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什麼向東南亞擴張?遊牧民族將我們拖在了北方

北斗維斟 發佈 2020-04-17T09:59:35+00:00

看中國古代史都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中國古代的疆域擴張基本都出現在北方,而在東南亞卻很少。北方的遊牧民族勢力遠遠比南方的叢林民族更加難以對付,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疆域擴張都偏向北方呢?

看中國古代史都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中國古代的疆域擴張基本都出現在北方,而在東南亞卻很少。北方的遊牧民族勢力遠遠比南方的叢林民族更加難以對付,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疆域擴張都偏向北方呢?

一,為什麼中國的疆域總是向北方擴張

我們首先得從經濟上分析問題。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耕文明古國,中原王朝的擴張一般都只是占據適合農業發展的地區。最早的農業區是黃淮海流域和長江流域,中國最早的疆域也限於這兩個地區。秦朝統一後,中國的歷代統一王朝都向周邊擴張,但是基本都是向適合農耕的地區擴張。例如東北的遼東半島、北方的河套平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湟水谷地,以及華南的珠江流域和紅河平原。這些地區成為了古代所謂「漢地」,或者「內地」。


從民族習慣上來講,農耕民族具有保守、安土重遷的習慣,因此不太喜歡對外擴張。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則不同。草原民族的物質生產能力很差,畜牧業也十分不穩定,因此他們必須依靠掠奪來補給。因而,遊牧民族的侵略性就很強。在整個古代歷史上,遊牧民族對農耕地區的進攻就沒有停止過。

農耕民族面對遊牧民族的進攻,就會反擊。但是農耕民族反擊遊牧民族的難度很大。遊牧民族流動性太大,出兵不一定找得到他們的主力,找到了不一定打得過,打贏了也守不住。守不住就撤回,不久遊牧民族又死灰復燃了。中國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先出兵占據比較適合農耕的遼東、河套、河西走廊、西域、河湟谷地,進行了屯田,駐紮軍隊,修建長城。這樣,才可以比較有效地防止遊牧民族南下。占據這些地區,就會帶來疆域向北擴張了。

另外一個向北擴張就是遊牧民族帶來的。就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將北方的疆域納入中國版圖。例如遼、金、元、清的崛起,讓中國的疆域擴張到了整個蒙古高原,黑龍江流域、西域和青藏高原。農耕民族征服遊牧民族很難,但是遊牧民族卻可以較為容易地征服農耕民族。但是遊牧民族的文化匱乏,他們很快就會被同化,而他們擴張的疆域也成為了中國疆域的一部分。如此,中國就成為了農耕—遊牧組成的二元制國家。


二,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向東南亞擴張

東南亞古代大部分地區是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因為這裡氣候炎熱、森林密布、地形複雜。雖然這裡有湄公河、紅河等比較開闊的平原,但是這些在古代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基本都是森林。在秦朝用50萬大軍開闊了珠江流域紅河平原後,中原王朝就再也無法向南推進了。

東南亞的叢林民族對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威脅。他們的生活物資相對充足,但是社會又發展落後,因此長期和中國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中原王朝便不會花費巨大的代價向東南亞進軍。朱元璋曾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另外一個奇怪的現象是,中國的儒家文化也很難在東南亞傳播。實際上,儒家文化向周邊地區的傳播也僅限於日本、朝鮮、越南,遠遠比不上基督教文化、印度文化的傳播範圍。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儒家文化就是最適合東亞季風氣候下的農耕民族的,出了東亞這塊,就和別人的生活習俗格格不入。東南亞地區古代大多數地區成為了印度文化的影響範圍,原因是印度的宗教文化更有擴張力,對農耕民族、草原民族和叢林民族都適用。


那中國古代能不能通過一些特別手段向東南亞擴張呢?實際上是可以的,但是必須採用海洋民族的方式。也就是當中國的人口膨脹後,社會尖銳時候,政府就鼓勵人們移民海外,在無政府之地建立殖民據點,進行開荒。如此,既可以減輕內地和壓力,又可以加速東南亞地區的開發。不過,中國作為農耕民族,歷來都擔心人口流失,從未想過殖民。例如明朝鄭和下西洋,遇到海外華人,都是希望讓他們回國,不然就不會太客氣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