椅的舒適性,也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在海外留學時,劉迪功深受北歐設計思想薰陶,他認為有機、宜人的設計不分國籍與時代,是共通的。Wenlot將持續探索中國民間生活、傳統文化中精深的部分,升級這些瑰寶,傳遞給更多的中國年輕人。

83號椅

1990系列茶具

1990系列更多家具作品

曾靜華 Zeng Jinghua

畢業於浙江大學、曾在國內原創家居品牌木智工坊工作兩載,前年選擇進入芬蘭的阿爾託大學深造——曾靜華的學修履歷反映了這個女孩熱衷思考和歷練自我的個性—「總是傾向質疑一些經典設計的存在合理性」,而不受固有思維影響去做設計,也成為曾靜華近年作品中的一大思想。

其作品Cross Chair將油氈與膠合木板組合成半圓管結構,打破膠合板寡淡的常態,細膩柔軟中實為有力結構;在探討玻璃這種傳統材料的Tools系列裡,將玻璃加工行業里的幕後工具直接引入成品,讓玻璃瞬間流動的狀態因「工具」的直接加入而凝固成永恆。曾靜華曾參展瑞典斯德哥爾摩家具展、赫爾辛基設計周等,作品展出於芬蘭國家博物館、Iittala & Arabia Design Center、Artek品牌旗艦店、Forbo Linoleum公司博物館等。

Cross Chair

Torii 衣架

Tools系列

張進 Jin Zhang Studio

張進畢業於柏林藝術學院,2018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他給予我們的印象是兩個設計路線:一邊深化普通工業材料實現優良設計的可能性;同時在傳統材料及工藝中探索新方法並尋找新的應用可能。

被人們習以為常的一種建築構件——瓦楞金屬頂棚變成家具的組成部分,張進發現了這種建築材料的可塑性及曲線之美,重新調整其角度、安全性等,並設計出新的成型磨具,最終在一組柜子、長凳等新家具中應用。他的「蠶繭重構」項目打破了傳統絲綢提取蠶絲原材料的過程,他設計了一台處理機器,利用蠶絲原本具有的膠質(傳統流程中則是去除膠質、過程費時)令蠶絲抽取後得以在另一台模具上直接成型,為這一古老材質提供了新的可能。這種處理方式也適用於更高效地製作絲質器皿、掛毯、隔音材料等。張進工作室曾參與米蘭設計周Ventura Future展以及斯德哥爾摩家具展,並被提名為2019年斯德哥爾摩家具展「Rising Star」。

波浪椅 、7號架

蠶繭重構

以上10組設計新秀你最喜歡誰的作品?

與我們分享你的點評吧。

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3月12日「設計上海」,

讓我們期待他們的表現。

2020 中國設計新星

@ 2020年「設計上海」

......................................................................................................................................

展期:2020.3.12 ~ 3.15

地址:上海世博展覽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