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夜空創意 ▏攝影師 JmT_T (俞浩洋)

500px攝影世界foto 發佈 2020-03-03T07:03:53+00:00

視覺中國&500px26位攝影師書寫了這本圖書《月出》ISO800,焦段 35mm,光圈 f/5.6,快門 30s人常說攝影師用光的藝術,就是為了追尋完美的光影,因此風光攝影師早出晚歸。



冬夜雖凜冽,但風光很暖

▲▲▲


視覺中國500px攝影社區

北京大學出版社

攜手26位攝影大咖

分享多個領域的優秀攝影代表的攝影經驗

關於成為攝影高手的一切

你都能在這裡找到想要的答案


未來

我們將與你一起

見證每一張大片的誕生




攝影作品

---- 夜空創意拍攝——暗的力量----

Visual China 500px Photo Community



編輯/熊熊 視覺/芽子




JmT_T (俞浩洋),視覺中國500px簽約攝影師,華蓋簽約攝影師,海大濾鏡合作攝影師,現留學加拿大讀博。我平日和科研的電子顯微鏡打交道,稍顯枯燥,而周末則常常能自駕在落基山脈綿延的群山里,這裡擁有世界上最豐富、最具戲劇性的自然景觀群,如險峰、湖泊、冰川、花海、瀑布,即使天天去也是拍不完的。望著群山,總會激起我無盡探索的慾望,徒步、野營、攀岩/冰、釣魚、划船、滑雪拓展了我的戶外能力,希望有一天我能像Michael Melford 一樣發現屬於我的反射谷。在感嘆大自然的傑作與感激前輩們的探索的同時,希望這篇短文能分享我的一些淺薄經驗。




視覺中國&500px

26位攝影師書寫了這本圖書



《月出》(加拿大哥倫比亞冰原)
ISO 800,焦段 35mm(等效 28mm),光圈 f/5.6,快門 30s


人常說攝影師用光的藝術,就是為了追尋完美的光影,因此風光攝影師早出晚歸。而我,可能是更孤獨的異類,在加拿大寒冷的冬夜裡,如沙粒般的細雪反射著一兩盞孤獨的頭燈倒也閃亮亮的。每在雪原上走一步,都能感受到雪被壓得咯吱作響,然後把腳拔出來,再走下一步。雖然漆黑,雖然凜冽,但心是溫暖的,感受著每走一步,頭上的絨帽和外殼之間的摩擦聲,目的地很快就到了。從衛星地圖上看起來,這裡是白茫茫的一片,而真實地走在冰川上才能感受到四周的山是如何高聳,人是多麼渺小。


丨 構思

泰瑞·普萊契(Terry Pratchett)曾說過,光以為自己比誰都快,卻不知道黑暗總在它前方等著。在黑暗中尋找光線給我靈感,即使拍攝一個小景,也好像一切都不同了。但同時不得不說,風光夜景的拍攝也給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攝影師在白天對大致的地形進行踩點,要求攝影師具有在夜間找路的能力。我會在開始拍攝之前就進行實地考察,或者使用地形圖模擬,以及使用軟體預判天體的運行、天象的變化和天氣情況。夜景照片的氛圍烘托和引導是貫穿整個前期、中期和後期的,就像與浪漫的北極光共舞,又像月光下靜謐的小鎮湖泊,又或者像夏夜的星海璀璨。

在這張照片中,幾乎被烏雲蓋住的天空配合月光下冬季慘澹的星空,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冰晶,本來是非常不適合出片的。而實際上,那一晚我們不僅走了冰川、爬了瀑布,還甩了鋼絲棉,出了不少好片。當天氣不樂觀時,人物、道具和地面景物就會顯得無比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夜色下溫和的光比,使得畫面的走向可以引導,極大地幫助了氛圍的渲染。


丨 構思


三蝦麵是江南面界鼎鼎大名的明星面,價格昂貴,不僅製作原料價格不菲,而且製作工藝也極為煩瑣。河蝦小而鮮嫩,三蝦麵只能選用 6、7 月份最為飽滿的籽蝦,將蝦籽、蝦黃、蝦肉手工剝出,用特殊的手法炒熟,最後將蝦籽、蝦黃、蝦肉蓋澆到細如銀絲的面上拌勻,即成一碗三蝦麵。江南食物向來以精細、奢華著稱,越是鮮美精緻,越是受追捧。

要拍這一碗三蝦麵,當然要拍出低調的奢華感,只有高級感才能配得上這個價格。我們構思灰黑色系略顯高級,且能與鮮黃的蝦和麵條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背景材料選擇黑色石材,餐具選擇黑色的日本手作粗陶餐盤。粗陶製品非常有質感,最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這碗面的食材為麵條和籽蝦,因為拍攝過程也許耗時良久,面易板結,所以要先將蝦產品備好。

首先,蝦黃很難製作,蟹黃相對來說很普遍、便宜,兩者在外形上極為相似,特別是拌面之後很難察覺到區別,所以我們可以加入一部分蟹黃。其次,蝦籽在烹飪過程中幾乎與蝦黃融為一體,完全無法分辨。因此我們需要額外準備干蝦籽,在成品擺盤完成後,將干蝦籽撒在麵條表面,這樣才能看到重要食材的展現。最後,蝦仁可以購買現成的河蝦仁。

接下來是準備麵條,麵條在煮制過程中切忌煮至全熟,以半生不熟為佳,這樣麵條在視覺效果上非常挺括,既容易造型,又顯勁道。

此外,別忘了筷子和一些蔥花、香草,香草星點的綠色能幫助點綴整個畫面,在實際料理中也能起到祛腥解膩的作用。因此,從美觀和實用角度來說,這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丨 拍攝


風光的拍攝首先需要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在夜拍普遍多秒曝光的情況下則更加緊要。同時也因為311夜晚暗光,一台能拍攝 RAW 格式、高感光度表現出色的相機也能加分很多。有鏡頭對焦標尺的大光圈鏡頭可以極大地幫助攝影師在沒有月光的情況下手動對焦。對於夜光下的創意照片,當人作為主體時,可以用頭燈幫助對焦;當人作為道具來突顯景物的壯觀時,則對焦接近無窮遠附近。在沒有同伴幫助時,無線快門和接收器是非常有用的配件,特別是在冬夜手都不想伸出來的情況下。而有線快門不但桎梏了遙控距離,其塑料外皮也有脆化凍斷的情況。

下面分別闡述不同時段的主要拍攝參數。

(1)晚霞落幕後,天色漸暗,城市裡華燈初上時是非常適合在不使用濾鏡的情況下拍攝長曝光的。這時仍然能使用相機最小的感光度、較小的光圈並配合 10s 以上的曝光時間來得到來自小鎮的星芒、天上殘餘的紅雲。如果是在無遮擋的高處,遠處的紅雲可能會保留不少時間,而城市人造的黃色燈光則會迅速洗去地面的顏色。當晚霞完全散去後,因為光線的散射將會處於一個藍調漸漸轉成黑夜的時間,因此是做星空合成時得到高畫質地景的好時機。

(2)入夜以後,通常有幾種不同的題材可以拍攝,如高緯度地區的北極光、2018 年 8 月的火星沖日等特殊的天象、夏季銀河和月光。即使都是在晚上,這些不同光源的強度也差了足有千倍。滿月時,地面的景色肉眼清晰可辨,在長曝光的幫助下,通常設置 ISO1000 和 f/8 就能得到一張畫質非常高的夜景。強度 G2 的極光能用手機直接捕捉到,需要通過極光的舞動速度來判斷快門速度,過慢的快門速度則會模糊極光針狀的形態。星空的光線,則要暗兩個數量級,特別是在需要照亮地景時,在無光污染的地區,即使用 f/1.4、ISO10000 這樣的參數組合,也需要 10s 左右的曝光時間。

(3)晨光會在日出前兩個小時到來,第一個特徵就是銀河變得模糊了,背景變藍了。這個時間和日落之後的藍調一樣,既適合用不極端的參數得到比較高的畫質,也特別適合拍攝寧靜的湖面、留著燈的小鎮等。


丨 後期


後期在這裡只是實現自己拍攝想法的手段,繼續以《月出》為例進行講解。


01.


把原片導入 Adobe Camera Raw 後,得到的原始照片既不美,也沒有氛圍。除了從直方圖上看沒有死黑和慘白之外,其他毫無特點。但因為RAW的特殊性,更改白平衡和在RAW濾鏡中調幾乎是無損的。-------

02.


做了簡單的「色溫」「高光」「陰影」校準後,就可以看出這個照片有點像是在晚上拍攝的了,但是照片仍然是平淡無奇的。當我們第一眼看到照片時,其實看到的不是全部的照片,而是從最亮的一個點展開,再到一條線,最後到一個面,這就是說,攝影師需要通過照片來引導和渲染氛圍。


-------

03.


我使用「徑向濾鏡」功能圈出了想要局部提亮的月光照亮的山谷和頭燈照亮的地面,並增加了「曝光」。而月光的色溫是比頭燈要高的,所以單獨把月光照亮的地方加暖了。


-------


04.


有目的地減少來自圖上其他地方的干擾,同樣使用「徑向濾鏡」功能減少「曝光」來調暗畫面中影響眼睛更好地看到最初的引導點的部分。這裡我使用了10個「徑向濾鏡」,分批次地減弱了畫面邊緣一圈光源照射不到的部分,以及頭燈與月光之間的山坡,單是這樣的調整已經能看出畫面變得通透了很多。


-------


05.


由於我幾乎只有定焦鏡頭,因此要把照片導入 Photoshop 中,先把畫面裁剪成想要的構圖。


-------


06.


拍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不用太糾結色彩,而要更加注重整體與明暗的對比。在重複了之前的「徑向濾鏡」或「畫筆」工具的明暗度調整和減少顆粒後,就得到了最終的照片。


-------



技術要點


1、夜景拍攝時應該時常檢查直方圖,太暗的畫面提亮時常會產生紅色噪點,而直面燈源或月亮將很有可能過曝。幾乎所有的相機都是暗部動態範圍大於亮部,所以推薦在不過曝的情況下使照片整體偏暗一些。

2、畫面中最明亮的引導點最好不要超過 70% 的中心區域,否則可能會使瞬間的注意力跳到照片之外去。可以讓眼睛失焦或查看縮略圖來看整體畫面是否和諧。

3、畫面中最好不要超過兩條以上的引導線,而且最好有主副之分。而畫面的暗部也應該保留細節,而不是全黑。這種「黑」來自亮部的對比所產生的視覺偏差,而物理意義上的全黑是指那一片區域空洞,並且和稍亮部分的對比會顯生硬。

4、畫面的明暗調整應該從大範圍到小局部,先做整體提亮來確定畫面的引導,再做壓暗來增強引導。不然可能在花費了不少時間調整後發現不協調而重新調整。《月出》中是平滑的雪原容易做過渡,下圖所示的是給凹凸不平的峽谷做第一遍「徑向濾鏡」調整。


多組徑向濾鏡調整羚羊谷局部光影


丨 進階之路

我有意沒把太多比重放在如極光、銀河、流星雨等天象上面,而在於強調即使一個普通的夜,也可以拍攝出好看的風光。我把這些天象當作相對可以預測的美麗的晚霞,可以作為畫面的補充、光影引導的起點。但是一張只有天上絢爛晚霞和光禿禿地面的照片會極大地壓縮空間感而產生割裂。

夜拍的好處有兩個:一個是人造光源就足夠突出使人作為一個主體,可以隨攝影師的意志來布景,配合周圍的風光;另一個是可以利用各種道具。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只使用了手電作為一個畫面引導的起點。實際上,能隨身攜帶的工具很多,如玻璃球、鋼絲棉、光劍、冰鎬、魚竿、燈帶、帳篷、另一套相機,以及大型一些的皮划艇、車和固定的建築(如燈塔、廢棄的房子)等,它們都可以作為很好的單純的景色的延續。

此外,我正在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式,把相機放置在不尋常的位置,如使用防水殼在夜間同時囊括水上水下的景色。很可惜當地還不支持使用無人機,但是從技術角度來講,從天空中拍攝月光夜景已經不再遙不可及。我也在嘗試把自己帶到不同的地點,如夜晚在山間徒步尋找機位、攀冰、划船、站在水中或躺在冰上等。


不同夜色環境下的創意拍攝


《光的聚會》

ISO 3200,焦段 24mm,5 張拼接,光圈 f/1.4,快門 15s
比較少見的初春東南方向低角度銀拱和東北方向移動過來的低角度極光同框。


《夜訪水簾洞》

《夜觀冰瀑》

豹瀑布,單單拍攝瀑布就沒有對比了,所以放了我自己做參照物,拍攝於冬季不同的階段。


《夜入漁村》

ISO 100,焦段等效 28mm,兩張拼接,光圈 f/16,快門 30s
義大利著名的五漁村的經典畫面,壓暗了自然光,提暖了小鎮夜景。


《夢蓮湖夜》
ISO 2000,焦段 24mm,光圈 f/1.6,快門 20s

加拿大夢蓮湖,晨光渲染的藍色調配合透過樹林灑在浮木上的光斑非常迷人安靜。

關鍵字: