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一個不可思議的情節告訴你,為什麼諸葛必輸司馬必贏

周不二說 發佈 2020-04-23T21:31:15+00:00

說起《三國演義》的結局,很多人都忍不住喟然長嘆:魏蜀吳三國爭雄,到最後卻誰也不是「雄」,統一天下的竟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太子少傅,出人意料。而這個太子少傅不是別人,正是被很多人稱為「壞人」的司馬懿。

說起《三國演義》的結局,很多人都忍不住喟然長嘆:魏蜀吳三國爭雄,到最後卻誰也不是「雄」,統一天下的竟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太子少傅,出人意料。而這個太子少傅不是別人,正是被很多人稱為「壞人」的司馬懿。

很多專家學者及史愛好者在談到司馬懿為什麼會成為最後的贏家時,都會條分縷析,對人物進行各種詮釋、總結,然後得出某人必勝、某國必敗的必然性結論。比如:

蜀國之敗,在於五虎將後國無將才、盲目北伐,憑諸葛一人無力回天;

吳國之失,在於國無明君,官吏上下沆瀣一氣治國無德、荒淫無道遭致滅亡;

司馬之勝,在其卓識非凡、眼光獨到、知人善任、謀定而後動,動而百發百中破敵無數……

確實,這些分析和觀點都很有道理,而如果要按照歷史經驗教訓進行嚴格討論的話,上述這些結論其實還都是說得過去的。因為按照歷史唯物史觀,魏蜀吳最後被逐一擊破,司馬懿奪得天下,其實都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必然。凡是被滅的,都不符合歷史發展進程和客觀規律,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硬傷」。

以蜀國為例,「蜀漢滅亡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關羽狂妄自大失荊州;劉備意氣用事征討東吳火燒連營八百里;後主昏庸無能掣肘北伐;諸葛亮用人不當操之過急戰略失誤……每一事都足以導致蜀國戰事岌岌可危。

相比之下,司馬懿不僅才華橫溢,而且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曹主當政稱病不出十餘年;受諸葛戰場羞辱隱忍不發;韜光養晦抓住時機篡奪政權,進而統一天下……每一事都可成為司馬懿日後稱霸的預言。

但是,請注意!

這些可能是後世學人根據正史所載研究後得出的學術結論,但回歸到小說本身,關於為什麼司馬懿最後會贏 ,或許沒有人注意到一個非常「狗血」、「神奇」,很令人「無語」的情節,就是司馬懿本來已經被諸葛亮用計圍困於上方谷,但就在被燒死的關鍵時刻,突然奇蹟般地得救了:老天下了一場雨,撲滅了所有火!

我們看一看當時是什麼樣的形勢:「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乾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

試問,在這種死路一條的絕境裡,有誰能夠突出重圍生還的嗎?連司馬懿自己都覺得要完蛋了,「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堂堂司馬大元帥臨死時像個小孩一樣哭嚎,讓人笑話!那些說司馬懿如何有韜有略、有權有謀,諸葛亮如何戰略失誤、用人不當的,這次還能找出什麼理由來解釋嗎?

沒錯,你可以說諸葛亮功敗垂成是歷史必然,司馬懿權傾天下是歷史必然,但那屬於嚴肅歷史的討論範疇。

而小說里,就在這次具有全局性決定意義的戰役上,諸葛亮可沒有用人不當,沒有戰略失策,沒有貽誤戰機,沒有後主掣肘,沒有操之過急……總之,從施計、執行、選人,到部署、合圍、總攻,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麼天衣無縫,堪稱完美,然而卻依然失敗,敗於天,敗於不可描述,敗於不可思議,難道連天意也是歷史的必然?

難怪孔明只好嘆曰: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不可強也!

這就是全書對諸葛亮必輸而司馬懿必勝的終極評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