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能是第二個地球!大小溫度接近,還有液態水

新晚報 發佈 2020-04-17T06:14:52+00:00

15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說,天文學家很有可能發現了第二個地球。天文學家新發現的這顆行星,集兩個「類地數據」於一身:大小和地球幾乎相同,它的軌道位於恆星的宜居帶,溫度接近地球,這意味著這顆行星的表面可能存在著液態水。

15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說,天文學家很有可能發現了第二個地球。

天文學家新發現的這顆行星,集兩個「類地數據」於一身:大小和地球幾乎相同,它的軌道位於恆星的宜居帶,溫度接近地球,這意味著這顆行星的表面可能存在著液態水。

液態水的存在,表明這顆行星可以維持生命。美國宇航局(NASA)認為,它有成為外星生命家園的基礎條件。

NASA描述類地行星的環境示意圖

體積是地球的1.06倍

這個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開普勒-1649c,距地球300光年,圍繞著一顆約為太陽四分之一大小的恆星運行。

NASA說,令人興奮的是,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2000多顆系外行星中,這個行星無論是大小還是溫度,都與地球最為相似。

地球與開普勒-1649c的大小對比圖

所謂系外行星,就是太陽系之外的行星。

華盛頓特區NASA總部科學任務局副局長托馬斯·祖布欽說:「這個迷人的遙遠世界給了我們更大希望,讓我們看到第二個地球位於一顆恆星的軌道上,等待著被發現。」

這個新發現的行星體積是地球的1.06倍,從恆星接收到的星光量,是地球從太陽接收到的星光量的75%,這意味著這顆行星的溫度也可能和地球相似。

藝術家繪製的開普勒-1649c表面概念圖

它繞著一顆紅矮星轉

與地球不同的是,開普勒-1649c圍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這類恆星以耀斑而聞名,雖然目前在這個恆星系統中還沒有觀測到耀斑現象,但是如果耀斑真的發生,會使行星的環境對任何潛在生命構成挑戰。

開普勒-1649c的模擬圖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院安德魯·范德堡說:「我們得到的數據越多,看到的跡象就越多,表明這類恆星周圍普遍存在著潛在的可居住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系外行星。由於紅矮星幾乎遍布於銀河系的每一個角落,所以總能發現這種大小和地球相當的、潛在的可居住行星。」

這項研究發表在周三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這類行星大約有50個

科學家是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原有觀測數據發現這顆行星的。

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擁擠,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地球的科學家就開始將目光瞄準太陽系外的行星。

1995年2月起,「鳳凰計劃」開始利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帕克斯64米射電望遠鏡,觀測200光年以內約1000顆鄰近的類日恆星,從而在其恆星系統中找到類地行星。

所謂類地行星,一般具有如下特徵——

  • 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而不是氣體行星。

  • 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

  • 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

  • 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

在太陽系中,水星、金星、火星和地球都是類地行星,還有一顆類地矮行星穀神星。

據NASA在2019年8月18日公布的數據,已發現系外行星4043個,其中開普勒發現的確認行星為2345個。2014年開普勒故障後重啟的K2任務,發現的確認行星有389個。

開普勒探測到的近地球大小的宜居帶候選行星大約有50個,其中30多個已被證實。

它為何特別令人興奮

這次發現的開普勒-1649c,既不是地球科學第一次發現的「第二個地球」,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看編號就能略知一二。

開普勒-1649c是小字輩的類地行星,范德堡說它「特別令人興奮」,是因為它很獨特。

NASA說,有其他的系外行星在大小上更接近地球,比如TRAPPIST-1f和Teegarden c,大小几乎和地球一樣;還有系外行星的溫度更接近地球,如TRAPPIST-1d和TOI 700d這兩顆行星,表面溫度區間和地球相類。

但沒有一顆行星像開普勒-1649c那樣,在這兩項數據上均接近地球,且也位於其恆星系統的宜居帶。

據NASA披露,開普勒-1649c距離紅矮星非常近,導致公轉周期很短,一年只相當於19.5個地球日。同時,這個恆星系統有另一顆大小相同的岩質行星,但它圍繞恆星運行的距離只有開普勒-1649c的一半,差不多相當於太陽系中金星相對於地球的地位。

星際移民,還早

發現越來越多的系外行星,甚至是宜居帶候選行星,是否意味著我們距離星際移民越來越近了呢?

以目前的科技發展情況,還很遙遠。

據2016年NASA歐洲南方天文台發布的消息,新近發現的圍繞比鄰星運行的一顆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距地球只有4.24光年。

這已經是該類行星距離地球最近的紀錄。摺合成更加直觀的數據,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差不多是40萬億公里。

以「旅行者一號」每秒17公里的速度,飛到這顆行星大約需要15萬年。

以NASA帕克太陽探測器在近日點每秒300公里的速度,要飛到這顆行星大約需要12736年。

1萬年,對宇宙來說是一眨眼,對人類則是非常久遠的。

開普勒-1649c距地球300光年,要到達這顆行星,用上面兩種飛行器,分別需要1061萬年和90萬年。

1061萬年前,人類還剛剛處於臘瑪古猿從猿類到猿人進化的過渡種類的時期。

也就是說,哪怕發現的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再多,要想真正實現星際移民,人類在科技上還需要做出特別重大的突破。

來源:齊魯晚報 現代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