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船長:第一個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家,「三下太平洋」的探險

跟着地圖看世界 發佈 2020-04-17T09:51:10+00:00

庫克船長與太平洋:「反發現」的發現家,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庫克船長:第一個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家,「三下太平洋」的探險

從1768年奮進號自英國普利茅斯啟航,到1779年庫克船長死於夏威夷之後,決心號與發現號於1780年返回英國為止,庫克船長耗費11年進行三次探險。

他的探險故事是歷史上的傳奇,甚至延續到太空時代:美國太空總署以庫克環球航行的船艦「奮進號」與「發現號」來命名太空梭。他日記中的自述「……來到在此之前無人抵達的遙遠之地」,也成為了《星際迷航》主角的原型。

現代世界版圖的認知,直到18世紀後期才慢慢成形,在此之前,南半球「未知的南方大陸」依舊神祕未解,北半球仍設法找尋貫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道,庫克船長接下了這些任務。正如隨行的約瑟夫.班克斯所言:

「我們看到最真實的世外桃源,我們將成為這裡的國王,這已不再是想像。」

庫克船長進階史:從學徒到探險隊指揮官,能幹的航海測量師

庫克船長的成長背景並不耀眼,家中排行第二。這位蘇格蘭出身的農場工人之子,年輕時受僱在運煤船上擔任學徒,定期往返英格蘭沿岸各地。見習三年後前往波羅的海的商船工作,1752年成為雙桅橫帆運煤船友誼號的大副,擢升船長後隨即於1755年投入皇家海軍「打掉重練」。

很快,他在1756年首次臨時執行指揮職務,在巡弋期間,擔任附屬單桅快速帆船庫魯撒號的船長,並在1757年通過航海長考試。

七年英法戰爭是其嶄露頭角的轉捩點,聖羅倫斯河及其周邊地圖的繪製證明了他是一位能幹的航海測量技師。戰爭結束後他參加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半島的海岸測量工作,獲得了海軍部和皇家學會的青睞。1768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接受皇家學會委託組成探險隊,派人前往塔希提調查「金星凌日」。

由於皇家學會推薦的地理學家兼天文學家亞歷山大.達林普爾,僅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擔任航海學家時有短期遠洋航行的經驗,無法達到當時海軍的專業化標準,海軍部拒絕其擔任指揮官,庫克遂成為最佳人選。於是,在當時默默無聞又非官場中人的他,開始了「三下太平洋」的探索旅程。

雖然在庫克航行之前,歐洲人探索太平洋已近250年歷史,儘管有早期的航行紀錄,當奮進號啟航時,歐洲人對太平洋多數地區仍一無所知。先來看看當時國際形勢。從全球史的脈絡來看,庫克的探索並非純粹為了求知,還牽涉軍事、貿易以及地緣政治上的戰略利益。

18世紀的太平洋是西班牙帝國的勢力範圍;馬德里掌握了從美洲到菲律賓跨太平洋的貿易航路。為了挑戰西班牙,英國希望能在地圖上仍是一片空白的南太平洋尋求機會,這是庫克探索任務的重要背景。

相較於大航海時代初期的波瀾壯闊,庫克船長的出航已接近後期,雖不掩其輝煌成就,但在技術及觀念上與剛開始已不相同。在哥倫布的時代,在確認航向與位置上全憑自己的盲目判斷,所以他始終認為自己是航向百分之百確定的「印度」。

而對庫克而言,已經有了四分儀(現代已進化為六分儀)與觀測金星凌日的反射望眼鏡,第二次航行還帶上了英國鐘錶匠哈里森設計的「經線儀四號」進行測試。

這些儀器外觀精光閃閃,格外引人矚目,也時常成為船員與當地人間偷竊甚至死傷的引爆點,不經意地流露出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碰撞與隔閡。

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泡菜與壞血病的巧合

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探險未知的航程,無一不惜運用迂迴與欺瞞戰術,讓手下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為相同的目標效力。

庫克顯然並非只是個愛畫圖的海上宅男,他也懂得領導手腕。治療「壞血病」的做法,讓庫克在1776年獲得了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他採取了「誤導」船員吃泡菜的機智手段。而達伽馬開創歐亞新航線,從印度返航時160名船員中約100人罹患壞血病死去;哥倫布西航前往印度,出發時200多人,幾個月後因為壞血病,只剩下30多人;麥哲倫環球航行時,因壞血病而死的也有70多人,高達三分之二。

儘管1614年英國外科醫生伍德爾曾向英國東印度公司建議食用新鮮水果與喝檸檬汁能夠預防和治療壞血病,但當時眾說紛紜,任誰也不知道哪種正確。

而庫克決定執行「在每日菜單中加入泡菜」的飲食命令,由於泡菜嗆鼻難以下咽,口感難以適應,很多船員不願配合。

庫克決定以逸待勞,一開始僅限供軍官食用,運用水手普遍認為「軍官重視的東西就是好東西」的心態,來誤導大家爭食泡菜。庫克記述,

「一旦他們看到長官們看中那樣東西,立刻回心轉意,把它當成寶,回過頭來感激不盡。」

1769年4月抵達塔希提時,船員的壞血病傷亡率降到了最低,在航海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成就,因為做對的事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反發現」的發現家:未知的南方大陸到底存在嗎?

有圖才有真相,海圖繪製足以佐證這一切。

庫克是位技術嫻熟的製圖師,對自己要求很高,寧可花大把時間描繪海岸線的彎彎曲曲,卻不太接近塔希提的女人。他在航行時完成的地圖與海圖往往是他行經海岸線時首次進行的精確測繪,在太平洋長期停留,並對玻里尼西亞地理、人文與自然環境詳細調查,是之前歐洲探險隊前所未有的。

前面說到庫克船長出航的起初目的是到記錄金星凌日,以計算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實際上,他所進行的英國海軍部支持的三次航行背後主要動機卻是尋找土地18世紀以前,人們相信在南方海洋的某個地方存在著一塊南方大陸,還有尋找新的商業與貿易機會。

尋找南方大陸未果可能造成兩種推論,一是沒找到,另一是不存在。這項任務成為英國與荷蘭在海上的明爭暗鬥。1642年荷蘭航海家塔斯曼為了尋找南方大陸,從非洲向東航行南緯47度,由於過於偏南,印度洋南部除了大霧、冰雹與暴風雪外,幾乎什麼看不到,船員紛紛抱怨天氣太冷,略偏北航行到南緯44度,於是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

17世紀中期荷蘭人多次到過澳大利亞西岸,將其命名為「新荷蘭」,但基於利益考量,這些人對澳大利亞興趣缺缺,「海岸是一片不毛之地,當地人又壞又惡」,「撇開他們的人形不談,跟野獸沒什麼兩樣」,由於未能在這片陸地發現金銀礦藏,最後停止了探尋。

庫克在1769年第一次出航尋找南方大陸未果,但同樣地航行到了這片海域,並確認了紐西蘭並非南方大陸的一部分;1770年抵達澳洲東岸,將其命名為「新威爾斯」,成為了航海史上的「一澳(大利亞)各表」

不同於荷蘭人,庫克與班克斯、索蘭德等人十分熱衷於觀察當地的人事物,

「他們的顏色相當深色或黑色,但我不知道這究竟是他們真正的膚色,抑或是衣服的顏色。」

哥倫布意外「發現」美洲大陸,為地理大發現立下了一個里程碑。而庫克「反發現」南方大陸,試圖證明某個傳說中的事物實際不存在,遠比找尋一個已知目標更為辛苦困難,因為他必須找遍全世界。

1772年庫克第二次航行,改沿非洲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東航,1773年1月首次跨越南極圈,駛至離南極大陸僅130公里後遇冰折返。1774年1月第三度駛入南極圈,駛至南緯71度10分離南極大陸不遠的海域,成為18世紀航海家抵達極南之處,證實太平洋南方「不存在」大陸,即使有,也不與澳洲相連。

庫克表示:

「我已經完成了航繞南大洋高緯度地區的任務,工作進行之徹底絕不容有南方大陸存在,而沒有讓我找到的可能性,除非它的位置非常靠近南極,非航行所能觸及。」

放言這塊大陸永遠無法讓人找到,這個「反發現」讓庫克順利擢升,他的人生達到巔峰,其提交的報告讓人們對「未知的南方大陸」的憧憬沉寂下來,直到1820年南極大陸被發現。

把「太平洋」當成自己的家:庫克三下太平洋

航海史上最早發現「太平洋」的是為了尋找黃金之國的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沃亞,而命名「太平洋」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至於為了尋找南方大陸,以及在北冰洋尋找西北航道,庫克把「太平洋」當成自己的家。

16世紀中期英、荷等國開始積極往海外發展,受限於1494年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往東為葡萄牙所有,往西為西班牙所有,前往亞洲的航路僅剩往北(往南將遭「未知的南方大陸」阻絕),一條是從西伯利亞北方東進的「東北航道」,另一條是從美洲北方西進的「西北航道」,庫克在1776年到1780年間的第三次航行,目的就是為調查美洲大陸北方是否有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通道存在。

庫克當時沿著美洲西岸北上的航線,一行人的觀察除了先前兩次在太平洋航行的觀察外,此次也擴展至阿拉斯加等地。

1778年決心號和發現號抵達三明治群島(即夏威夷),成為第一批踏上此地的白人,停留幾天後繼續北上。此次航行讓庫克再創極北之先,穿過白令海峽,直到北緯70度處才因為冰封而折返夏威夷,偉大的生命旅程也在此處畫下句點,庫克之死至今成謎。

「當夏威夷酋長得知他們返回的理由時,似乎很不高興。」

儘管大多數學者認為夏威夷島與西方文明不同,島民對庫克由盲目崇拜變成怨恨。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時代的航海探索將西方世界的性病、酒精與槍械帶入當地,而外來者的姿態若不夠謹慎謙卑,終將遭到被入侵的文明所反噬。

庫克自詡「不止於比前人走得更遠,而是要盡人所能走到最遠」,「若非榮膺首位發現者所自然而然帶來的喜悅……這一服務性事業不可能撐得下去」,有著淵博的繪圖知識、紮實的航海技術、嚴謹的組織管理與無窮盡的精力,也因此總是比別人多一份前往他人未竟之地的自信。仰賴季風航行的帆船,航向控制不如現代動力船舶容易。為了找尋南方大陸與西北航道,庫克所走的航線必須時常搶風調向,無法依習慣的商業航線順風前往,季風是一地形、海洋與大氣層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船員在航行上的寶貴靈感。

雖然三次的探索最終都未能發現目標,但庫克船上所攜回的人、動植物的素描與標本,對當時的西方社會仍帶來震撼,提供了當時理性時代的思想基礎,甚至啟蒙了浪漫主義。

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初期,法國、俄羅斯等各國也紛紛派出遠征隊,大舉擁入太平洋展開探索,庫克成功扮演了太平洋引航人的角色,而後才又有法國航海家拉佩魯茲等人承先啟後地接續著其未能完成的探險。

從維多利亞時代,庫克被尊奉為因公殉職的帝國英雄和澳洲的國父,到二次大戰後的數十年去殖民化期間,庫克被批判為西方帝國主義者殖民的先鋒,庫克的航行至今仍引起人們高度的興趣,也引發激烈的爭議。

對許多人來說,他的航行不僅重要,也改變了世界,與世人切身相關。只有不斷試錯所淬鍊出來的智慧,天馬行空的無窮想像才得以延續,造就出一個人、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時代的偉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