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的疫情「突圍」記

中國經濟網 發佈 2020-04-16T02:14:07+00:00

微信公眾號上,一篇《結業通知》不過短短几百字,閱讀量7.8萬,711人「在看」,是書店開業兩年來的人氣TopOne。

來源:大眾日報

你多久沒去過書店了?在如今這個流行網購圖書、電子化閱讀風靡的時代,實體書店生存和經營原本就存在著困難。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對實體書店尤其是獨立書店來講,可謂雪上加霜。

《結業通知》閱讀量最高

讓人感到悲傷的是,書店的「高光」時刻,往往伴隨著「賣慘」。

2月,全國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單向空間書店,在慶祝開店15周年的日子,發出了一份眾籌求助。受疫情影響,該品牌4家實體書店中僅有1家營業,客流量銳減,收入預計同比減少超八成。面向全網的眾籌金額,從五十元到八千元不等。

自揭傷疤式的眾籌自救,在很多獨立書店人看來並不「體面」。有的書店在疫情期間加速滑向終結,比如嘉興的烏托邦書店,由於店租壓力,再加上銷售額基本為零,看不到盈利模式,宣布關店。頗為諷刺的是,烏托邦書店宣布閉店後處理庫存的圖書「盲盒」,一時之間在網上頗為搶手。

更讓人悲傷的是,一家書店最廣為人知的時候,是它走向終結的時刻。

近日,山東煙臺的一家獨立書店——噹噹書店煙臺店也宣布關店。微信公眾號上,一篇《結業通知》不過短短几百字,閱讀量7.8萬,711人「在看」,是書店開業兩年來的人氣Top One。

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開業兩年來,共舉辦了五場作家簽售會,三百多場線下活動,擁有一萬多名付費會員,微信公眾號的閱讀量一般在幾十個、一兩百個。

《結業通知》下,不乏澎湃著情感的留言。

「讀研的時候很喜歡去這個漂亮的書店看花看書喝咖啡。」

「很喜歡靠窗的位置,去年颱風天坐那裡一下午。」

「為什麼關了,孩子喜歡去,疫情期間沒開門,孩子還哭了。」

……

「曾經幻想過無數種道別的方式,沒想到以這種方式和愛書人告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這個時候說再見,原因大家都能夠理解。」書店負責人一則留言,讓人唏噓。

在很多人眼中,獨立書店的「倒掉」是大數據下的一個數字。根據國內權威調查平台「開卷」日前發布的今年一季度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整體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下降15.93%,網店渠道同比上升了3.02%,實體店渠道同比下降了54.79%。

「疫情讓更多人選擇從網上購書。」濟南一家獨立書店想書坊的創始人小新告訴記者。2月份,全國多地實體書店關門停業。進入3月以來,隨著疫情逐漸好轉,實體書店也逐步恢復營業,但銷售情況依然明顯低於往年同期水平。以想書坊為例,3月中旬開店以來,最多的時候,每天實際到店顧客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

「很多人在這兩個月中,已經強化了網購圖書的消費習慣。登錄購物平台、勾選、下單、支付,等待新書送到——這一系列的動作,對於我們經營獨立書店的人來說,是一種殘酷的消費選擇。如果沒有人選擇邁開腳步、走進書店,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書店「花式」帶貨自救

4月11日,記者來到了在國內頗有知名度的濟南想書坊。這家獨立書店坐落在千佛山腳下,市內小資去處——ccpark商場內。正是周六的下午,店內只有兩位顧客,戴著口罩,營業面積四百平方米的空間,顯得有些冷清。

與ccpark里客流量相對大一點的餐飲場所相比,書店就更加「寂寞」了。「人這麼少!」面對記者脫口而出的當面「打擊」,書店創始人小新似乎已經有了「免疫力」。

「前一段時間,ccpark商場為了聚攏人氣,聯合進駐的商戶搞活動,在線發售打折券。我們想書坊也參與了,結果餐廳的打折券被搶光了,我們書店的五折券,一張都沒賣出去。」小新說,比起線上的「無人問津」,現在零星光顧的顧客,最起碼還讓他看到了生機。

過去兩個月來,讓人眼花繚亂的實體書店花式「帶貨」,小新都看在眼裡。他的微信群里,好幾位獨立書店人都在嘗試著各種自救方式:求助、眾籌、上線、直播、帶貨……這些過去看似與實體書店代表的「慢生活」格格不入的詞彙,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卻成了很多書店的選擇。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全國各地。這直接反映出獨立書店在遭受不可抗力的打擊時都會陷入的同樣窘境:現金流。哪怕是一個月的租金壓力,都足以壓垮一家書店。

山東省內一家獨立書店人曾經在微信上向小新訴苦:「我只要十萬,手頭上如果有十萬,我就能撐下去。」

最大的成本的確是租金,這常常讓一家書店陷入泥潭。2月,想書坊整整一個月沒有開店,坐不住的小新一進入3月,就立刻四處奔走復工的文件手續,終於在3月中旬開了張。這時的他得到一個好消息:ccpark商場免了他一個月的店租。

「只有幾萬元,但是對於我簡直是天降甘霖。」小新說,這是他開店以來得到的第一筆實實在在的現金支持。「感動到要落淚了。」

同樣也是由於店租壓力,濟南頗具格調的品聚書吧從恒隆廣場撤店,轉而與汽車4s銷售店、房地產開發商等合作開設小規模門店。

如何在實體無法營業的情況下,繼續帶來現金流的注入?不少書店都想到同一個答案:上線。知名書店都選擇擁抱網際網路,眾籌也好、線上購書也好,都把書店搬到了網上。

「幹這個,我們都是外行。」小新很無奈。想書坊沒有這樣做。「過去一年中,想書坊最成功的案例是孵化了泥樂脫口秀這一項目,以孟川團隊為首帶來的脫口秀表演,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一場能賣一百多張票,我們除去酒水,一場能賺一兩千元。」

遺憾的是,剛火起來的項目,也因為疫情而暫停了。小新說,他最擔心的是,哪怕疫情過去,愛書人也習慣不來獨立書店了。「文化消費不像餐飲、旅遊,不存在報復性消費。幾個月的時間,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消費習慣。」

理想的書店「模樣」

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樣?有情懷的獨立書店人可以列舉出很多理想中書店的模樣,但他們還沒有找到一種盈利的模式。記者與濟南一些獨立書店人的交流中,他們表示:書店超過一半的收入還是來自於賣書,而不是有些媒體所宣揚的咖啡、酒水、茶點等收入。

「選品就變得非常重要。」小新說。

據有關平台統計,2020年一季度,最暢銷的書是教輔、中小學幼兒園教材和傳記類圖書,這是僅有的3個呈現正向增長的類別。其中,教輔和中小學幼兒園教材的正增長來源於學生學習的剛需,而傳記類則主要受到主題出版新書的帶動。瘟疫、病毒或者流行病學相關的圖書銷量出現明顯的增長。

「獨立書店不可能賣教材教輔。而且我們給出的折扣也不吸引人,很多書都是原價賣。我們只能在選品上下功夫。」小新說,這段時間以來,《霍亂時期的愛情》《鼠疫》等書都是諮詢量最多的書。

為特定顧客打造閱讀空間,也成為獨立書店尋求生存的突破點。過去一年中,想書坊憑藉選品上的優勢,為幾家房地產開發商打造了售樓處的閱讀空間,提升地產品味。

如果說開啟線上銷售是部分書店解決「活下來」的辦法之一,那麼,建讀者群、開展線上互動等,敞開懷抱擁抱網際網路的方式則是獨立書店為「活下去」在鋪路。

此前,國內大多數實體書店為了穩定客源,保持客戶黏性,都圍繞「閱讀」大做文章。發展會員、列書單、舉辦各種閱讀活動等。

很多活動都因為疫情而停擺,但過去通過長期活動積累起來的會員已成各家書店最寶貴的資源。如何穩定客源,甚至在此基礎上有小幅新增,是獨立書店人思考的重點。

熬過「至暗時刻」,恢復營業讓大家看到了一點希望的微光。未來如何「活下去」,在尋求突破的同時,也需要政府、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出力。小新說,對獨立書店人來說,沒有什麼比政策支持、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更讓人開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