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鏡頭測評:只能用F4大光圈拍照的鏡頭,上世紀所產的人像柔焦鏡

在家學攝影 發佈 2020-04-17T11:22:03+00:00

Portragon100 f:4 柔焦鏡外觀與規格Portragon 100 f:4是一個外形比較小的鏡頭,鏡身直徑大約為45毫米、不包括前面的環,長約50毫米和66毫米,這顆鏡頭約84克。

本文就是給大家測試了一個人像柔焦鏡,其實早都做完測試了,一直在忙,沒有時間寫,現在才趕出來,下面就來看看這個古董級別的人像柔焦鏡測評。

Portragon人像柔焦鏡

這顆鏡頭在上世紀屬於非常便宜的鏡頭,距今約有50年左右了可能,鏡頭的定位是人像柔焦鏡頭,因為這顆鏡頭只有一個光圈,最大光圈為F4。

所以,意味著這個鏡頭也只能用這個光圈來拍照。這個鏡頭和以前玩過的適馬 100mm F2柔焦鏡頭基本上相差不大,不過適馬鏡頭更勝一籌,光圈相對來說更大,話說回來,這個鏡頭也是平民級的鏡頭。

在上世紀,主要生產鏡頭的廠家,在日本除了奧林巴斯之外,幾乎都銷售製造過不同原理的柔焦鏡頭。早在1980年左右,那時候流行的人像鏡頭主要是銳中帶柔,不過這種成像效果,也並沒有成為主流。

隨後攝影師所拍攝人像用的鏡頭,在成像方面是越來越銳利,有的鏡頭在放大後的效果幾乎堪比微距鏡頭,可以數毛。

柔焦鏡頭也還是蠻多,到現在絕大多攝影師都會用數碼後期製作柔焦效果,於是不少攝影新手都不太了解這類鏡頭,也不知道有這種鏡頭存在。

所以,本文就是用這個Portragon 100 f:4拍一些樣片讓大家看看。

Portragon 100 f:4 柔焦鏡外觀與規格

Portragon 100 f:4是一個外形比較小的鏡頭,鏡身直徑大約為45毫米、不包括前面的環,長約50毫米(最短)和66毫米(最長),這顆鏡頭約84克。環自身厚度約1毫米,所以加上環之後鏡頭最短約60毫米、最長約66毫米。從鏡頭的外表看,這應該是上世紀中期或更早的時代下的產物。

白字標出了鏡頭的名稱:印有英文商標PORTRAGON、焦距100mm、光圈F4、和日本產的信息。不過到底是日本的哪個鏡頭廠參與生產的,就不太清楚了。

鏡頭前面的環可以按照順時針旋轉下來,在下面第一張照片就扭下來的環,轉下來後可以看到鏡頭上外面有外螺紋,當然環的內部就陰螺紋了。環前面也有螺紋,這是早期用來轉接SERIES VI這類配件的,例如常見的遮光罩就可以用,這個鏡頭在當時的確是配了一個Spiratone的Series VI遮光罩,不過現在也找不到了,這裡就沒有圖片了。

下圖是鏡筒側面和取下的環,鏡筒上的數字表示鏡頭可以從0.9米對焦到無限遠的位置。這款鏡頭沒有光圈環,所以就只能用最大光圈拍攝,不過在柔焦鏡頭的使用上,縮小光圈讓成像更銳利,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事。

鏡頭後面的螺紋是給T2接環用的42×0.75mm,只要買一個T2到你的相機的接環就行了。我原來是T2轉美能達,後來我還是把它取下來了,因為我想把這個這個裝在索尼A72上來用。

下圖是將這個柔焦鏡裝上索尼相機所需要用的附件。最左邊是鏡頭與前端的環,後面的筒子就是T2到索尼 E/NE×轉接環,最右邊是52毫米的遮光罩。鏡頭上裝附件的螺紋是44mm,所以要先把44mm變成52mm才可以加裝遮光罩。

到現在位置,我的手上還是只有44-49mm和49-52mm兩個上升接環,這就是圖中前面中間的2個環。

下圖第一張是把鏡頭通過T2到索尼 E/NE×接環裝上索尼的外觀展示,第二個圖就用了上升接環和裝了遮光罩的樣子。

實際測試效果

這是個100mm人像柔焦鏡鏡頭,所以在拍攝過程中的距離大都控制在2米左右。

有些影像在成片後的邊緣有裁過,主要是裁剪照片中邊緣位置的空白,還有一部分白色被提升了曝光度,原因是因為當時用多個閃光燈拍攝時,閃光燈沒有同時觸發,有的電量不足,導致回電變慢,事後補救只能這樣,好在這種情問題不算太大。

先看看約60米遠的一個房屋,拍攝後就可以立刻看到這個鏡頭的特點,主要是中心位置清晰,再越往邊緣的位置,成像就越糊,而且清晰的範圍也不是很大,畫面四周有點邊緣暗角的問題,但因為有景深的虛化效果,影響並不是特別大,可以忽略這個問題。房頂上的弧形不是枕形畸變所影響的、而是積雪在房頂上自然的形成。

下面的大樹到拍攝位置大概是3米左右,照片的中間仍然非常清楚,還是四周有虛化的效果。第二張是中心焦點部位附近的裁剪效果圖,這樣看主體的細節是很清晰的,但紫邊的問題(特別是蔭開來的部位)還是很明顯。

這個鏡頭是便宜的柔焦人像鏡頭,所以廠家並沒有去提高工藝校正像差,出現紫邊這類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再看下面的一個例子,第一張是原圖,第二張是中心位置的裁剪放大圖。

在大光比這種環境下拍攝的照片,明顯擴散的寬紫邊。要注意的是柔焦鏡頭大部分是提高了並且放大了球面像差所得到的效果,這些球面像差是會降低成像的銳利度,也會在主體附近帶來一層暈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比度高的周圍的這層暈,就是因紫邊擴散所導致的。

散景

散景是景深外的虛化,景深的效果自然也有好與壞的區別。

好的指的是每個焦外的亮點都是很結實的圓,而且圓周位置還很糊;

如果是差的效果,差不多就指的是圓心位置變中空,而圓周變成了有異色的圓。

柔焦鏡頭一般情況下會柔化細節,所以也填補了柔焦鏡虛化方面的缺陷,這就讓這些缺點變得不不太明顯。

下面幾張照片就是實際例子,看起來並不是太差。

這是個柔焦鏡頭是專門拍攝人像的鏡頭,所以只有中心位置的成像清楚,所以在拍攝時,我會將拍攝距離限定在1米到2米左右,再拍靜物時,照片的邊緣可能就會被剪一些,有一小部分的照片用補償提高了曝光,因為當時大意了,有一個閃光燈沒電了,不過看起來差距也並不很大。

反差較大的測試

第一張是有兩個取景器的Ricoh TLS 401、第二張是第二次大戰之前所產的摺疊式單鏡頭反射式相機蔡司·伊康·米羅弗里斯、第三張是美能達 RD-175:

這3張照片有個共同點,白色背景因為球差的問題,讓周圍產生了一層暈。

下面是相似的對比結果,還是展示出了柔焦鏡的特點,照片的中間清晰、邊緣模糊,不過這也帶來一種朦朧夢幻的效果。

如果畫面的反差不是特別高,暈內和暈外的地方就不會顯得那麼不協調,而是比較均勻的。在下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照片的反差都不特別大,所以看起來沒有那麼突兀,特別是第二張水果盤附近的場景,被柔化得效果非常好。

再來看下面的幾張,實景中的對比效果,一個比一個高,就從效果來看,第一張照片的朦朧效果是相對好的,這也就是說用這個鏡頭拍攝時,不妨試試找對比低、色彩淡的高調場景拍攝,拍攝過程中可以讓畫面適當過曝,也可以在後期過程中手動提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