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首場勝仗就是他打的,不是大功臣嗎?最終卻落得悽慘結局

歷史扒扒拉 發佈 2020-01-26T23:56:03+00:00

"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素"是直率的質樸,是自然的本性。他熊熊大火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揮灑自如的作風,的確是人如其名。這樣的性格,和他所生長的那不幸的時代構成了強烈的矛盾衝突。古希臘英雄拚命掙扎奮鬥,終於敵不過命運的力量而垮了下來。打擊袁崇煥的不是命運,而是

袁崇煥,明朝名將,字元素,號自如。原為一介書生,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素"是直率的質樸,是自然的本性。他熊熊大火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揮灑自如的作風,的確是人如其名。這樣的性格,和他所生長的那不幸的時代構成了強烈的矛盾衝突。古希臘英雄拚命掙扎奮鬥,終於敵不過命運的力量而垮了下來。打擊袁崇煥的不是命運,而是時勢。雖然,在某種意義上說來,時勢也就是命運。像希臘史詩與悲劇中那些英雄們一樣,他轟轟烈烈地戰鬥了,但每一場戰鬥,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明軍節節敗退,眼見就沒有希望了,半道殺出來一個袁崇煥

在努爾哈赤的統率下西服蒙古、東平朝鮮,以區區六萬人大敗號稱四十萬的明朝遼東經略使楊鎬的部隊,陷廣寧、克瀋陽、下遼陽的時候,大明朝的統治者已經習慣了失敗,他們麻木地批著公文:某某總兵棄地私逃,殺;某某巡撫不屈殉節,追封三級;某某經略使損兵折將,斬首,傳首九邊。總之,逃了的殺,死了的獎,打的都是死人官司。但是有一天,北京城的大小官員們突然發現面前的公文自己不會處理了——寧前道袁崇煥上報,寧遠大捷,殺敵數萬,擊斃敵人最高統帥努爾哈赤。這種消息無異于晴天霹靂,朝野震撼,頭頭們所能幹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複查、核實、再核實。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袁崇煥的頂頭上司讓他撤退,他牛脾氣上來了:"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我的官職是寧前道,寧遠就是我葬身之處!結果努爾哈赤十幾萬百戰百勝的大軍,愣是攻不下小小的一座城,大汗怒了,親臨前線指揮,被紅夷大炮打傷,不治而亡。

當大明朝的頭頭腦腦們終於相信這一切確實不是夢後,那種興奮勁簡直沒法說了。天啟皇帝大獎功臣:"此次大捷全賴朝中各位愛卿領導有方,寡人重重有賞,欽此!"皇帝沒有食言,朝中那些連寧遠在什麼地方都搞不清楚的大員們個個都撈到點油水不說,連魏忠賢一個剛出娘胎的侄孫都封了個伯爵,據說是如果沒有魏公公殫精竭慮、運籌帷幄,寧遠一戰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績的。這就是他們的邏輯,打了勝仗是魏公公領導有方,打了敗仗是前線指揮官們貫徹方針不力。既然如此,那個小小的寧前道叫什麼袁崇煥的,功勞也就是一般般了,賞他個遼東巡撫,反正這種官沒有人敢做,不如便宜他算了,欽此,大家謝恩。

原本明軍有望進勝,可是他主張講和,皇帝就不相信袁崇煥了

金庸先生寫過一篇《袁崇煥評傳》,他認為,這個人最大的性格特點就是廣東蠻子不要命的倔犟,認死了的理,幾十頭牛都拖不回來。袁崇煥拿身家性命賭來的寧遠大捷,成了朝中大員們晉升的階梯。自己僅僅當了個遼東巡撫,他倒是沒什麼想不通的:遼東巡撫雖然不是什麼美差,還隨時有性命危險,但總算是方面的負責人,這就有機會來完成自己的理想了。

又過了一年,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圍攻寧遠、錦州,攻城不下,野戰不克,損兵折將,連夜潰逃。袁崇煥從此威震遼東,令清兵聞名喪膽。真英雄也!清軍鎩羽而歸,當上了大汗的皇太極和兄弟們總結,認為明軍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在於袁崇煥善於守城,所以得出的結論是,要和明軍野戰。數年後,後金十幾萬大軍再度西進遼西走廊,進攻寧遠、錦州,這兩地就是袁崇煥把守的。然而這次攻勢最後卻以在錦州城下野戰輸給明軍告終。從此,明由戰略防禦進入了戰略相持,遼東的恢復已經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了。偏偏這個時候,袁老被撤了職,理由是他和後金商討議和。自南宋以來,中國人就恥言議和,仿佛只要談議和就是秦檜,只要談抗戰就是岳飛似的。事實上,歷史沒有這麼簡單。

袁崇煥的時代,明朝的問題在於內部,明朝的滅亡被今天的人認為是財政的破產而非軍事的失敗:萬曆初年明朝的正常歲入是四五百萬兩左右,可是自從努爾哈赤舉兵以來,由此而引發的"三大餉"等加派後來竟徵到了二千多萬兩,如此涸澤而漁,國家怎能不亡?袁崇煥統率的薊遼軍區,就經常搞到沒有糧餉的地步,甚至因此發生了士兵譁變。這種情況下如果能用一年二十萬兩銀子換來暫時的喘息機會,更何況對方還有相應數目的回贈禮品,事實上這僅僅是一種對方稍占便宜的經濟貿易,和南宋的歲幣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明末弊病太多,不是官員武將不中用,而是他們得不到重用

而且迫使皇太極對明朝稱臣,把敵對性極強的"後金"國號改成了比較中性的"清",應該說在外交上還是成功的。穩定遼東的局勢,何必一定要花每年六百萬的遼餉,況且這還僅僅只是一個維持費用。南宋的局面是可戰而不戰,明末的局面是不可戰而戰,天下事哪有生拉硬扯地對號入座?因為做的事太超越當時人的思想境界,所以才導致袁崇煥只好回老家待著了。

再後來,明軍在袁大佬的指揮下擊退了後金軍隊,為了報復,後金軍隊在北京郊區大肆破壞。兵力有限,袁崇煥對此不予理睬,但是朝中大臣卻做不住了!因為外面的都是他們的產業。為了逼迫袁崇煥去保護他們的產業,他們上書說袁狗賊不僅賣國還通敵。崇禎看了之後,新仇舊恨一起算,直接把袁崇煥關進了地牢。雖然袁崇煥最後寫信讓祖大壽繼續帶兵擊退了後金軍,但是袁崇煥卻沒能擺脫死的命運,而且還是千刀萬剮最慘烈的死法。倘若崇禎信任袁崇煥,那後來還用煤山上吊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