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籍《齊民要術》,探析南方飲食文化的北傳歷程

葉凌風 發佈 2020-01-07T04:42:02+00:00

南方菜餚秦漢時期,全國統一,古代南北方的交流日益增多,隨著大量人口躲避戰亂等因素南遷,經濟政治中心開始南移,這帶動南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北方的文化引入南方。

秦漢時期,全國統一,古代南北方的交流日益增多,隨著大量人口躲避戰亂等因素南遷,經濟政治中心開始南移,這帶動南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北方的文化引入南方。隨著經濟政治南移的同時,南北方的飲食文化也出現交融的現象,雖然整體是南遷的趨勢,但南方的飲食文化傳統也在歷史浪潮中傳入北方,對北方的飲食習慣產生極大的影響。

要想研究這其中飲食文化的交匯融合,就不得不深讀古籍《齊民要術》,這是一部研究漢、魏以及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歷史的重要史料,其中記載了許多南方食物的加工技巧和方法,根據《齊民要術》所講述的食材特徵,我們可以探索南方的飲食文化的北傳歷程。

一、南方特色飲食文化的北傳

根據對存世的南方飲食文化的史料記載的研究可以發現,南方飲食主要特色之處在於包括食物加工方式、調味品和餐桌副食等方面,這些富有南方特色的飲食文化隨著南北經濟融合傳入中國北方,讓中國的飲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1、食品加工技術北傳

食品的加工技術可以說是食物的靈魂,決定這食品的特色,自古以來,南北方的飲食方式就有明顯的不同,各有特色。加工技術的融合使才菜品更加豐富,味道更是別有一番風味。《齊民要術》中引用的《食經》和《食次》中用詞多是吳越的方言,菜品也多是與南方人的口味比較符合,反映了古代南方飲食的加工技術

《齊民要術》中記載的食物加工技巧眾多,包括肉類、菜蔬類、酒類、麵食等各方各面,其中《食經》中詳細講述了藏柿法、藏干栗法、干棗法、藏木瓜法等多種對於果蔬類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記錄詳細,工序繁雜。《食次》中記載了苞法、折米法、女曲等加工食品的方法。在南北社會交融的過程中,這些技術傳入中原地區,使北方傳統的製作方法發生明顯的改變。

《魏書》中:「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適宜,世祖親待之。」

中原地區對於新傳入的南方技術十分重視,上段顧問講述的是擅長烹飪南方事物的毛修之,受到魏太武帝的喜愛而加官封爵,並任命他專門烹飪御膳的故事,可見南方的食品加工技術在北方廣受追捧。因為北魏都城在洛陽,所以在大量南移的趨勢下,還是有很多北上的人,許多南方人的烹飪技巧也就隨之融入北方的文化中,比如南方人擅長做魚,且味道鮮美,洛陽的魚資源豐富,但有些佐料的限制,使傳統的南方製作方式稍微發生改變,因地制宜,使當時洛陽城內「洛河伊魴,貴於牛羊。」

但並非所有的南方食物都可以在北方重現,因為地理位置的限制,一些食材和環境條件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比如《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藏楊梅法」,雖然書中記載了詳細的製作步驟,但楊梅是產於熱帶地區的水果,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根本不能保證使用新鮮的食材,且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都達不到南方的條件,所以這種方法也只能使人們豐富知識,並不能真正的實踐。

2、調味品給北方帶來的滋養

調味品是食物製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可以使事物更加鮮美,改善食物的質感和色澤,調節滋味,《齊民要術》中的第八卷和第九卷中記載了中原地區常用的調味品,主要包括胡椒、辣椒、大蒜、蔥姜、橘皮等,其中橘皮和姜是主要產於南方地區的食材。

柑橘主要生長在南方地區,隨著南北經濟貿易往來頻繁,柑橘大量出售到中原地區,並受到北方人民的喜愛,因此,南方種植柑橘的商戶越來越多,「蜀漢、江陵千樹桔,此其人皆於千戶侯等。」這突出了南方商戶通過種植柑橘,收穫頗高的利潤,這主要也是因為北方人民對南方食物的喜愛,滿足了中原地區人民的需求,柑橘的附屬品----橘皮,作為調味品,在食品製作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土不宜姜,盡可存活,勢不滋息。種者,聊擬藥物小小耳。」

出自賈思勰第三卷的《種姜》,「中國」在當時是指北魏的統治地區,也就是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北方適宜種姜的地區極少,姜適宜栽培在氣候濕潤,氣溫溫暖的環境中,所以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適宜種植。

《齊民要術》中第九卷中記載了蜜姜的製作方法,主要是作為調料食用,姜和橘皮都有典型的香味,姜的辛辣和芬香,橘皮的酸澀口味,帶有苦味並伴有香氣。姜和橘皮主要用於去除肉類食材的腥味,緩解油膩,增添香氣。在中原地區食用範圍極廣,備受人們喜愛。

3、副食極大地豐富了北方人的餐桌

古代的副食包括肉類、蔬菜等除了主以外其他食品,《齊民要術》的第十卷中記載了大量的非中原地區的副食產品,以瓜果為主,滿足了中原地區百姓的好奇心,也體現當時中原地區人們對南方食品的喜愛和推崇。漢武帝時期,由於皇帝喜愛南方水果,命人在北方種植荔枝、龍眼、橄欖、檳榔等植物,由於適應不了北方寒冷的氣候,不出幾日便全數死亡,皇帝大怒,負責種植的官員也受到牽連,後來,南方官員向皇帝進貢南方的特色水果成為社會流行的風氣,各官員都頻頻效仿,不顧百姓疾苦,想盡辦法保證果蔬的鮮美。

荔枝、龍眼等不宜長期保存的水果從南方運輸到北方需要耗費打兩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只有皇宮中的統治階級才可以品嘗到,普通老百姓根本無福享受。但還有一些耐儲存的副食產品是比較大眾化的,比如甘蔗、茶葉等,因為可以儲存很長時間,所以運輸調度方便很多,甘蔗的引入對中原地區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甘蔗不僅可以生吃,南方百姓還將其加工成糖蜜等,以甘蔗為原材料製成蔗糖,這對北方的製糖業和食糖體系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社會與南方對峙,所以北方百姓是看不起南方的飲茶人士的,後來,茶葉傳入北方,又帶動了飲茶的潮流,品茶、鬥茶成為高雅的象徵,特別是在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的朝代,百姓更是追求精神上的高雅,茶成為高貴身份的象徵,直到後來,茶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南方飲食北傳的社會影響

1、食材種類和飲食方式豐富了北方的生活

南方飲食自秦漢以後就受到北方人民的推崇,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對南方的事物青睞有加,南方的飲食文化北傳使北方的飲食風格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首先,食材的種類增加,許多南方事物隨南北貿易頻繁進入中原地區,更多的南方特色事物出現在北方人的餐桌上。其次,南方的食品加工方式是對北方飲食影響最大的一方面,很多南方菜品有著獨特的製作工藝,這種技藝傳入北方,並與北方的飲食習慣相結合,產生更多新奇的食品加工方式,更多精美的事物豐富了北方的生活,更增添了新的樂趣。

2、果樹種植方式改變,雜交果木傳入北方

南方水果對北方而言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因為環境因素,許多南方水果在北方無法栽培,只能從遙遠的南方運輸到中原,有些珍稀的水果因為運輸耗資巨大,只有宮廷的貴人有權享用。但還是有很多普通水果出現在尋常百姓家,例如橘子、甘蔗等,都成為北方人的日常水果,這極大的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經濟交流,推動國家的貿易發展和進步。

《齊民要術》中第十卷記載了很多南方植物,包括野生的植物和人工栽培的植物,有些觀賞性的植物雖然對被北方飲食的影響較小,但卻極大的豐富了中原地區人民的知識,更多的了解南方的文化。其中對果樹的種植方式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更多雜交品種的果木傳播進北方地區,豐富了北方的林業和水果的種類。

三、總結

通過對《齊民要術》中飲食文化的解讀,參考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的演變歷史可以發現,一些富有南方特色的飲食文化隨著南北之間的交流傳入北方,包括食品的加工方式、水果、副食、調味品等,與中原地區的生活融為一體,並根據地理位置和環境融匯貫通,產生很對新奇的飲食特色,這促進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在當時影響了北方飲食結構的改變,從整個歷史發展來看,南北的交融促進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史是極為深遠的,古往今來,一蔬一飯都蘊含了生命的氣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主張是蘊含在整個文化發展中的,既有地方風味的特色,又有全國統一的日常菜系,我國飲食文化發展是十分極致的,口腹之慾也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

參考文獻:

1、《飲食風俗》

2、《中國飲食文化史》

3、《齊民要術》

4、《飲食文化的演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