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一首詩被誤會太多年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

每天讀詩詞 發佈 2020-04-16T06:00:16+00:00

兩人也是經常詩詞唱和,劉景文也得到了蘇軾的舉薦,當時他寫給劉景文一首詩,這首詩相信很多人都讀過:贈劉景文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結束了四年黃州「軟禁」式的生活後,哲宗繼位,推行變法的的新黨下台,蘇軾得以東山再起回到京城。在京城的三年多時間,蘇軾正值知天命之年,這三年時光也是蘇軾仕途中的高光時刻,卻也是最難熬的三年。


隨著王安石變法拉開序幕,新舊黨爭已成為朝中習氣,哲宗繼位,司馬光得以重新入朝為相,他不顧事實,盡廢新法。只要是王安石倡導推行的政策,司馬光不管是否對社會有利,全部推翻。蘇軾這時候也在朝中,便表示反對,如此原本被認為是舊黨的蘇軾也得罪了舊黨,被舊黨排擠。心繫社稷的蘇軾不想站隊,但自古以來官場卻容不得這種占理不占隊之人,所以新舊兩黨的排擠下,蘇軾多次上疏要求外任。



1087年,蘇軾就曾四次上札子以求外調,但沒被允許,再過一年,新舊黨爭漩渦中的他又是接連上劄,還是沒得到宋哲宗應允。終於到了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再一次來到了杭州。蘇軾在18年前第一次外任也是到的杭州。


這一次來杭州不似18年前,杭州正遭遇大旱和瘟疫,他疏浚西湖,修建蘇堤政績卓著。 此時雖然沒有了和張先一起「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的愜意,卻比朝中互相排擠的官場要好得多。在這裡他還有一位叫劉景文的好朋友,比蘇軾大四歲。兩人也是經常詩詞唱和,劉景文也得到了蘇軾的舉薦,當時他寫給劉景文一首詩,這首詩相信很多人都讀過: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詩對於我們而言,仿佛就是一首深秋初冬的寫景詩文,其實倒也不假、字面意思寫得就是初冬時節,荷花已經凋謝,荷葉也已然在寒風中枯萎,再也沒有夏天的生機,旁邊的菊花此時已經被寒霜凋落,只剩下傲霜而立的枯枝。但這是一年最好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候橙子黃了,橘子綠了,正是收穫的季節啊!


但其實蘇軾這首詩不僅僅是為了寫景而寫景,也不是和劉景文一起散步遊覽初冬景象時寫就的風景田園詩,那到底背後有什麼故事呢?



人們已見慣自然界植物的生長衰落,不經意就會受到情緒感染而生出或喜或憂、或激情或悲嘆之情。 季季有景,物物有性。只要有心,一年四季皆好景。季季人不同,景也不同。世間萬物因人、因情而異,各有所好、各有解釋。春有風姿,冬有傲骨。 一人一事一一感情,一景一物一心境。 景物能改變心情,心情也能改變對景物的態度。


一年四季也仿佛是人的一生,只不過四季可以輪迴,而人生卻只能向前,只能不斷走向老朽。春天百花盛開,萬物吐綠,人生的青春也是這樣,充滿了激情與夢想,腦洞可以隨意發散,像極了春天的百花。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春天才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青春也是一生中最美的年華。可是蘇軾這首詩為何偏偏說深秋初冬時節是一年中的好光景呢?



詠物言意之詩《贈劉景文》,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於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其實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那時候劉景文已經58歲了,但還是在杭州擔任著基層小官,所以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有些懷才不遇的鬱悶。蘇軾很欣賞劉景文,也曾多次向朝廷舉薦,但也只是獲得了小小的升遷。就在這時,他們都在杭州為官,蘇軾就寫下這首詩來勉勵好友劉景文。


透過字面對初冬景致的描寫,其實就是在勉勵劉景文,不要為了青春不再,人將老朽而鬱悶惆悵,其實人到了50歲不正是人生最好的時候嗎?這個年紀,該經歷的我們都已經歷,該為夢想拼搏的我們也曾竭盡全力,該結識的好友我們也都已經交往,所以,人到50歲,正好比四季中的深秋時節,是收穫的時候啊。



的確如此,現在社會中人到50,也正是一生中學習事業、視野見聞、社會資源最頂峰的時刻。大半生的努力都已走過,人生中收穫的年紀,看過往也多了幾分深邃。所以才有「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的詩句。


此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後半首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充分抒發了蘇軾廣闊胸襟和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遠。



荷與菊,自有氣質。當生長正旺時,有人欣賞;當衰敗殘盡時,亦有讚揚。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身體雖漸殘盡,但品格仍在。以此眼光看世界,以此心態行人生路,當是勉勵鼓勁,也是知心友人之善意。 荷盡、菊殘是人生歷練,傲霜枝是人生的骨氣品格。 因為有歷練,所以堅強;因為有氣質,所以堅信。 你的性格我懂,你的品質我敬。人生還需要勇氣和智慧。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把人生看作好景是樂觀,把機會看作自然顏色是巧妙,更是智慧。 蘇軾以詩文當作對好友的寄語,真誠又適宜,劉景文聽到還能不接受,還能再猶豫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