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和岩龍蝦:憑什麼一個深陷危機,一個絕處逢生

綠色和平 發佈 2020-04-17T12:12:54+00:00

此項目已在北京獲得臨時活動備案參考資料:[1]ShelbyOliver et al. Global patterns in the bycatch of sharks and rays. Marine Policy. 54 86–97.4[2] 「全球已有81種鯊魚在《世界自然

周更的《海洋零距離》沿著「從北極到南極」的路線,第四集的目的地是大西洋中部的漁場和東大西洋的維馬海山。這兩處海域都因豐富的魚類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成為漁業活動的「熱門海域」,綠色和平的科考船在這裡見證了截然不同的海洋生物——鯊魚和岩龍蝦——「相似卻又不同」的命運。而它們的故事,也是海洋生物們面臨工業捕撈威脅的縮影。

是什麼讓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束手就擒

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漁業活動的「兼捕」。

兼捕,又稱「誤捕」,通俗地說,就是指漁船在捕撈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連帶捕獲一些並非是它目標漁獲的其他漁獲物。在《海洋零距離》本集節目中,我們記錄下了一艘以劍魚為目標漁獲的延繩釣漁船,在作業過程中大量地兼捕了以大青鯊和灰鯖鯊為主的鯊魚。

根據我們的現場觀察,這艘漁船每捕撈到一條金槍魚或劍魚,就有大約六條鯊魚被兼捕。事實上,鯊魚也是目前受到兼捕影響最嚴重的海洋動物之一。

目前漁業捕撈中最常用的捕撈方式有拖網、圍網、刺網和延繩釣。根據研究,延繩釣——即大家在《海洋零距離》中看到的,是鯊魚兼捕率最高的捕撈方式,主要發生在遠離陸地的公海;另外,造成被兼捕的鯊魚死亡率最高的捕撈方式是拖網,在近岸海域分布較多。

延繩釣之所以兼捕率最高,是因為其捕撈的目標魚種金槍魚和類金槍魚和部分鯊魚占據相似的生態位,而延繩釣所用餌料,有很多對鯊魚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拖網的捕撈方式則因為其作業特點,導致兼捕物種很難及時被釋放,而大部分鯊魚必須通過遊動來進行呼吸的生理特點和較強的應激反應,使它們一旦被拖網捕獲,很容易在堆積的漁獲和網體的纏繞中窒息死亡。

兼捕的後果:鯊魚種群現狀令人擔憂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自1950年起,對漁業活動中鯊魚及其他軟骨魚類的捕撈進行數據記載,其中,全球鯊魚捕撈量在2008年達到峰值,接近60萬噸。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已有81種鯊魚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受脅物種,占目前有數據支持的鯊魚物種總數的31%。

而且,由於各種局限性,鯊魚的捕撈數據(包括兼捕)極度匱乏,IUCN鯊魚專家組(SSG)指出,真實的鯊魚捕撈數據很可能是有記錄的數據的3-4倍

(圖:由上至下,圖片為綠色和平分別於2017年、2015年、2012年和1993年,在世界各地拍攝到的被兼捕的瀕危物種:雙髻鯊)

近年來,隨著各類鯊魚管護措施的相繼出台,全球鯊魚捕撈數量有所下降。然而,全球漁業規模仍在不斷擴大,而且很多發生在公海的漁業活動仍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因此鯊魚兼捕的規模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和控制,位於食物鏈頂層的鯊魚,也依然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

如果沒有鯊魚,海洋會怎樣

鯊魚大多位於海洋食物鏈的頂層,在維繫海洋生態系統平衡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頂級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防止食物鏈中個別物種壟斷有限的資源,從而增加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研究表明,如果作為捕食者的鯊魚數量顯著減少,那麼其捕食對象的數量和行為都會發生改變,導致食物鏈中其他營養級的生物數量也發生改變,最終造成生態系統失衡,或稱為級聯效應(cascade effect)。

以鯊魚對於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作用舉例。科學研究發現,當鯊魚從珊瑚礁系統中消失之後,作為鯊魚捕獵對象的石斑魚的數量會增加,導致石斑魚的獵物——植食性魚類數量下降。這一過程造成的結果是:大型藻類過度生長,珊瑚礁生態系統出現退化和生境的同質性,最終降低了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

除此之外,鯊魚死亡後的屍體還能夠為食腐動物,如蝦、盲鰻、食骨蠕蟲、螃蟹、海參等提供食物來源。鯊魚的存在還能夠移除獵物種群中老弱病殘的個體,從而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

遲來但終未缺席的的保護,讓岩龍蝦絕處逢生

講完大西洋上被兼捕的鯊魚,我們再跟隨科考船去拜訪生活在東大西洋的龍蝦。與仍在遭遇兼捕危機的鯊魚相比,這裡的龍蝦可謂是經歷了「絕處逢生」。

距離南非開普敦大約一千公里處,有一座矗立在海洋中的山——維馬海山(關於海山是什麼,請戳今日第二條推送),在這裡生活著一種名為「特里斯坦岩龍蝦」的海洋動物。

與生活在近岸水域的「親戚們」相比,特里斯坦岩龍蝦毫無疑問是特別的:首先,它們生活在離岸1000多公里的大洋上;其次,它們生活在(海里的)山上;更不用說,特里斯坦岩龍蝦的「祖先」,很可能是從一座名為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的島上漂流至此並繁衍至今,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小機率事件。

特里斯坦岩龍蝦故事的前半段跟鯊魚類似:20世紀60年代,人類發現了這一物種,隨即,捕撈活動也開始了。不到20年的時間,岩龍蝦就幾乎被捕撈殆盡。

而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2007年。東南大西洋漁業組織(SEAFO)對維馬海山所在的海域採取了保護措施,包括「禁止在此開展底層漁業」,將這裡列為「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VME)」。這些保護措施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捕撈活動對特里斯坦岩龍蝦的影響,而它們的種群數量,也真的因此得以回升——儘管還未能恢復至原來的水平。

特里斯坦岩龍蝦今天的生活似乎比鯊魚安穩得多,但實際上,綠色和平此次的科考、以及全球漁業觀察(Global Fishing Watch)的數據也都證實,儘管禁止了底層漁業,但仍有延繩釣漁船繼續在維馬海山周邊開展漁業活動。這也意味著,包括特里斯坦岩龍蝦在內,生活在維馬海山的生物依然可能會繼續受到漁業活動的威脅。

此外,海山往往是多種金屬礦產的儲藏地,是未來可能開啟的深海採礦業的熱門目標地點,海山生物未來很可能要面對來自深海採礦的生存挑戰。要應對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影響,海山生態系統還需要更全面的保護、更嚴格的監管。

鯊魚和特里斯坦岩龍蝦這兩個案例,是全球漁業資源開發和海洋保護、尤其是公海保護之間的角逐,及其結果對海洋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一個縮影。

如果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管理,無論是今天的鯊魚,還是幾十年前的特里斯坦岩龍蝦,它們都深陷危機,並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更深刻的影響。

與鯊魚相比,特里斯坦岩龍蝦在滅絕的邊緣得到了關鍵的保護,這也給了它們起死回生的機會,同時也顯示了,只要提供充分的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是具備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的。

但今天的鯊魚和特里斯坦岩龍蝦,仍然都在繼續直面工業捕撈帶來的問題,尤其是在廣袤、遙遠並且缺乏保護和管理的公海上。

所以,為了守護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我們需要更多的海洋保護區,為那些獨特的、脆弱的生態系統提供全面的保護,給海洋動物一個安穩平靜的家園。

參考資料:

[1] ShelbyOliver et al. Global patterns in the bycatch of sharks and rays. Marine Policy. 54 (2015) 86–97.4

[2] 「全球已有81種鯊魚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受脅物種」—統計數據僅選擇了命名和分類無爭議的鯊魚物種

[3] Paine, R.T. (1966). Food web complex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00 (910): 65-75

[4] Ransom A. Myers. Cascading Effects of the Loss of Apex Predatory Sharks from a Coastal Ocean. 30 MARCH 2007 VOL 315 SCIENCE

[5] Bascompte, et al. (2005).

[6] Wilson, S.K., Graham, N.J., Pratchett, M.S., Jones, G.P., and Polunin, N.V.C. (2006). Multiple disturbances and the global degradation of coral reefs: are reef fishes at risk or resilient? Global Change Biology 12: 2220-2234

[7] Temple, S.A. (1987). Do predators always capture substandard individuals disproportionately from prey populations? Ecology 68 (3): 669-674.

「 行動帶來改變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點擊「了解更多」,觀看《海洋零距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