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直接當士官,有變化

一號哨位 發佈 2020-05-15T10:05:55+00:00

這是今年徵兵總的基調之一,教育部在2月28日就曾明確表態,今年將繼續擴充大學生入伍比例,並主要向畢業生傾斜。

2020年度直招士官網上報名,5月15日就將開始。

可以預見的是,今年的直招士官報名會格外火熱。

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面臨「史上最嚴峻的就業季」,加上經濟形勢的壓力,從軍必然是一種較為穩妥的選擇。

而直招士官入伍後免去義務兵階段,直接授予下士軍銜,月工資(不計各項補助津貼)5000+,頗為誘人。

今年的直招士官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及變化,值得注意:


① 優先招收高校應屆畢業生。這是今年徵兵總的基調之一,教育部在2月28日就曾明確表態,今年將繼續擴充大學生入伍比例,並主要向畢業生傾斜。

直招時間與義務兵徵集同步。以往直招士官的徵集與義務兵是分開的,今年則統一為8月1日開始,9月30日結束。

徵集流程有變化。部隊先提出需求直招士官的崗位及人數需求,全國徵兵網再統一發布招收信息。也就是說明天開始的網上報名,是一次摸底。你所學專業是不是部隊需求的,將是成為直招士官的第一道門檻。

徵集直招士官失敗,還可參加義務兵徵集。對於下決心要去部隊的人來說,相當於有了「雙保險」

直招士官的困局

需要這樣的改變

也許你很難相信,其實直招士官的徵集一直不盡如人意。

據《國防》雜誌的報導,從2003年首批試點開始(2012年開始定向培養直招士官試點),全軍直招士官招收專業範圍不斷擴大,數量逐年增多……但也出現了兵役機關普遍反映招收難、招收計劃完成率低,部隊則反映招收質量下降、淘汰率較高的情況。

有的單位,直招士官的比率正逐年下降。在大學生士兵比例不斷增加的趨勢下,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反比。

哨位君的戰友小劉,2014年從東北一個地級市的大專院校,報名成為直招士官。

他學的是航海技術,分到海軍後培訓的專業是操舵(培訓期4個月),到部隊後卻未能分到專業適配崗位,同部隊的4名直招士官,和他一樣的處境。

今年小劉準備退伍了,長時間沒能在所學專業施展才能,軍銜又比同年兵高一截,這讓他在部隊呆得有些尷尬。

上圖是某部對124名自動化類直招士官,崗前培訓摸底考試成績。

至少從考試成績上來看,一些直招士官並未達到「優中選優」的標準。

直招士官的未來

2020年,直招士官的招收方式終於變了。

直招士官針對的都是部隊緊缺、技術複雜、培訓周期長的專業,類似「訂製化」徵兵,需要精準的投放信息、招錄溝通。但此前,部隊除了審核檔案,無法參與招錄的其他工作,與高校的信息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同時,直招士官招錄不像大學生士兵徵集一樣,有多重硬性要求,地方招錄的積極性並不高。

今年,採取部隊先提交需求,地方再根據「訂單」徵集的方式,顯然更加科學高效。

當然要全面提高直招士官的徵集質量和適用率,部隊恐怕還需要嘗試更直接的「面試」方式。

同時,直招士官由於在部隊的整體比例偏低,很多配套政策還需要更重視更明確。

比如去年就有直招士官反映:發被裝時,不知道應該按照義務兵的還是按照士官的發放,結果直接按照士官的發放,就只是補充被裝,缺了很多東西……

還有直招士官反映:入伍不滿兩年單位不讓參加軍考,說是必須滿足士官入伍滿兩年才能考試的要求,結果第三年自己已不符合專升本不超過24歲的年齡要求。

我們需要徵集更優秀的直招士官,需要給他們發揮才幹的舞台,不斷上升的通道,以及足夠穩定的配套保障。

直招士官軍銜提升快,工資比同年兵高,如果沒有合適的成才舞台和通道,他們也很容易成為某種被「孤立」的存在。

加上直招士官原則上需服役4年以上(至少服現役至首次授銜後高一個軍銜的最高服役年限)才能退役,一旦出現鬱郁不得志的情形,對部隊和個人都是一種損耗。

今年直招士官招收專業涉及計算機、道路運輸、自動化、通信、機電設備、機械設計製造、醫學技術、語言等專業。

這些專業在地方也是熱門,這場人才競爭我們能不能贏?

2020年的874萬應屆高校畢業生,終會給出自己的選擇。

我們期待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