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匈奴圍殲劉邦、以人性動機的強度,看劉邦、項羽的失敗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發佈 2020-04-17T15:25:55+00:00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都會常常有過這種經歷,那就是越想急於做成一件事情,則越難以成功,這就應了那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都會常常有過這種經歷,那就是越想急於做成一件事情,則越難以成功,這就應了那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縱觀古今戰爭中,那些操之過急、求勝心切的人,基本來說,恰恰都是適得其反,最後以失敗而收場。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呢?

大學時期,我們都學過心理學的一些基本課程。所以,果兒借用心理學角度來撰寫本文。

這種原因的形成,則是源於人的某種行為或慾望過強所形成的一種結果。

這種行為或慾望,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是一種動機。

什麼是動機?

動機則是能有效推進人們前進或行動的一股力量。還可以理解為,動機是一種能激發、維繫人們的某種行為活動,以實現其心中最初期望的慾望和目的的一種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動機強度的大小與處理事務或解決問題之間的關聯性是一種"倒轉的U型曲線"。

這也就是說,動機強度的大小與解決問題的關聯性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狀態,而最終的效果漸成正比,但是,當一個人的動機上升到某一個特定階段的強度後,再持續增強,其最後的結果就會呈現出相反的效果。

縱觀古今,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當今的社會,通常而言,我們每一個人在處理一些問題時的動機,或因某些誘因所形成意願時,這個人的思想態度則是非常積極的。

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動機"則能給實際的行動添加一種強大的助推力,可以讓這個人為了目的而奮勇向前、鼓勵著我們努力拚搏,以致在戰爭中驅策著將士們在戰場上鬥智、鬥勇,以贏得最終的勝利。

可是,實現目標價值越髙,動機性則越強、思想態度也越發積極,同時對於一個人大腦神經中樞的刺激感就愈大,所形成的心理活動則更加強烈。

美國心理學家"伏隆"就提出一種理論公式:

激勵力量(M)=效價(V)×期望值(E)

"伏隆"的期望理論所說的效價則是指完成某種目標對於滿足一個人所需要的價值,而期望就是指實現目標所能夠滿足需求的可能性。

我們通過"伏隆理論"則可以看出,激發對象對於目標的價值差得越大,估計實現的機率性則愈高,其對人所形成的激發力量也就愈大,以力學的角度而言,這是一種推動人們積極行動並走向成功的力量來源。

不過,一個人假如動機強度較小,思想態度自然也就缺乏積極性,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則就會形成一種較為消極的抵制因素,進而形成一種悲觀的、失望的心理活動。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往往因為這種較小的動機而難以做成驚天動地的大事。

可是,若是一個人的目標設定過大,動機性太強,則會產生一種急於求成的心理活動,一樣會使處理問題的效果降低。

果兒引用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來說,一個人動機強度的大與小,都會容易發生偏離事物正常發展的基本規律,故適得其反,也會遭受失敗。

公元前201年(漢高帝元年)9月間,秦末漢初時期的將軍,被劉邦封為韓王的韓王信在馬邑(山西朔縣)投降匈奴,背叛西漢。

隨後,韓王信勾結匈奴,圖謀向西漢王朝發動進攻,匈奴冒頓單于命令分別屯駐於廣武(山西雁門關)以南地區的左、右賢王各自統帥騎兵一萬,迂迴於蜿蜒曲折的山路進逼晉陽(山西太原)。

劉邦獲悉後,調兵遣將攻打匈奴,匈奴騎兵看到漢軍後,未放一槍一彈便潰散而逃。

不過,待西漢大軍離開之後,匈奴騎兵又集聚在一起,再次襲擾漢朝邊境,西漢士兵如此反覆奔波,而又一無所獲。

於是,劉邦就改變了戰術,決定採用乘勝追擊的方略。

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漢軍在北風刺骨,重裘不暖的情況下,相繼打了幾場大勝仗,匈奴冒頓單于帶著匈奴兵後撤到了代谷(山西代縣)。

漢高祖劉邦為了解除匈奴對北方邊境的襲擾,急於全殲匈奴,就安排幾波探子去偵察匈奴的情況。

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也不是等閒之輩,就將戰鬥力極強的匈奴兵和強壯的戰馬都藏匿了起來。

所以,負責偵察匈奴的探子回來匯報說,這些匈奴兵都是一些年老體弱,毫無作戰能力的士兵,就連匈奴的戰馬也都骨瘦如柴,不要說疾步如飛了,就連氂牛跑的都比馬快,我們若是能斷然出擊,則能一戰即勝。

所以,劉邦就決定御駕親征,他統帥著數十萬漢軍浩浩蕩蕩地向匈奴的大本營進發。

就在劉邦率領漢軍行至句注(山名,山西雁門山)的時候,奉春君劉敬(婁敬,西漢時期的齊人,因幫助劉邦平定天下有功,賜國姓,謂奉春君。)慌慌張張地奔跑到劉邦面前說道:

臣此次去探聽匈奴虛實,但所看到的情況則與以往那些能征善戰匈奴兵的情況有所不同。

按理說,兩軍對壘,一貫都是以軍事實力來壯軍威,以此威懾對手。

可是,我們的對手卻是一些殘兵瘦馬,這似乎有些不正常。

所以,臣以為,匈奴人是刻意讓我們看到這種情況,冒頓單于一定是另有伏兵,目的就是為了誘導漢軍進入伏擊圈,進攻匈奴務必要謹慎。

劉邦討伐匈奴的決心已定,十分憤怒地訓斥劉敬是一派胡言,動搖軍心,就下令把劉敬綁縛押解至廣武。

劉邦為了生擒冒頓、圍殲匈奴,更擔心冒頓單于遠遁塞北,就率領著騎兵軍團離開漢軍大部隊,如逐日追風般向匈奴腹地進擊。

不過,在劉邦行軍至平城,親臨白登山觀察匈奴敵情的時候,驀然間烽火四起,殺聲震天動地,匈奴伏兵從四面八方向將漢軍湧來,遂白登山包圍的是水楔不通。

此時,劉邦方知中計,遂命令各部展開防禦,首先搶占白登山頭,已占據居高臨下之優勢;其次把守各山口的軍事要塞,靜待援軍。

冒頓單于指揮40萬匈奴兵在白登山布下了天羅地網,將漢軍的先鋒兵團團團包圍,逐一分割、聚而殲之。

劉邦就這樣被圍困在白登山上整整七個晝夜,又沒糧又缺水,完全是陷入了一種絕境。

好在謀士陳平採用重金賄賂了冒頓單于的皇后閼氏,才使匈奴人網開一面放了漢軍一馬,劉邦借著大霧作掩護,惶惶不安地離開了匈奴人的重重包圍。

劉邦之所以能陷入匈奴人的包圍,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其動機過強,急功近利的心理所導致的。

那麼,動機性過強,為什麼會影響解決問題的效果呢?

這是因為動機性過於強烈,而急於求成,迫不急待的心理,則讓人的集中注意力,集於某一種目的物時,卻忽略了主觀意識外的一些客觀因素。通俗地說,就是將目標情景中之外的其它一些問題都忽略了。

動機過強還容易使人處於高度焦慮的一種狀態,可能產生急躁不安的心理因素,這種現象則會嚴重影響人的大腦思維,並導致心理失去平衡及大腦形成錯誤的判斷。

劉邦身陷重圍就是最好的說明,由於其動機性過強,慾望值過高,為了一舉殲敵,而急功冒進,其初衷是好的,是為了解決北方的兵患;

但是,其處理的結果卻缺乏冷靜、缺乏全面的、系統的分析,將事情想的過於簡單化,一切都朝著有利於自已的一方面來考慮,自我覺得圍殲匈奴、生擒冒頓單于則是手到擒來之舉,唯恐冒頓單于跑掉。

所以,慾望取代了理智,將期望值創建在自我一相情願的基礎上,故在猛烈的期望值支持下,僅看到了利,卻看不到害,乃至將匈奴人預設的伏擊圈套當成了是一種軟弱可欺,是可乘之機之舉。

與此同時,劉邦之所以會失敗,一是不聽別人的勸告,不吸取他人的建議,二是狂躁輕敵、輕率冒進,其結果自然是以慘敗而收場。

老話說的好,心急辦不成事、欲速則不達,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縱觀古今戰爭史,因為動機性過強,期望值過高、輕敵冒進而慘遭失敗的戰例比比皆是。

但是,往往由於動機性過強,期望的機率值過高,而容易發生承受不了打擊或無法面對挫折的現象。

遭受挫折,一種原因是頭腦發熱,急不可待,暴躁如雷,盲目蠻幹,造成一錯再錯,另一種原因則是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心灰意冷。

這在心理學上來說,是一種實現值與期望值的關聯性問題。

期望值就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估計或事物發展可能達到的一種程度,這是主觀現象;實現值是某一事物的實際情況或該事物發展的實際結果,這是客觀現象。

如果實現值小於望值,人們就會大失所望;如果實現值大於期望值,人們就會喜出望外。

運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實現值:期望值>1=高興

實現值:期望值<1=不高興

期望機率越大,實現值越小,挫折心越嚴重。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雄心勃勃,不可一世,野心頗大,自稱西楚霸王。

因為劉邦醞釀了一套非常完美的戰略部署,使項羽屢屢受挫而又被圍在垓下之地,相繼幾次與劉家軍作戰都未能取勝,就心灰意冷了。

在聽聞"楚歌"隨風飄來,就心煩意亂,心生絕望,淚水隨著一首慷慨悲涼的楚歌而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的一場悲劇由此誕生,最終,項羽因無顏面對家鄉父老在烏江岸邊自殺以慰江東子弟。

項羽由於動機過強,急於求成,結果形成連鎖反應的三個層次的錯誤。

一是不能冷靜的全面的分析形勢,急躁輕敵,不能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針策略,所以導致接連受挫,這是第一個錯誤;

二是出於受挫就焦躁不安,心生絕望,產生悲觀思想,這是第二個錯誤;

三是不做最後奮鬥,以求東山再起,而是自暴自棄,採用自殺以躲避現實,這是第三個錯誤。

可見動機過強、期望機率過高的人往往經受不住挫折的打擊,在挫折失敗面前更加失去理智而一敗塗地。

那麼,以當下職場而論,動機過強的心理該如何防止呢?

首先、要始終保持冷靜、穩重的情緒。特別是至關重大問題,更不能緊張、焦慮、急於求成,也不可輕舉妾動、掉以輕心,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全面、深入、細緻、理智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

一旦過強動機產生,要努力作出自我控制,要儘量減輕心理負擔,放鬆緊張情緒,減少對有待解決問題的注意,待冷靜下來後再去解決處理問題。

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做事原則。在分析解決問題時,要留有一定的餘地,期望值切勿過高,要從最壞處著手,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必須做好兩手準備。

現實中,什麼情況都可能出現,只要留有餘地,做好兩手準備,才能應付各種突然情況,承受住各種挫折和壓力,也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捕捉一切的時機,力爭最好的成果。

再次、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因為,人一旦形成過強動機,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就極容易出現定勢的心理,思維往往跳不出原有的框架。

因而,興奮過於集中,大腦神經被抑制了。就如人常說的"當局者迷";然而局外人則"旁觀者清"的一種狀態。

縱觀古代歷史時期,有不少的"當局者",就是因為腦袋過熱,聽不進"旁觀者"的建議,故一意孤行,所以慘遭失敗。

所以,人要一定學會善於聽取部屬或第三者的意見,這樣,才有助於防止因為動機過強而產生的判斷性錯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