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佳導演三次西征,皆慘敗而回,還創造了華語電影最差紀錄

是兄弟就來一起侃八卦 發佈 2020-03-02T18:57:44+00:00

在八年前,一部叫做《泰囧》拉開了中國電影的新序幕,它強制無比地創造了十億的票房。 第一次西征是在2007年。

在八年前,一部叫做《泰囧》拉開了中國電影的新序幕,它強制無比地創造了十億的票房。也就是那時候起,中國內地的電影圈變了,投資過億的作品占據了主流,票房過億的也成為了一種趨勢。甚至像大家所熟知的《戰狼2》,國內票房都奔到了五十幾億。可是在這片繁華之下,又有多少水分呢?作為當事者,陳可辛無疑是這場戰爭的見證者。

在香港,陳可辛可是能和王晶平起平坐的導演。儘管出道比後者晚,可是憑藉強勁的表現,陳可辛一度拿下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和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在二十一世紀,功成名就的他打算御駕親征,攻下好萊塢這座碉堡。

第一次西征是在2007年。那一年,陳可辛拉來幾億贊助,想拍攝經典的武打片《投名狀》。看見李連杰主演的《英雄》在北美如此紅火,陳可辛就打算借力,讓李連杰繼續做主演。除去這位功夫巨星外,陳可辛還拉來了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如此大的陣仗,投資自然不會少。可是沒有想到,《投名狀》的中國票房只有2.2億人民幣。在整個亞洲,包括內地市場在內,累計票房也就是4千萬美元。耗資四千多萬美元,結果亞太市場僅僅才打平,這無疑是一筆失敗的買賣。沒有辦法,陳可辛只好寄希望於北美市場。然而這一次,他失望了。截止到最後日期,《投名狀》在北美只是收穫了12萬美金。陳可辛不服氣,他稱外國人就是喜歡看飛來飛去的中國人,或是看中國人受苦受難。

第一次西征,陳可辛鑼鼓喧天的去,灰頭土臉的回來。在之後的三年里,陳可辛專注於國內市場,就連親自監製的《十月圍城》,也未曾在北美上映。也許在他看來,這種小規模投資的影片根本無法撼動北美市場。在2011年,名氣回暖的陳可辛又開始了西征的步伐。依舊是大讚助,依舊是國內一等一的大明星。《武俠》主角是甄子丹、金城武,一個憑藉《葉問》成為國內功夫巨星的代表,一個是亞洲不老男神。按照陳可辛的如意算盤,先在亞洲保本,之後大舉進攻北美。可是誰也沒想到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果,該片亞洲上映,口碑票房雙崩。1.7億的票房,根本不足以支撐高耗資。但是困難在前,陳可辛挺直脖子,進軍北美,大有君子一去不返的悲壯。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悲劇。北美票房1.1萬,不夠來回的機票錢。

一年之後,陳可辛開始了第三次西征。此次西征,他出動了新一代的偶像人物,黃曉明、阮經天、李宇春、井柏然、文章悉數登場。相比於以前,這次屬於象徵性的北伐。沒有國際人物撐旗,故事情節也是老一套。就是這麼一部作品,刷新了華語影片的最低票房記錄。美國票房5200元,比趙薇的《致青春》還低。

一連三次西征,陳可辛也放下了執念。《中國合伙人》在內地取得成功,可沒有在北美上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